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特辑】叶红 ‖ 人与蕨的叠景——与流沙河先生谈诗
人与蕨的叠景
——与流沙河先生谈诗
叶 红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04年第2期
春日上午,我敲开了流沙河先生的家门,如约来取先生和夫人吴茂华老师相赠之新作。路上就想好了只耽搁一会儿,尽量不打扰他们的清静与写作。谁知一落坐,听先生和夫人论文谈诗,竟不知不觉留连了近两个小时。
先生背对窗户,隔着长条茶几与吴老师相向而坐,我坐在他们之间的长沙发上。茶几上,紫砂茶杯里透出阵阵茶香,壁上悬挂的书法条幅映入眼帘,其中“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这令人玩味不已的湖湘才子易君左集句对联是沙河先生亲笔书写。论诗的话题大概就是从这幅集诗句的对联引起的。沙河先生在谈到对诗句要反复玩味,才能常读常新时,忽然提到“朝辞白帝彩云间”这句诗。他问我为什么会出现“彩云间”这个景象呢?我脱口而出:因为白帝城地势很髙,建在山上……。“对”,沙河老师道但更重要的是辞白帝城的人在船上!朝霞中,李白站在船上仰视白帝城,彩云成了白帝城的背景,才会有白帝城在彩云间的景象。”沙河老师呷了一口茶,激动地说,从这句诗,他悟到了诗歌造景的一个绝妙手法——叠景法。叠景法,就是把很远的背景与近物叠合而成,常常形成一种很美的整体景致和意境,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很难真正读懂一些诗句: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苏轼)即是远处的瀑布与近景(树杪)的叠合而成之景,否则树梢有百重泉的情景是难以理解的。还有“孤帆一片日边来”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五代·牛希济)”。更有意思的是清代学政黄云鹄(也就是近日报道的题写成都大慈寺匾额的书法家)在青城后山白云万佛洞内发现刻有无名僧人在张献忠剿四川时仓惶逃难时写的一首诗:忙忙收拾破袈裟,整顿行装日已斜。袖拂白云出洞府,肩挑明月过山崖。可怜枝上新啼鸟,难舍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随我去,不须流落俗人家。其中“肩挑明月过山崖”句用叠景法去想就很好解了。不惟古诗,新诗中也有叠景法的运用:“一瓣残月冷挂篱边墓”(吴芳吉《婉容词》);“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闻一多)“是否可以说叠景法即是不等距离的两个物象叠合在一个平面上整体欣赏”,沙河老师微笑着给“鸦背驮夕阳”这一类造景法下了一个定义。
谈完了诗歌叠景的话题,我又扯到散文开篇的问题,谈到初中时写一篇作文,开篇大意是,我早晨很早就到了学校,想做好人好事(抹桌扫地什么的),没想到还有人比我先到……语文老师用红笔在旁批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然后把那些啰哩啰嗦的话删掉了,文章显得开篇干净、出彩。沙河老师听了笑着说,“我读书时,老师让写《开学五周的感想》,教大家的开篇文字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开学已经五周了……’结果全班作文开篇均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或‘光阴如白驹过隙……’之类”。我和茂华老师不禁大笑,沙河老师也哈哈大笑,然后正色说,“其实《老子》开篇早就说过这个问题了:‘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作文开篇是一个模式,固定规则,那就不叫写文章了,叫抄文章。虽然怎样写文章是一个‘小道’,但也须是‘道可道,非常道’,正所谓‘法无定法”。
侃侃而谈的沙河老师,背后是半人髙的蕨草,春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枝叶上,斑驳的光影中,人与蕨的叠景显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不又是一个叠景吗?年逾七旬的流沙河先生,在谈诗论文时的那种智慧与激情,那种认真与执着,令我大受感动,并且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实在是久违了。回到家中,捧着先生和夫人相赠的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书鱼知小》(流沙河)、《明窗亮话》(吴茂华),禁不住写下以上文字,希望与文学同好分享这春日春风。
《巴蜀史志》2004年第2期封面
作者:叶 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