浅谈互联网公司的底层逻辑 方丈很早以前写文章说:“互联网更适合价值投资,因为互联网赢家通吃,竞争壁垒...
方丈很早以前写文章说:“互联网更适合价值投资,因为互联网赢家通吃,竞争壁垒很高。”
但现在互联网公司鱼龙混杂,很多不具备网络特征的公司也打着互联网旗号蒙骗投资人。
本文试着用底层逻辑给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分类,根据网络效应、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识别不同的互联网公司,给大家投资互联网提供简单框架,少走些弯路。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动),连接产生数据,一个公司连接(互动)的越多,数量越大,进化力会越强,公司投资价值越高。
互联网常见的商业模式
网络效应
互联网最有价值的是“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源于用户之间的互动,公司价值随用户数呈指数型增长(公司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网络效应的特征就是垄断。方丈写过一本书《老二非死不可》,书名就可以看出, 网络效应就是垄断(很深护城河),
社交是人的天性
社交平台有着最强的网络效应(垄断)。如图所示,微信、脸书都是非常典型的需求端网络效应。用户会主动传播,帮助企业接近零成本地获取新用户
(除非有很强差异化才能与微信竞争,阿里社交软件“来往”是个反例,有差异化“钉钉”是个正面教材)。
微信、脸书每家都有10亿计的使用者,引入游戏、音频、视频、广告、支付、理财等产品或服务,可以将网上巨大的交互流量变成现金收入。
但真正像微信、脸书这种有强网络效应(垄断)的公司非常少,屈指可数。
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下面这一种“双边市场效应”,互动仅发生在不同类别的用户之间。
双边市场效应
双边市场效应:把双方参与者连接起来,互动和交易仅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进行。
简单讲,双边市场效应就是中介平台(不生产产品,只提供服务收租),弱于网络效应(垄断),而且不是互联网特有的。
典型代表是:淘宝和美团,优步(Uber)滴滴,百度,Google,
做(中介平台)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是双边市场越多人用越好,
像淘宝这种公司,它们的优势通常在于强大的双边市场效应所带来的高效、规模化的消费者获取能力,即更多的卖家吸引更多的买家,反之亦然。
需要特别提醒,靠双边市场效应的公司(网络效应不强),要多关注规模优势+协同效应结合才能变成巨头,
规模优势:取决于产品销量( 或APP 下载量),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边际成本递减),
协同效应:取决于品种的丰富程度。连接的东西越多、越深,公司价值越大。
互联网公司如淘宝、美团的双边市场效应十分显著,优步、滴滴打车、爱彼迎也是如此,但这些公司还是有差别的。
比如中国最大出行平台滴滴这两年过的不好,因为滴滴出行只协同了乘客和司机这两个角色,有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但它场景太单一,没能近一步做更多连接,也就是协同效应不好(比如滴滴在餐饮和外卖领域毫无作为,顺风车和代驾还被关闭等等),所以估值上不去。
相比之下,美团在业务协同就比滴滴做的好,美团在团购基础上,引入外卖、酒店、旅游、到店、网约车、买菜、金融、小贷等诸多业务,做到更多连接,所以美团投资价值(估值)会比滴滴高。
再比如淘宝有“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由于协同了卖家、买家、金融(支付宝)、物流商、供货商和各种外包服务商的多元角色,创造了强大协同效应,连接更多的人和商家参与,推动淘宝向前走。平台合作越宽广深入,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就越高。
所以阿里平台能成为估值超5000亿美金巨头。
零售业
淘宝、拼多多、京东商业模式比较
阿里是平台,是生态系统,进化力很强,有巨大的双边市场效应+规模优势+协同效应。
但它逃脱不了零售业本质: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丰富的购物体验(多、快、好、省),“省”是根目录,多、快、好是子目录。
拼多多仅靠高性价比(省)的商品,就让阿里非常紧张。如图所示,拼多多商业模式与阿里相似,但有些不同,拼多多社交拼团( C2M )让用户互动,会有网络效应。
还有,阿里是供给侧垄断(靠垄断商家吸引消费者,经常搞二选一);拼多多是需求测垄断(消费者导向,靠垄断人心,聚合海量消费者来改变商家)。因为给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便宜),深得民心,所以拼多多用户数可能很快超越淘宝(8亿)。
其实美团跟阿里有点像(供给侧垄断),而且服务电商(外卖)需要扫街打“巷战”,取得规模优势的美团地位其实非常稳固,再加上美团能做到更多的连接(高频带低频),这也是投资人很看好美团的原因。
京东是传统零售商+平台。如上图所示,京东自营(零售)的本质是成本和效率(靠规模优势),没有双边市场效应,但它平台部分有双边市场效应。
对比下淘宝、拼多多、京东各app日活用户数,就知道京东后劲不足,未来可能会掉队。
淘宝、拼多多、京东日活用户数对比
传统零售商(线下超市)的学习榜样是好市多(Costco),因为线下零售空间有限,更要发挥规模优势,尽量少的suk 尽量大的采购量做到薄利多销,以前二房东模式根本没有前途。
小米商业模式
小米商业模式
以前手机是传统行业,商业模式不好。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了平台,因为有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比如苹果手机是平台,连接了大量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
小米手机如果没有巨大的销量(规模效应),它这个平台就起不来,所以手机销量对小米能否变成平台非常重要。那些说小米手机销量不重要的,靠别的都是胡扯。至于小米能否做好手机(形成用户黏性),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瑞幸咖啡
瑞幸管理层一直说:“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靠数据和系统来驱动。”
在我看来,瑞幸不是互联网公司,既没有网络效应,也没有双边市场效应,甚至连规模效应都不明显(除了原材料能降低点,其余人工,房租成本都降不了,边际成本并没有随规模扩张递减),品牌效应也不强(没有忠诚度),
瑞幸的本质:品牌(奶茶店)餐饮业,线上的外卖公司。
简单点讲,跟绝味鸭脖和周黑鸭商业模式没本质差别(外带(take out)
瑞幸烧钱再多也改变不了商业本质。
有人拿瑞幸跟拼多多比(烧钱),它们就没有可比性(瑞幸是制造业+服务业与拼多多零售业的“性价比”不是一回事),拼多多有双边市场效应(平台)、规模效应、协同效应、还有些网络效应(用户互动),拼多多亏损那叫投入(投入是要计算产出的),不叫烧钱。
瑞幸咖啡与拼多多商业模式比较
靠亏损烧出一个全国性品牌?
何为品牌?
段永平讲过:“我的理解,所谓品牌就是公司过去做过的所有事情(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烙印(印象),好坏大家都会记得的。”
(插个题外话,这也是我对小米往高端走信心不足的一个理由)
一个天天打折的品牌突然间不打折了,消费者会怎么想?
如果麦当劳、肯德基也学瑞辛咖啡每天打5折,我猜它们APP都会瘫痪。
然后呢?后面生意还做不做?如果没有优惠了,大家都不去吃(麦当劳、肯德基肯定不会做烧钱的事)。
瑞幸现在这个生意模式不能停(闪电式扩张),而且要越来越猛(开10000家店),因为一停很容易出问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种互联网打法用在瑞幸身上风险还是蛮大的。
结论:
互联网本质是连接(互动),连接维度越多,进化力越强,公司投资价值越高。
连接最多的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最强的是社交(老二非死不可),理论上微信、Facebook 应该有较高的估值。
其次为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阿里、美团、拼多多、亚马逊、苹果、Google)。
再次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 (优步 、滴滴出行、爱彼迎)。
最差的是仅靠规模效应(瑞幸咖啡、共享单车)。
备注:本文是从常识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