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角落里的灰土
2
为什么要了解甲午战争呢?
因这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并且给中国的近代化蒙上了阴影。
我们现在已经现代化了,但在这120年的时间里,我们并有准备好,一个民族的心智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轨道上,就突然工业化、现代化了,一时半会转不过来转,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有的问题看似现实问题,其实是历史留下的病症。
你比如,我们这个国家不喜欢别人说我们坏话,说一点都不行,但我们又喜欢说别人的坏话。
这完全是农业熟人社会的产物,如果是陌生人社会,谁说谁一句坏话,没有人会在意,一笑了之,对于国家就更不用说了。但是皇权社会不行,你要说大清不好就是骂皇上,一定要收拾你。
所以要了解我们近代化的过程,这自然就是要先了解甲午一战。
十九世纪六十年,中日两国都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中国叫洋务运动,日本叫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富国强兵,以建现代海军为代表。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体制革命,从幕府专政到天皇宪政。这就是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洋务运动是技术革命,明治维新是体制革命。
中国的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也就是蔡廷干出生那年,他是个正儿八经的洋务产物。
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比我们的洋务运动还晚了快10年。明治维新的内容是:四民平等、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技术,等于我们的洋务运动。日本这样的叫法,有骂我们的感觉。明治维新前日本一直学习中国,学了一千多了反倒学得不文明、不开化了。
当年留美幼童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样板工程,日本也派出了大量的人员到西方去学习,并由皇子代队,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叫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甲午战争的缔造者。
据说叫伊藤博文在英国时有个同学叫严复,两个人都在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伊藤博文甲午时出任了日本首相,而严复只当了北洋水师的一名教习,后来混了个后选道的官衔。
他做教习的时候,黎元洪是他的学生。至于严复与伊藤博文是不是同学有争议,但也没必要争,算是校友总是可以的。
严复在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可真有个同学是我们要说的,他就是“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方伯谦和严复是真正的同学,都是1877清政府选派到英国学习的公费留学生。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因为西方自大航海后来打我们了。能来打我们,我们又打不过的原因是他们的坚船利炮。
那是一个造舰比赛的年代,德国和英国在比,日本和我们在比。中日比出来个甲午海战;德国和英国比出了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1880年,李鸿章命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在德国为北洋水师督造了三艘战舰,李鸿章亲为三舰题名“定远”、“镇远”和“济远”。
1884年,日本觉得自己发展得差不多了,有点有劲没处使的意思。那就先对朝鲜使一使。
在此之前日本已在朝鲜动了几次手,都因大清的干预没有得到什么便宜。日本还在朝鲜培殖了个新党叫开化党,党首叫金玉均。当时日本的住朝公使叫竹添进一郎,金玉均与竹添进一郎谋划在1884年12月4日,朝鲜邮政大楼落成典礼这一天发动政变。
当时大清在朝鲜有驻军,带头的人叫袁世凯。当晚宴会上,金玉均设好埋伏,刺杀了六名大臣,劫持了朝鲜国王李熙,这就是朝鲜的甲申政变。
政变后,袁世凯站了出来,因为朝鲜是大清的附属国。当时日本在朝鲜的军人有300人,而袁世凯手下有1500人。袁世凯让朝鲜兵跳入王宫打开大门,袁世凯带着士兵就冲了进去,一路开枪射击,日本兵被击败,竹添进一郎跳走,李熙被救,甲申政变失败。
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次年李鸿章任命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水师,因为李鸿章觉得向朝廷要点钱、干点事儿太难,谁要的就是谁的。
当时能打仗的兵也只有李鸿章的淮军。这就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表现出的小心翼翼和举棋不定的原因,怕把家底打光了。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管了北洋势力,最终以此力量逼清帝退位,当上了大总统。后话。
1886年8月,北洋水师出访日本,三舰停泊于日本长崎港。大清国坚船利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惊恐。日本军部遂以三舰为假想敌,加紧海上军事训练,寻找机会同北洋水师一较高下。
这一年蔡廷干刚参加完中法海战。中法海战又称马尾海战,是中法战争的一部分。结果是福建水师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这一败有可能给蔡廷干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保命成了他的第一反应。这也是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官兵的集体状态。
就甲午战争来说,其实是土财主和强盗的对决;农耕民族与海洋民族的对决;一个全面改革的前现代国家与一个寻求改革的君主制农业国家的对决。
蔡廷干,本就是一个小人物,在这场大海战中出演了个小丑的角色。
后面的故事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