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计数据解读法网决赛丨先发制人:纳达尔的决赛策略

今年法网前四轮的统计数据显示,纳达尔在0-4拍短回合的胜率为60.42%,5-8拍的中回合胜率为65.22%,9拍及以上的长回合胜率为64.95%。由此猜测,纳达尔在对阵德约科维奇的决赛中会采用长多拍相持的策略。

但是,昨晚的决赛与以上预测完全相反,纳达尔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力争在4拍以内结束一分,而这样的策略被证明是正确高效的。纳达尔以6-0迅速拿下第一盘,第二盘6-2的比分差不多是第一盘的翻版。而德约科维奇的调整应对策略到了第三盘才有点显现,可惜为时已晚,最终以5-7输掉了第三盘。

从整场比赛短、中、长回合得分的分布情况来看,纳达尔在三方面都保持领先优势。当比赛进行到第三盘第四局时,直播画面给出了之前双方短中长回合得分统计数据。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得分对比是:0-3拍以内34-13,4-8拍中回合是25-27,9拍以上多回合是15-15。而全场比赛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纳达尔在短中长回合得分方面全部占优。

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全场比赛总得分是106-77。如果我们用5拍作为分界线的话,在5拍以内短回合纳达尔保持着28分的领先优势(53-25);5拍以上回合纳达尔则保持着1分的领先优势(53-52)。

我们都知道,短回合的争夺主要体现在发球和接发球方面。通过发球和接发球建立优势,然后再衔接一拍高质量进攻,接着顺势拿下这一分。先发制人显然是纳达尔昨晚决赛的重要策略,并在整场比赛中一以贯之地执行。

我们来看看纳达尔“发球+1拍衔接”得分情况。

“发球+1拍衔接”最显著的标志就是3拍以内结束一分。以这样的方式,纳达尔拿到了8个制胜分而仅仅出现了1个非受迫性失误;而德约科维奇拿到了6个制胜分,却出现了1个受迫性失误和多达16个非受迫性失误。也就是说,纳达尔通过“发球+1拍衔接”净赚了7分,而德约科维奇则净亏11分。

“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的数据也证明了纳达尔“发球+1拍衔接”策略的高效。整场比赛纳达尔的一发得分率为67%(37/55),德约科维奇为50%(33/66);纳达尔的二发得分率为66%(19/29),德约科维奇为48%(16/33)。

纳达尔“发球+1拍衔接”策略屡屡得手的原因,除了自己火热的发球和进攻手感之外,还与德约科维奇发球状态不够理想有关,他在第一盘的一发成功率低至42%(11/26),而纳达尔则高达76%(19/25)。直到第二盘,德约科维奇的一发状态才有了起色,而纳达尔的接发球和进攻仍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除了“发球+1拍衔接”,纳达尔的先发制人策略还体现在快速回球方面。在决赛的大部分时间内,纳达尔不是像过去那样等球落下来之后才拉一拍上旋球过渡,他昨晚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策略,甚至在球上升期就开始击打,以压缩对手的回球时间。纳达尔的正手就像沉重的铁锤一样,把球快速地打到德约科维奇的反手位。用自己擅长的正手打击对方的反手,在占先区把球发往对方的外角,这是左撇子球员的两大天然优势,纳达尔昨晚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相对于快速犀利的进攻,穿越球、挑高球和放小球也是网球比赛的重要策略,这不仅需要极佳的手感,更需要自信稳定的心理素质。让我们来看看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在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纳达尔穿越球、挑高球和放小球得分和失分情况

正手:制胜分17个,失误11个,净胜6个。

反手:制胜分7个,失误9个,净胜-2个。

合计:制胜分24个,失误20个,净胜4个。

德约科维奇穿越球、挑高球和放小球得分和失分情况

正手:制胜分10个,失误25个,净胜-15个。

反手:制胜分13个,失误35个,净胜-22个。

合计:制胜分23个,失误60个,净胜-37个。

昨晚的这场决赛,让人想起2019年两人在澳网的那场决赛,当时德约科维奇以6-3/6-2/6-3直落三盘击败纳达尔,整场比赛几乎是一边倒,德约科维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种技战术,可谓是全面开花,而纳达尔则一直处于被动之中,可谓是全面哑火、束手无策,这大概是纳达尔职业生涯中最不堪回首的一场大满贯决赛。

而昨晚的法网决赛,纳达尔则一洗前耻,从第一局开始,纳达尔就展现了他明确的战术意图,那就是频繁把球送到德约科维奇的反手位,用自己的正手与德约科维奇对拉斜线,逐步建立起优势。这一策略加上“发球+1拍衔接”的组合,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功效,纳达尔不仅赢在了场面上,他在技术统计数据方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先发制人的策略被纳达尔贯彻始终,正因为如此,当纳达尔在最后一局以Love game保发,并以一记再见Ace结束比赛时,我们就一点不觉得意外了。(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