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柔情书翰墨,桃李春风志不渝,能文能武的书法老师余大才

“字是人的脸面,字写得漂亮,人家都会高看你几分。”

即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余大才依旧反复会想起父亲的这句话。

余大才的老家是陕西省城固县,这里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班主任田老师写得一手好板书,于是他就私底下悄悄学习老师的字。

后来,父亲发现他每天写完作业都在练字,于是就问他是不是喜欢书法,余大才懵懂地点点头说:是。没过几天,父亲下班回来的时候,给他带来了许多旧报纸,两支毛笔,一个旧砚台,一小瓶墨汁,一本有些破旧的《多宝塔碑》字帖。余大才的书法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回忆起童年时光,余大才说,他的回忆里主要就是练习书法的影像。父亲为了帮他练字,将废报纸裁剪好,并且用红笔在上面画上了米字格,主要就在这上面练字。当时条件限制没有宣纸,一周只能有一次机会在白纸上写字。

父亲对余大才的要求很严格,每次临帖之后,都会给他一一检查比对,写得不好的地方也会耐心讲解,当然也少不了“竹笋炒肉”吃。父亲担心他近视,对坐姿要求很严格,写字的时候头上顶一本书,防止坐姿不端正。后来把书换成了一个小搪瓷碗,里面放半碗水。冬天有几次掉下来,水洒进脖子里,冻得直哆嗦,父亲也是让他写完之后再换衣服。

父亲对余大才说:“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男孩子吃点苦没什么,这点苦吃不了,将来怎么当家立户。

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严格要求,余大才从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书法童子功。

1994年,刚参加工作的余大才看到镇上到处贴着的征兵广告,那时的男孩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当兵的梦,于是,余大才回家跟父母沟通,想参军,而父母也都很支持他的想法。

于是年底的时候,余大才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那时当兵条件不像现在那么好,而且又是在西北大漠中的边防。而且,入伍之后的几年里,余大才一直在一线部队,执勤“处突”任务繁重,但他依然见缝插针,寻找时间练习书法。

那个时候的余大才,白天出去是拿枪杆子,晚上回来就拿笔杆子。因为能文能武,于是在2001年的时候,被部队调到了政治处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机关工作相对轻松了很多,拿起笔杆子的时间也相对长了。天助自助者,余大才也得到了贵人的帮助。

当时政治处副主任吕新军同志是支队公认的“才子”,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是了得。一次,余大才在办公室练字的时候,他走了进来,一边看余大才练的字,一边问他:你练了几年?都临过什么帖啊?除了临帖,有没有看过一些书法相关的理论知识?

前两个问题,余大才如实相告,最后一个问题,让余大才有点懵圈。书法不就是勤奋写字吗?哪里需要什么理论啊?

吕主任看出了余大才的疑问,于是放下字与他耐心地聊了起来,从汉字的起源聊到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聊到中国书法史,又聊到书法的练习和文学的修养等等,他们从晚饭后聊到熄灯号响起。

这次聊天,让一直睡眠很好的余大才彻底失眠了,回想起吕主任的每句话,让余大才发现,自己离书法的大门,距离原来是那么的远。

第二天开始,余大才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开始频繁出入支队的图书室,找到与书法相关的各种书籍资料,以及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典籍,开始恶补。同时,他也利用业余时间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人民武警报》等报刊投稿,发表各种新闻、文学作品,前后在全国、省级报刊上发表了600余篇稿件。5枚闪闪的军功章和一大堆各种荣誉证书,折射出他不凡的军旅生涯。

退役之后,余大才被分配到县文化局工作,因为条件便利,经常参加一些书画展,这也让余大才打开了眼界。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但却有两个书画院,有不少中、省书协的各级会员。

其中就有一位唐楷鉴老师,已经60多岁了,擅长楷书、行书、隶书和篆书,同时对国画、古诗词和篆刻也有深入研究。唐老师淡泊名利,居住在离县城30多公里外的一个镇上,深入简出。当时很多人都想拜他为师,但都被唐老师谢绝了。

余大才也想拜师,于是拿出了在部队锻炼出来的毅力。从第一次被谢绝之后的三个月里,每周日、周六都去登门拜访,并且交上自己的作业。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唐老师问他:你真想拜师学书法?

于是,幸运再次眷顾了努力和坚持的余大才,拜师的过程很简单,一杯茶,一个揖,终于如其所愿,成为了唐老师门下的一个弟子。

唐老师对学生是很严格的,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免不了戒尺打手心,用老师的话:“戒尺的功能就是帮你戒掉错误。”虽然那个时候,余大才已经结婚生子,但在老师面前依旧规规矩矩,他尊重的不是戒尺,而是师道、规矩、文化。

唐老师不仅教余大才书法,也教了他很多古诗词、楹联创作知识和国画。篆刻知识,老师说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相辅相成的。

也正是因为跟随唐老师学习,让余大才有了新的想法,他也想成为一个书法老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普及给更多的人。

于是,余大才放弃了优越的“铁饭碗”工作,去到了巴蜀之地,四川成都。当时辞去“铁饭碗”,让很多不理解,但还好有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当时余大才就一个念头,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写好字。

2007年,余大才进入成都一家培训机构当书法老师。原来想得很简单,自己写字好,就能教得好。但实际工作的时候,余大才才发现,当一个合格的书法老师,并非一件易事。

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深感自己教学经验不足的余大才,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废寝忘食查找相关资料,编写教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余大才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幸运之神也多次眷顾了这个努力的人,他得到了王圣才、吴玉生、李放鸣等著名书法教育家的悉心指点,并被吴玉生老师收入门下。名家的指点,名师的教诲,让他对硬笔书法有了全新的认知,书写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9年,余大才以个人名义向成都城区中小学发出倡议,开展公益书法课进校园百场行活动。当年7月,他被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聘为副秘书长,负责协会的宣传工作。

一路走来,有欢笑有苦涩,但余大才对书法的热爱不变,对书法教学的执着不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事书法教育14年来,余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先后培训学生5000多人,为当地输送和培养教师近百名,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书法比赛,200余人次获奖。

余老师告诉我,他始终不能忘记的就是,刚从事书法教学时用来勉励自己和学生的一句话:今天的每一次振翅,都是为了明天飞得更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