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辽代陶瓷展

辽代陶瓷展

前言

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辽代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和素陶器等,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亦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是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常见的碗、盘、碟、盏等,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高峰。

辽代陶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让我们走进辽代陶瓷,作一次美的心灵之旅吧!

第一单元  奇姿巧制 别具一格

辽代陶瓷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气息,蕴含了契丹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等品种姿态奇异,作为容器既可储水,亦能装奶盛酒,实用性很强,是适应北方草原游牧生活的产物。执壶、净瓶等分别带有一定的雅居和宗教色彩,反映出契丹族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变革。纹饰题材以本土花卉最为常见,线条简约粗放,体现了辽代陶瓷质朴实用的特点。


鸡冠壶

因其提系部位形似鸡冠而得名,又称皮囊壶、马镫壶,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制品。从造型上看,鸡冠壶一般分为穿孔式和提梁式两个系列,穿孔系列是契丹族固有的造型,便于穿扎绳链固定在马背上;提梁系列的最早样式见于中原,后被输入移植到辽境,并得以流行。早期的鸡冠壶仍清晰地保留着仿皮页、皮穗、皮条、皮扣的痕迹,晚期这种装饰逐渐消失。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两个系列的鸡冠壶最终被提梁式取代。


展柜局部

黑褐釉双孔鸡冠壶

绿釉划番草纹双孔鸡冠壶

绿釉帖塑番人火珠纹双孔鸡冠壶

绿釉划花双孔鸡冠壶

白釉划花双孔鸡冠壶

绿釉划花双孔鸡冠壶

绿釉画花双孔鸡冠壶

展柜局部

茶末绿釉长方口单孔鸡冠壶

茶末绿釉单孔鸡冠壶

绿釉单孔鸡冠壶

茶末绿釉单孔鸡冠壶

绿釉画花双孔鸡冠壶 

白釉单孔鸡冠壶

辽代提梁式鸡冠壶系列中的最早样式源于唐代中原地区,主要特征是管状口,器体矮扁敦厚,肩部上用于执握的提梁呈半弧形。由于它的造型很像骑马用的马镫,故又被称为“马镫壶”。

展柜局部

唐代晚期  白瓷提梁鸡冠壶

器腹两侧贴塑的弧形条状纹饰是由皮囊器的皮条痕迹演化而来。


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


绿釉贴皮条装饰绳梁鸡冠壶


绿釉纽带装饰绳梁鸡冠壶


白釉绿彩纽带装饰绳梁鸡冠壶


黄釉提梁鸡冠壶


展柜局部

绿釉捏梁鸡冠壶

绿釉捏梁鸡冠壶


白釉捏梁鸡冠壶


淡绿釉捏梁鸡冠壶


黄釉捏梁鸡冠壶

展柜局部

绿釉画花双孔鸡冠壶

白釉绿彩皮扣装饰单孔鸡冠壶


黑陶双穿双孔鸡冠壶


黑陶双孔鸡冠壶


绿釉帖塑番人火珠纹双孔鸡冠壶


绿釉划牡丹纹捏梁鸡冠壶


白釉绿彩细带装饰折梁鸡冠壶


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

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


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

白瓷单孔鸡冠壶

长颈瓶

因细长的瓶颈而得名,为辽代常见的实用性器皿,主要盛装水、奶、酒等液体,也有一部分用于插花。瓶口多呈浅盘形或喇叭形。其中,盘口长颈瓶以白釉或白瓷为主,主要流行在辽中期以前;喇叭口长颈瓶以各色和陶为主,肩颈部多划有弦纹。早期长颈瓶的颈部较粗,腹部较为浑圆;晚期则颈部趋向细长,腹部变得瘦高。


展柜局部

黄釉长颈瓶

白瓷剔划牡丹纹盘口长颈瓶,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


绿釉长颈瓶


黄釉划牡丹纹长颈瓶

绿釉贴皮条装饰陶壶

白瓷“官”字款盘口长颈瓶

白瓷盘口长颈瓶

执壶

执壶是隋代中原地区出现的一种造型,又称“注子”、“注壶”或“偏提”,做为酌酒、注茶和调味剂的容器,唐宋时扌期传入辽境。执壶多与稍大于壶腹的注碗相配,碗内盛装热水用于温壶。辽代执壶在形制上富于变化,一部分直接模仿中原式样,但工艺水平不够精湛;一部分揉入契丹地域文化符号,造型和纹饰风格较为独特。

展柜局部

白瓷雕莲瓣纹执壶

黄釉划牡丹纹执壶

黄釉贴璎珞纹执壶

白釉葫芦型执壶

牙白釉杯口执壶

展柜局部

绿釉锥刺纹贴花瓜形执壶

绿釉印蓖点纹执壶


绿釉印蓖点纹执壶


黄釉葫芦形执壶


绿釉葫芦形执壶


三彩釉印团凤纹执壶


黃釉印团凤纹执壶

绿釉鸡腿坛。

因腹部修长如鸡腿得名,契丹民族常用,多用来盛酒,太高,需埋一半入地下保持酒的质量稳定。

自左至右:茶末绿釉鸡腿坛、茶末绿釉“张二”款鸡腿坛、茶末绿釉“乾二年田”款鸡腿坛。


净瓶

净瓶又称军持,源于古代印度,梵文为kundika,音“捃雅迦”,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辽代净瓶的样式具有自身特色,与同时期的长颈瓶、凤首瓶等器型相类。陶瓷净瓶的使用,表明佛教文化已经传入辽王朝,并深深植根于契丹民族文化之中。

展柜局部

黄釉划牡丹纹净瓶

白瓷划莲瓣纹净瓶、白釉净瓶

白釉划莲瓣纹净瓶

白釉净瓶

凤首瓶

凤首瓶因颈部之上堆塑凤首而得名,最早源于西域诸国流行的一种银质把壶,唐代传入中原地区,时称“胡瓶”。辽代的凤首瓶在吸附中原地区造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釉色有黄、绿、白及三彩等。此件凤首瓶是辽瓷中少见的精品,凤冠形的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喙,眼、耳、鼻、眉、喙毕具,竹节状的长颈,广肩敛腹,底足外展,全器如矗立于风中伸颈敛翼的凤鸟,栩栩如生。

展柜局部

黃釉凤首瓶

绿釉划弦纹凤首瓶

凤冠形的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喙,眼、耳、鼻、眉、喙毕具,竹节状的长颈、广户敛腹,底足外展,全器如矗立于风中伸颈敛翼的凤鸟,栩栩如生。

绿釉风首瓶

黄釉划弦纹风首瓶、黄釉雕牡丹纹风首瓶  

中心展柜

鳝鱼黃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

穿带扁壶源于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器,器身侧面的穿鼻,主要用于穿系革带,便于马上携带,故又称“携壶”。此器两侧的纹样相同,均由同心圆点出发,围以三组环形纹饰,是当时瓷器中常见的几何图案。


白瓷牺流穿带壶


第二单元  釉彩纷呈  存素流辉

辽代窑工将中原地区成熟的窑业技术与本土工艺审美相融合,就地取材,创烧了独具特色的釉陶器和素陶器。其中,白瓷深受定窑影响,工艺最为精湛;单色釉陶器属于传统的低温铅釉系统,以黄、绿釉为大宗;白釉绿彩器和白釉黑花器颜色对比鲜明,纹饰率意别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辽三彩集黄、绿、白三种彩釉于一体,艳丽明快,是辽代陶瓷中最华丽的品种;未施加任何釉彩的灰陶器承袭了北方地区原始灰陶的工艺传统,制作朴拙,造型生动,反映了契丹族师古却不泥古的创造精神。

辽白瓷

辽代白瓷深受定窑白瓷烧造技术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均显现出定窑工艺的痕迹,素有“北定”或“土定”之称。辽白瓷胎体瓷化程度较高,一般不施陶衣,器表挂较为均匀的透明釉,釉色多白中泛黄。常见的造型为碗、盘、瓶、碟、罐、壶等,纹饰以刻划或模印的牡丹、莲瓣、蜂蝶、动物及童戏图案为主。

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


白釉剔粉牡丹纹罐


展柜局部

白瓷盘

白釉雕牡丹纹盘、白瓷八方洗

白瓷刻牡丹纹罐

白瓷花式渣斗

渣斗为古代宴乐盛装鱼刺、兽骨的日常饮食器物,最早的渣斗出现于唐代。此外,渣斗还可盛装人的唾液,故亦称“唾盂”。辽代壁画里就有佣人手捧唾盂侍奉主人的画面。辽代墓葬和窑址里曾有大量的渣斗产品,釉色以黄、绿、白、黑为主。此件渣斗的造型古朴大方,胎体洁白坚致,击声清脆,釉面温润明亮,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应是内蒙赤峰缸瓦窑的产品。

展柜局部

白瓷花口盘

白瓷花口盘

白瓷童子驭马穿花纹方碟、白瓷印牡丹纹方碟

白瓷童子驭马穿花纹方碟图案示意图

白瓷花式口盘


白瓷印童戏花卉纹碗

白瓷盏托

盏托,置茶盏的托盘。托多呈圆形,中间有作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即托口。瓷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

展柜局部

白瓷盏托


白瓷花式盏托


白瓷雕花盏托


河北宣化辽张世古墓壁画中的盏托


展柜局部

白瓷盖罐

白瓷刻花盖盒


单色釉陶器

低温铅釉工艺在辽代中期开始兴盛,制品以黄、绿釉最为丰富,白、黑、褐釉次之。其中,黄釉陶色泽明亮,釉层中隐现浅淡的条状纹理;绿釉陶色调深浅不一,多为沉稳庄重的墨绿色。辽代的单色釉陶器常和模印工艺结合起来,在印制的花纹之上施以深沉的釉色,增加了瓷器的自然美感。

展柜局部

绿釉

绿釉钵

绿釉钵

绿釉钵

绿釉印水波花卉纹碗

展柜局部

绿釉高足杯

绿釉印水波三花纹海棠盘

绿釉划弦罐

绿釉划花杯托

绿釉印花卉纹盘

黃釉

展柜局部

黃釉绿里折沿盘

黃釉鼓式钵

钵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现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

黄釉划牡丹纹罐

黄釉钵


黃釉渣斗


展柜局部

黃釉碗

黃釉印水波钱纹碗

黃釉印水波钱纹碗

黃釉印牡丹纹碗

黃釉印牡丹水波纹碗

黄釉印蜻蜓花卉纹碗

展柜局部

白釉绿彩器。


白釉绿彩划花盆

白釉绿彩划花三鱼纹盆

白釉黑彩器。

白釉黑彩卧虎瓷枕


白釉黑花盘口瓶


白釉黑花盘口瓶

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

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春秋时期,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的壶式之一。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种设计便于马上携带,无论壶体怎样摇晃,里面的液体都不会轻易外泄。此器被塑成鸡形,器身随意点洒褐色的斑点,突出了鸡羽的质感,栩栩如生。

辽三彩

在辽代低温釉陶工艺技术的推动下,三彩釉陶器于辽代中期出现,晚期流行有别于唐三彩和宋三彩,这种自成体系的三彩器被称为“辽三彩”。辽三彩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工艺,胎釉之间常施白色陶衣,釉色以黄、绿、白为主。施釉时,用不同色调的釉料按胎面的图案设计巧妙搭配,形成了明艳鲜亮的装饰效果辽三彩基本属于印花系列,常见的造型有盘、碟、壶、套盒及各式明器等;纹饰内容广泛,既有传统的题材又兼有体现时代气息的纹样。

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三彩釉印海水流云纹扁把壶

淡红陶胎,流基部作牺首张口状,构思巧妙。扁圆把,上有环状穿鼻,供穿系绳链之用。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娇艳光洁。壶身两面模印凸起的花纹,中心为太极图式复线花纹,围以如意流云带,水波莲花纹地,疏密得当,主次分明,把外印蟠结绶带花饰。此器制作精工,花纹别致,是辽代三彩器中少见的精品。


展柜局部

三彩釉雕牡丹纹高座盘

三彩釉印牡丹蝴蝶纹八方盘

三彩釉猫形器

三彩釉印花小床

展柜局部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盘、三彩釉印水波三花纹海棠盘

三彩釉印水波三花纹海棠盘


展柜局部

三彩釉印水波莲纹花式碟。

三彩釉印复瓣莲纹花式碟

此碟是辽代三彩器中独特的品种,以盛开的莲花做为器身,器壁由放大的花瓣组成,底心装饰着简化了的花蕊。

三彩釉印水波莲纹花式碟

三彩釉印牡丹纹方碟

展柜局部

三彩釉印牡丹纹盘

三彩釉印牡丹流云纹盘

三彩釉碗

三彩釉碗

三彩釉印牡丹蝶纹碗

灰陶器

灰陶器以细腻的陶土加工而成,烧成后的器表呈灰黑色,质地光滑坚硬,做工整齐规范,装饰简素流畅,通常被制成民间日用器和殉葬明器。其中,灰陶明器样式别致,品类丰富,既有规范的礼仪器,也有质朴的日常用品,生活在辽地的汉人多将他们组合在一起用于殉葬,是辽代汉族葬俗的反映。

展柜局部

灰陶印花六曲长盘

灰陶印莲纹八方盘

灰陶印花三足鏊

灰陶簸箕、灰陶柳斗罐

灰陶扑滿

灰陶梳齿纹罐


灰陶梳齿纹瓶


第三单元  南风宋韵 北域集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辽墓中出土了一批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瓷器,均为中原及南方地区著名瓷窑的产品。这批瓷器制作精雅,气韵清新,和辽瓷粗犷雄浑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在辽境的陆续发现,反映了辽王朝与中原地区频繁密切的文化交流,表明辽代陶瓷是在学习上述诸窑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进而对金元两代北方瓷窑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窑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州村一带,因古属定州而得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定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白瓷窑厂,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造供瓷,精美的刻花。印花产品以及先进的覆烧工艺对包括辽地在内的一大批窑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大量烧制白瓷外,定窑也少量烧制酱釉和黑釉瓷器,即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黑定”。

北宋  白瓷刻莲瓣纹温碗


北宋  白瓷刻莲瓣纹执壶


北宋  白瓷刻莲瓣纹执壶温碗


北宋  白瓷刻莲瓣纹执壶


北宋  鎏金银扣白瓷凤纹“官”字款碗


北宋   酱釉花口碗


北宋   白瓷雕牡丹纹盖罐


耀州窑

耀州窑为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烧制青瓷著称于世。窑厂以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代表,因铜川旧属耀州,故此得名。唐代初创,五代成熟,宋代鼎盛,薪火未断,相传至令,其剔刻花工艺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烧造的陶瓷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

北宋  古瓷花式碗

五代  青瓷刻莲瓣纹盖罐

北宋  青瓷刻莲瓣纹碗

北宋  青瓷划花花式碗

北宋  青瓷盏托

景德镇窑

江西景德镇窑始烧于五代,至宋代制瓷技术成熟,元明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烧制青白瓷,晚清以后称之为“影青”。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釉润等特点外,还辅以刻花、蓖点、蓖划和印花装饰。色质如玉的青自瓷对江南地区影响很大,出现了不少模仿景德镇窑的窑厂,并逐渐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

展柜局部

北宋  影青瓷划花葫芦形执壶

北宋 影青瓷执壶温碗

北宋  影青瓷刻缠枝花纹执壶

北宋  影青瓷罐

北宋  影青瓷碗

北宋  影青瓷盏托

北宋  影青瓷刻划花卉纹碗


窑具

窑具是陶工在烧制陶瓷时所用工具的统称,由耐火土制成,其功能主要是原料粉碎、成型挂釉、装烧等。辽代窑具与中原地区大体相似,杵形器用于研磨原料;三角形支钉是支烧碗盘类器物的重要工具;纺轮状窑具用于烧制鸡腿坛,使用时将其置于器物的肩腹之上,两两相隔,避免器物在窑内粘连;筒形印范是辽瓷中典型的模制工具,主要用于压印筒瓦上的图案纹饰。

展柜局部

自左至右:釉料、杵形窑具、“新官”字款窑具、柱形窑具

三角形窑具

辽代陶瓷装烧方法示意图

还有一些反映辽代人民生活场景的小景。

小景之一

小景之二

小景之三

辽宁

(0)

相关推荐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辽宁的历史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哈尔滨 | 长春 I 辽宁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发祥地,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这里统一了东北 ...

  • 古陶瓷赏析(十六)

    古陶瓷赏析(十六)

  • 【精品赏析】黑釉印花皮囊壶

    辽代陶瓷器制作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皮囊壶的创始年代,渊远流长,不仅承载着契丹人对游牧生活的记忆,也凝聚着契丹民族的情感,于是契 ...

  • 辽代瓷器

    辽 绿釉划花单柄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辽 定窑白釉刻花卉纹粉盒 美国芝加哥博物馆藏 辽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套海苏木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辽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 北京故 ...

  • 辽代瓷器纹饰钟情于牡丹和芍药纹

    在远古时代,老祖先钻木取火,后又利用泥与火之交融,成就了一只只美好的陶器,审美意识很早就开始了,所以古人会在这些陶器上画上诸多花纹,一直到了后来,在陶器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出了瓷器,瓷人们更是钻研其中,创 ...

  • 辽宁博物馆:辽代陶瓷展

    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 ...

  • 一周一馆——辽宁省博物馆

    新馆夜景 新馆 老馆原貌 辽宁博物馆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套),其 ...

  • 辽宁省博物馆部分馆藏喀左出土的青铜器

    据传1941年在喀左咕噜沟村曾出土大鼎,1955 年以来先后 6 次在马厂沟.北洞.山湾子.小波汰沟等地发现了铜器窖藏,所出铜器大都为西周初年燕国祭祀山川时埋藏的礼器.种类有鼎.簋.甗.盂.罍.卣.壶 ...

  • 元·张渥《竹西草堂图》欣赏(辽宁省博物馆...

    元·张渥<竹西草堂图>欣赏(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渥(?-约1356前),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今安徽合肥),后居杭州,一说为杭州人 .通文史,好音律,然屡举不中,仕途失意,遂 ...

  • 清·杨晋《仿古山水册》欣赏(辽宁省博物馆...

    清·杨晋<仿古山水册>欣赏(辽宁省博物馆藏) 杨晋(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鹤,号西亭,自号谷林樵客.鹤道人,又署野鹤,江苏常熟人,清宫廷画家.杨晋以画界画见长,他能恰到好处地发 ...

  • “中国古代书画展”辽宁省博物馆2018年9月

    James Su2018-09-02阅读 319 等了半年,万众瞩目的辽博书画大展终于开了!超豪华国宝级书画,周末和好友来辽博先睹为快.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画,粗绢本,设 ...

  • 辽宁省博物馆有套赝品文物,专家却视为国宝,难道因为武则天?

    辽宁省博物馆有套赝品文物,专家却视为国宝,难道因为武则天? 文 | 韦爵爷 通常来说可以称为国宝的东西必定是宝中之宝,但是武周时代有套字帖,专家明明知道那是赝品,却还一直被人叫为国宝,这是怎么回事呢? ...

  • 春江水暖鸦可知? -- 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

    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快结束了,应承了的<寒鸦图>导赏不能再拖了.先上图,把手机横过来,咱们也和古人一样,由右及左一段儿一段儿地将卷轴徐 ...

  • 是鉴定员,也是救护员、守门员、宣传员 ——记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鉴定部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鉴定部,是一支有着30多年文物鉴定经验的文物鉴定团队,这支现由5名专职鉴定人员和若干名兼职鉴定专家组成的队伍,是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辽宁管理处的工作团队,同时也是全国涉案文物鉴定机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