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古镇
松口古镇2019.11
离开云水谣,我们又直奔松口古镇,这也是网上临时发现的景点。网上说:梅州的松口古镇与汕头的澄海、顺德杏坛和南雄珠玑被称为岭南四大古镇,然而只有松口古镇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过去的样子。生为广东人竟然不知道岭南四大古镇,真是汗颜啊。
看了松口的地理位置,松口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是闽粤赣交界处。最关键的这里是梅江的下游,而梅江又是韩江的主源,这就明白了。从梅江到韩江直流入海,所以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样的水上交通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正因为水上交通的方便,自古以来,尤其是明朝以后一直到近代高速公路修通之前,这条水道就是沟通大山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以前看过很多文章或者影视作品,也去过当年“猪仔”登陆的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写过一篇“再下南洋,再创辉煌”的文章)。所以对福建,广东人下南洋早就有所认识,也算是知道这一段历史。
有记载以来,松口古镇就有1600年的历史,远在梅州(以前叫嘉应州)之前就有了松口,故有“自古松口不认州”之说。四百年前开始,松口古镇就是闽粤赣的商贸重镇,是广东内河的第二大港口,是中原人经福建进入广东迁徙路线的第一站,同时也是“下南洋”最早的出发地。所以这里自古就既凝集了全国各地的人员,有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也是外出海外最多的地方。尤其“过番”,“卖猪仔”,下南洋谋生的统统都从这里出发。于是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据说李光耀曾祖父李沐文和他信、英拉的曾祖父邱顺盛,都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和泰国。我的中小学同学,邻居,好朋友黄小松就是在这古镇出生并养到三岁才回到潮州的(所以她的名字叫小松)。可惜这一切我竟然全然不知,可悲啊☹️。
我们的车驶过梅东桥,便进入了松口古镇。进入古镇主街,我们看到是破破烂烂的,散发着霉味的灰黑色的木质老屋,多数是二层骑楼。这些楼房有点像我小时候生活的潮州古城的那些破屋(现在潮州古城被修缮得很漂亮了)。街上几乎没有游客,大多数的铺头并没有开铺。个别有开的铺子里老板不是打盹就是打牌或者吸旱烟,完全没有一丝“景区”的味道。很多的楼房已经是危房,有些甚至已经倒塌,可以说整条主街摇摇欲坠,如果没有及时修缮,估计再过几年就会完全坍塌的。令人叹息的是昔日的辉煌已经完全不见踪影,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在这里也无声无息。
大约在主街的中间有一个”火船码头“,码头大约有十几米宽,有二十几级台阶。台阶上有许多雕塑,有背着货的码头工人,有提箱子离家的游子,有带孩子来送别的妻子。所有这一带的人无论是下南洋还是出潮州都是从火船码头坐船的。码头的墙壁上复原了民国时期的香烟和香皂的广告。码头正上方有一栋五层楼高的中西建筑,建筑物很有南洋风格,是建于民国时期的松江旅社。介绍说这是当年闽粤赣地区最好的酒店,离家和返乡的人们都必须在这里住宿以等待船期。1924年,蒋介石都曾来住过。后来改称松江大酒店,现在是松口华侨文史实物馆。码头左边建筑的墙上有一个标尺,记录了松口古镇历史上最高的水位60米,大约有三层楼高,松口古镇曾经遭受四百多次水灾的侵袭。
火船码头可以说是闽粤赣三省人漂泊异乡的符号,也是离乡背井的起点。多少年来,这里有少数异乡赚到钱回来光宗耀祖的,更有大多数一去不复返,异乡埋忠骨的。少数那些赚到钱回来的或者省吃俭用寄钱回家的几乎都用于建造房子(以南洋风格的骑楼为主,可能是为了炫耀在南洋发财吧),办学校,修公路等等。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家乡及亲人的贫困,让父母妻儿过上温饱的日子。也因少数人的发财又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过番”求发财,如此循环往复。据说高峰的时候每天有300多艘船,6000多人从这里出发。而我在马六甲看到的“中国山”埋葬的三万多中国人的尸骨也许才是真实的状况吧。悲惨啊!
我们走到码头就往回走了,估计后面也没什么看头,实在是太破烂了。
离开主街按照路标指示牌,我们到了“移民广场”。移民广场也是在另外一个码头的上方,在松口港务所原址前面。旁边还有邮电局,海关等等。广场中间有一个《家园》的雕塑,是以大榕树抽象造型托起地球,七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和散布在全球的客家人。广场旁边还有一个路标,四个方向指向四方,分别标注着松口距离世界各地的距离。我想寓意也许是提醒离家的游子,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年将纪念华人“印度洋之路”的最后一个纪念碑给了松口古镇(中国唯一的一个),以证明松口古镇就是当年下南洋的第一站,也是海上丝路的出发地。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打算在松口住宿),有几处建筑物我们只是匆匆而过,没有认真观察,不过大多数都是南洋风格的建筑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短短几个小时的逗留,对中国唯一“移民广场”,对整个“下南洋”的历史又有了进一步了解,真是学无止境啊。
同时我真希望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保护这些真正的文物,保护濒临坍塌的古街,不然这段历史也许就会彻底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