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了?

严格来说,站在蜀国的立场,诸葛亮还真没有中计。

曹魏最后的五子良将张郃,是被司马懿弄死的,怎么弄死的?

这就涉及到司马懿使的借刀杀人之计了,诸葛亮正是这把刀,刀怎么会中计呢?

(《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张郃剧照)

《三国演义》在关于张郃之死这一段,是忠实于历史的,作者并没有篡改。

咱们先看一下真实史料,张郃之死的经过。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史料上说,张郃之所以会死,是在诸葛亮退军后,率领大军去追击,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导致的。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怎么会轻易去追击,轻易中埋伏呢?这个疑问,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鱼豢著作的《魏略》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魏略》里说,诸葛亮退军时,司马懿特意命令张郃去追击,张郃不想去,并反驳的对司马懿说:“按照兵法,围城战要用围三缺一战略,以防敌军狗急跳墙,造成己军损失惨重;退而不溃之军也不追,防止敌军随时反戈一击,甚至设下埋伏。”

司马懿并没有理会张郃的反驳,他以军令强压张郃率本部追击,张郃没办法,只得率军追击。

在打仗时,将领不听从主帅的命令,主帅是有直接处决之权的。

按照司马懿用兵谨慎,稳如老狗的性格特点,他怎么会反常的坚持叫张郃追击呢?原来是司马懿为了独揽军权而故意阴死张郃的。

司马懿那天表现有多反常?据史料记载,五丈原之战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军对阵三个多月,诸葛亮迫于后勤粮草压力,向司马懿军挑战了很多次,司马懿都完全不理会;诸葛亮没办法,只能用人身攻击的方法,侮辱司马懿是个贪生怕死的妇女,并叫士兵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

司马懿并没中诸葛亮的激将法,但他的部下被激怒得人心不稳了,于是他和魏国君主合伙演了一出戏,他假惺惺的上表请战,曹睿也配合他,派了辛毗来安抚军心,说是皇帝不让司马懿打的。(这一段诸葛亮激将司马懿的史料,《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没有改动,忠实于历史)

(司马懿穿女人衣服剧照)

从五丈原之战即可看出司马懿用兵谨慎的特点,所以他那天阴死张郃的行为,就很值得耐人寻味了。孤军冒险去追击敌军,随便派个无足轻重的小将去就行了,又何必一定要派这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去?

司马懿都做到一军主帅了,为何还要除掉张郃独揽军权?不阴死他行不行?

张郃,作为曹魏仅存的五子良将之一,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是文武双全的名将,在魏军中的威望,并非司马懿能比的,而司马懿之所以能得到统帅之权,并不是他一刀一枪奋斗得来的。

起初,司马懿被曹操强令出来做官,押宝曹丕,助他登上世子之位,之后才被曹丕赏识,开始发达;曹丕死后,曹睿上台,司马懿更进一步熬成了三朝元老。

由于司马懿一直活跃在权力中枢,以大将军、加大都督的官职身份,得到了统帅之权。

但这个统帅之权是暂时的,打完仗后是要归还给曹睿和曹真的,司马懿为了自己的野心,为了把手伸进军队,只能先把忠于曹魏的名将张郃阴死了,不然的话,以张郃的能力,司马懿别想染指军权。

那为何又说,诸葛亮没有中计呢?很多人觉得,司马懿施行借刀杀人之计,而诸葛亮配合的射死张郃,那肯定是中了计啊,不中计的话,放张郃回去,让他跟司马懿暗斗内讧,不是更好?

大家要知道,这里两个不同的立场,诸葛亮站在蜀国的立场,张郃、司马懿站在魏国的立场,如果说张郃追击的目的是要投降蜀国,那么诸葛亮就是中计的。

事实上,张郃不可能会投降蜀国,所以他算是蜀国的敌人,诸葛亮是很乐意为蜀国除掉一个有分量的敌人的,这就不是中计了,张郃的死,在魏国来说是个损失,唯一得益的是司马懿而已。

文:梁生

■引言

张郃的死,意味着五子良将中最后一颗将星也从此陨落。

同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相似,在曹魏一方,也有张辽、于禁、徐晃、乐进、张郃一个无人组合。

蜀汉一方乃是人们所熟知的五虎上将,而曹魏这一方的五人则被人誉为五子良将。所不同的是,五虎上将是演义小说中给的称呼,而五子良将则是历史上给出的明确称谓。

别管是如何的称呼,总而言之,在张郃死后,名动一时的三国初代名将也基本凋零了。本来还有一个赵云可以与张郃做“惺惺相惜”之状,然而赵云也在公元229年病逝。

不知这两对昔日亦敌亦友的名将组合,在地下相逢之时会有何感慨。

分析

记得看《琅琊榜》的时候,在誉王萧景桓叛乱之后,纪王叔曾感叹过一句“原来这天下竟然是他的”。是啊,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没有人能想到天下最后竟然是萧景琰的。

其实,司马家族又何尝不是如此。恐怕当时的人们无法想到,最后的天下竟然落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想那时,群雄割据。魏蜀吴三方争霸,谋臣勇士层出不穷,而司马懿在众星璀璨之时,又有几人能够注意到他。

早年的司马懿不过是曹丕手下的一个幕僚而已。放眼天下,名望、地位远高于司马懿的比比皆是。可大家一个“不留神”,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天下姓了司马。

想要划江而治的孙家梦想落空,试图匡扶汉室的蜀汉最终被灭,至于那个早早就篡汉自立的曹氏一门更是让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司马家想要夺权,那就必然要把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内部力量扫空。而忠心耿耿的张郃又怎么能不成为目标呢?

来自内外的忌惮

张郃于曹魏而言,虽非宗室,但绝对是重臣。

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曹丕又留给曹叡的国宝级别的战将。张郃有多强呢?一句话告诉你: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这是一个能够让诸葛亮忌惮的人。忌惮并非不如,以诸葛亮之智计自然不会被张郃所压制,可他毕竟是统帅,不可能事必躬亲,所以不能直接对付张郃。

当时的蜀汉能够对抗张郃的恐怕也只有一个魏延了,然而魏延也是勉强应付那种。所以,对蜀汉一方而言,除掉张郃是绝对有利的。

忌惮张郃的并不只有诸葛亮,还有一个人比诸葛亮更忌惮张郃,那就是司马懿。

公元230年,司马懿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峰: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

同是这一年,大司马曹真病故,这对于司马懿而言绝对是一个喜讯。因为曹真的病故,意味着在军界,司马懿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但他还需要顾忌一个人,那就是张郃。从地位上而言,司马懿此时在军界的地位不是张郃可以动摇的,但张郃对曹魏之忠贞,以及张郃本人的领兵能力,和他在曹魏军队中的威望,这些都会对司马懿未来的“谋权”产生威胁。

不管这个威胁是大,还是小,按照司马懿的性格都要提前把他化解掉。可是张郃手握重兵,不是轻易可杀之人。所以,司马懿就要借蜀汉这把刀。

张郃之“死”

张郃是“必须”要死,因为他的存在,于内威胁到了司马懿的终极布局,于外是蜀汉北伐的最大阻力。

但张郃是不必死的,从他本身而言,他看出了他将“陷入”死地: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在军事层面而言,张郃清楚的看出了蜀汉的劣势,而且明确的提出了对付诸葛亮的方案。可张郃他毕竟只是一代名将,他不知道的是,他将陷入政治层面上的死局: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马懿不明白张郃是正确的么?当然不是,司马懿很明白张郃是对的。但他就是要逼迫张郃作战。把张郃交到诸葛亮手里。

此时的张郃是两难之地,出兵作战,则会被诸葛亮所败,可不战,司马懿就有借口杀掉张郃。畏敌不前,临阵抗命,这都是很好的战场杀将的理由啊。

两难之境的张郃,选择了战。因为战虽然会中计,但还有胜的可能。而不战,张郃则必然会被司马懿以军法处置。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战的张郃最终命丧沙场,死于乱箭之下: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诸葛亮中计与否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死后,诸葛亮感叹到:

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这句话中的“误”,很容易让人多想。这到底是错误呢?还是失误呢?

认为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了的,自然会觉得这是错误。实则不然,这个误应当是失误。诸葛亮的意思是,我今天要的是司马懿,可失误了之射杀了一个张郃。诸葛亮是在感叹自己成果不够大。

但这些,也只不过是小说家演义出来的话,并非历史原貌。从现有史料上看,诸葛亮当时没有觉得自己中计了。当然,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中计。

毕竟张郃是曹魏大将,是对蜀汉威胁最大的曹魏统兵将领,诸葛亮肯定是想要拔除掉张郃的。所以,从蜀汉一方而言,不管是司马懿还是张郃,谁死都是让诸葛亮开心的。

但如果从司马懿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是中计了。

诸葛亮中了自己的借刀杀人之计,通过诸葛亮的手,名正言顺的除掉一个障碍,司马懿果真是诡谲狡诈之辈。

或许,有人会说,从根上讲,诸葛亮还是中计了。因为张郃不死,司马懿不会做那么大,曹魏在内部会有损耗。以发展的角度看,张郃之死对蜀汉不是最有利的。

在小编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张郃无论是否在此战被诸葛亮所杀,都挡不住司马懿日益做大的趋势,同时也改变不了蜀汉最终败亡的命运。

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靠的不是几个人就能影响的。蜀汉的综合国力不够,纵使曹魏会在司马懿与张郃的内斗中有耗,可还是要远超蜀汉的。蜀汉败亡的命运也根本改变不了。

结语

张郃之死,司马懿的路径之上再无阻碍。其余之人,想要对司马懿造成实质威胁基本不可能。

至于说诸葛亮中计了?从蜀汉的角度出发,他没有中计,射杀张郃对蜀汉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战果。

只不过,从司马懿的角度看,诸葛亮中了他的“借刀杀人”之计。

其实,在张郃之死这件事上,于诸葛亮也好,于司马懿也好,都是胜利者,失败的只有张郃一人。

■张郃之死看似是诸葛亮一次计谋的胜利,但是却让曹魏阵营里面再也没有了能够抗衡司马懿的存在,而司马懿是诸葛亮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北伐成败与否的关键,而这一切是因为三国后期的张郃对曹魏太重要了。

一、世之良将

张郃从当年打黄巾,到韩馥,袁绍,最终投靠曹操,算是真正的良禽择木而栖,曹操得到张郃也是立刻加官进爵,曹操对人才的识别,尤其是武将的识别,三国前期我认为是无人可及。

而张郃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后来打张绣,打袁绍那两个不生气的儿子,远征辽东,太多的战役张郃用自己的军功,一步步走进了“五子良将”的序列。

二、蜀汉畏惧的将军

很多人觉得张郃就是个草包将军,打不过赵云,打不过张飞,其实一对一PK我到觉得张郃未必会败,虽然不一定能胜,但是张郃是将才,必然在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

刘备打汉中兵分两路,张飞马超那一路就是被张郃给挡住了,刘备开始也是被张郃挡了下来,最后杀了夏侯渊夺下汉中,刘备虽然很高兴,但是内心对比还是期望要是干掉的是张郃该有多好,可见夏侯渊虽然在曹魏声名鹤立,但是刘备心中还比不上张郃。

街亭之战,真正的功劳和司马懿,和曹真那是基本没什么关系,是张郃真正的让后三国时代刮目相看的一场战斗,而街亭之战也让蜀军无功而返。

所以北伐路上,蜀军,尤其诸葛亮这边是很不愿意同张郃交手的。

三、司马懿唯一的威胁

曹魏后期尤其是到了曹睿这一代,可谓是将运不佳,曹魏名将能死的基本死完了,“五子良将”就剩了一个张郃,诸夏侯曹也就剩了个早就不再主流的曹洪,后起之秀曹真,曹休也是短命,曹睿能依靠的名将其实就剩下张郃了。

而恰恰张郃也是唯一能够威胁甚至影响司马懿继续独大的存在,张郃在曹魏的西线战场带了很多年,军中威望很高,和司马懿一个司令一个副司令,根本不惧怕司马懿,司马懿说的也不见得就听。

但是张郃是军人,并且是忠心的军人服从命令上还是有原则的,不过是让司马懿安排追击了一下诸葛亮,而诸葛亮又是保守谨慎的人,早就埋伏了人马应对伏兵,不过没想到追来的是张郃罢了,结果张郃中箭身亡,诸葛亮悔之晚矣,司马懿猫哭耗子。

总结:其实史书上对张郃之死还有一种记载,就是张郃并没有中箭身亡,而是被射中了膝盖,回到军中死了,膝盖中箭张郃莫名其妙的死了,是不是司马懿的动作其实有待斟酌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张郃还是死了,曹魏要想对抗蜀汉必须依靠司马懿,这就和有烟瘾的人一样了,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戒不了,最后司马懿通过和诸葛亮对抗不断壮大自己,而诸葛亮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曹魏再没有人可以抗衡司马懿了。

■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葛亮就知道自己中计了,中了老对手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

(张郃剧照)

《三国演义》中,笔者最佩服的人物非司马懿莫属,他虽然野心勃勃,但却懂得韬光养晦,隐忍多年最终夺取曹魏天下,真乃“忍者神龟”是也!

张郃是曹魏的中流砥柱

河间张郃,不管是曹操时期,还是后来的曹丕时代,都是曹魏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自官渡之战率众投降后,张郃跟随曹操平定西凉,此后多年,曹氏父子一直对张郃信任有加,委以雍凉军事重任。

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张郃先知先觉,一眼就看到了蜀军的薄弱点就在街亭,集结大军全力拿下街亭,最终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所以张郃不仅为曹魏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是后期的抵抗诸葛亮,他也是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但最终却因为太过出色以及忠于曹魏,而被野心勃勃的司马懿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设计将其坑杀。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借刀杀人坑杀张郃

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举击败,无奈只得退兵。

俗话说得好,“穷寇莫追”,但司马懿却违反常理的让张郃率兵去追赶诸葛亮大军,还假惺惺的说把这个天大的功劳送给他。张郃也是身经百战、有勇有谋的老将了,他何尝看不出司马懿的不轨之心,奈何军令不可违,只好违心的接受命令带兵追赶蜀军,果不其然在木门道被诸葛亮的伏兵乱箭射杀。

此后,已经是魏国文官领袖的司马懿,又拔出了张郃这颗眼中钉,于是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染指雍凉魏军,识相的将领留下来继续任职,反对者将会被以各种罪名清除,很快就彻底掌握了雍凉军队。为他进一步谋夺魏国政权打下了基础。

由此,诸葛亮在看到张郃死时,马上明白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因为张郃是牵制司马懿的重要棋子,有他在,司马懿一时半会还不能大权独揽,没了他,司马懿再无顾忌,可以放开手脚夺取魏国政权。如果魏国没有内讧,变成了铁板一块,那么蜀国就危险了,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后来应验了!朋友们认为是这样吗?

(诸葛亮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