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刘渡舟小建中汤医案

(1)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为疏: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当归10g,饴糖40g(烊化)。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按: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效果更佳。

(2)胡希恕医案: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渴不思饮,大便微溏,日2次行,下肢瘫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g,白芍18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饴糖45g(分冲)。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2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按: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3)魏传余医案: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干食困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桂枝30g,白芍60g,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g,饴糖100g。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未发现异常。
按:中气虚弱,贲门失于弛缓,吞咽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证使用是药,小建中汤补益脾胃,建立中气,待中气建,则吞咽自如,是以获效。

(4)李凤翔医案:患者,女,5岁,3个月来下午低热,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曰1次,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剂后复诊,仍有低热,依方继服14剂。
按:观本案脉证,属气虚发热无疑。《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治当培补中气,调和阴阳。待中气建立、阴阳平衡,则发热自退,此王旭高所谓“土厚火自敛也”。

(5)万桂华医案:唐某某,女,21岁。病已20余日,因急性胃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吐泻诸症均除,惟留高热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凉及西药磺胺类药物10余曰,皆未获效。症状:高热烦渴,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而数。证属气虚发热,拟“甘温除大热”法,宜小建中汤加减治之:白芍12g,白术9g,桂枝5g,黄芪24g,大枣3枚,甘草6g,饴糖30g(冲服)。2剂而愈。
按:气虚发热,多为低热不除,然亦有高热不退者,同样可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之。本案脾气虚甚,故加黄芪、白术以帮助气健脾之力。

(6)吴达昌医案:张某,男,6岁。患者自1987年3月始有口渴、小便频数等症,后逐渐加重,至1987年9月,每昼夜饮水量竟达4000多毫升,小便约20次,多次化验尿糖、血糖无异常,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消渴症”,住院治疗两天,症状无改善。1988年4月23日就诊: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口渴、小便频数清长,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综观脉证,此乃脾阳亏虚,运化失常。
治宜温阳健脾,予小建中汤。处方:饴糖30g,桂枝5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5g,炙甘草5g,水煎服(饴糖溶化冲服),每日1剂,嘱服5剂。药后,口渴、尿频等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再服15剂,每昼夜饮水减少至2000mL左右,每晚小便3?5次,面容始转红润,纳增,精神好转。服药50余剂后,诸症悉除。1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口渴、尿频,消渴症也。然舌淡、脉沉,非阴虚燥热也,乃阳虚不运之象。益脾阳不足,失于运化,水津不布而下趋,故口渴、小便多矣。渴当饮水自救,怎奈脾惰不运,则饮愈多,而小便愈频。治当温中健脾,补土以制水,待水津四布,则口渴、尿频自除。

(7)陈大启医案:戴某某,女,22岁,未婚。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3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淡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10余日,少腹仍綿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未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按:痛经病因各异,寒热虚实不同,倘因中气虚弱,脾胃虚寒,冲任失调,寒积作痛者,使用本方,可收温中祛寒、调理冲任、缓急止痛之功。

(0)

相关推荐

  • 小建中汤——肠溃疡,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便秘

    摘自 黄元御医学研究 14肠溃疡--曾立昆医案 谢某,男,33岁,工人.患者自1958年开始胃痛,1964年1月30日在某医院经X线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症状:每天饭前胃部疼痛,剧烈时手足冰冷,有时气上 ...

  • (二)小建中汤——腹痛

    (二)小建中汤——腹痛

  • (五)小建中汤——肝炎,胁痛,肺结核,咳血

    35慢性肝炎--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男,37岁.患慢性肝炎,肝区作痛,周身无力,服活血通络药无效.舌淡而脉弦,按之则无力.此乃脾虚不能培木,肝血无以自养而作痛. 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 经方名家荟萃之小建中汤方

       小建中汤方 方    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 ...

  • 梅国强/毛德西/胡希恕/刘渡舟/加减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全集)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梅国强讲加减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 毛德西讲50年经验总结小柴胡汤灵活应用20法 胡希恕讲小柴胡汤的合方加减应用 刘渡舟讲17个小柴胡汤的加减应用 梅国强 ...

  • 胡希恕&刘渡舟:临床这样用吴茱萸汤

    胡希恕先生有云,吴茱萸汤主治胃有寒饮冲逆诸症,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有惊人疗效. 来看一下吴茱萸汤的相关条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 ...

  • 刘渡舟经方医案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这一问题呢?首先,应该回到桂枝汤及其加减变化的特点上.桂枝汤的最大特点就是滋阴和阳,实现这一特点的药物配伍是桂枝配芍药.桂枝和芍药,一阳一阴,在临床上具有二分法的意义.比如既有桂 ...

  • 【中医名家刘渡舟临床医案——下肢水肿,施...

    [中医名家刘渡舟临床医案--下肢水肿,施春泽汤治之,服8剂痊愈] 患者女,52岁. 主诉: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时轻时重.小便不利,色如浓茶,排尿时见足跟麻木.口渴,胸闷,气上冲咽,腰酸,困倦无力, ...

  • 刘渡舟经方医案(大陷胸汤证)

    图:中药大黄 36.大陷胸汤证     大结胸证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15岁.病起于外感,高热(39.5℃ ),头痛,肢体酸楚.至五六日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午后发热更甚,经某医院诊断为 ...

  • 刘渡舟经方医案(越婢加术汤证)

    24.越婢加术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吕xx,男,46岁.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其人身体魁梧,画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则下陷成坑,而且 ...

  • 刘渡舟经方医案(厚朴七物汤证)

    55.厚朴七物汤证     挟滞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孩,8岁.外感风寒,发热头痛,无汗,又内挟食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脉浮紧,舌苔黄白杂腻.处方:大黄6克 厚朴9克枳实6克 桂枝3克 昧 ...

  • 刘渡舟经方医案两则 – 经方派

    越婢加术汤证 溢饮案 吕某,男,46岁.病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已十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其人身体魁梧,面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凹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无汗.舌质红苔腻,脉 ...

  • 刘渡舟平胃散医案(一)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经验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