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古今通用,六大理由告诉男同胞,娶妻当如林黛玉
说“娶妻当如林黛玉”,就是在今天也有很现实的意义。因为黛玉的优点实在太多了,想说的稍微清楚一些,一不小心文章就写到了5000余字,很影响阅读完成率。不是屏山非得写这么长,写文章,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考虑留给读者的思考价值吧。所以,对于真正热爱红楼的读者,我相信,应该会有人有耐心看完,这样就够了。
《红楼梦》里美女如云,个个优秀,如果可以,到底应该娶谁回家呢?这样的问题自小说问世以来,总会为人们津津乐道,常有好事者搞类似“红楼美女您最愿意娶谁?”的调查,得票比较高的是薛宝钗、史湘云,还有袭人。也有人选王熙凤、平儿和探春。可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第一女主角黛玉的得票并不高,尤其是当这样的选择题抛给男同胞时,愿意娶林黛玉的少之又少。
其实也很好理解,不愿意选择林黛玉的理由,无非三项:
一、黛玉身体太弱,是个病秧子,谁愿意娶个病人回家?
二、黛玉太难伺候,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疑神疑鬼,娶回家啥事也别干了,净哄媳妇了,太累。
三、黛玉过于不食人间烟火,曲高和寡,风花雪月的能当饭吃吗?娶媳妇要管家管事,不接地气可不行。
以上三条对黛玉的认识可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具有这样认知的读者,认为黛玉这样的女孩,可以远远地欣赏,过日子那是绝对不行的。
很抱歉,屏山抛出观点:娶妻当如林黛玉!当然,我也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各位,以下是屏山给出的六大证据来佐证我的观点,也许我说的不全面,但请您耐心看完,看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再论不迟。
【一】娶妻当如林黛玉之——
第一条:黛玉身体并不差,至少比王熙凤好。
一句“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一句“自会吃饭便吃药”,黛玉这个病秧子的帽子算是戴定了。要说离不了药,薛宝钗也一样。其实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与其说她们有病,不如说宝钗的“冷香丸”、黛玉的“人参养荣丸”,都不过是曹雪芹布的一个迷局,冷香丸为了压制宝钗的热毒,这一冷一热,其实说的是人的本性和正统礼制的博弈。人参养荣,养“荣”怎么能治病呢?不过是再说黛玉带来的要么财力、要么文化对于贾府的意义。
说林黛玉并没有什么病,是有现实证据的,黛玉葬父归来,因为半路得知元春封妃,贾琏、黛玉紧赶了几天的路,千里回京,加上父亲新丧,要说黛玉身体不行,怎能经得住伤心再加上一路风尘,林妹妹还不得被抬回来呀!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这里原文是这么说的:
家人报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见面时彼此悲喜交集,未免又大哭一场,后又致喜庆之词。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看看黛玉的表现,别说病恹恹了,连倦怠、疲劳的感觉都没有。还记得秦可卿大殡时,王熙凤送灵去铁槛寺,凤姐到了下处馒头庵,疲乏到马上更衣歇息了,这才多远的路。因为老尼姑一番奉承话说到凤姐的心坎里,加上可观的利益,她才不顾劳乏与静虚攀谈起来。
两相比较,黛玉的身体明显要比凤姐好得多。
黛玉因为金玉良缘的压力,夜夜失寐,煎心月月又年年,身体才愈来愈差起来。别说是黛玉,任是谁也受不了这样的煎熬。
【二】娶妻当如林黛玉之——
第二条:黛玉很好打交道,性格开朗,心胸开阔,还能解疑难。
黛玉爱哭,她的脆弱、她的哭泣,只有一个对象,就是贾宝玉。面对着黛玉的眼泪,宝玉有过不耐烦吗?他有的是对黛玉无限的包容、心痛和怜惜。这是深深为对方着想和对未来绝望的正常感情和情绪。
黛玉下凡为的是还泪,但她生命的颜色是欢快、多彩而乐观的。
刘姥姥走后,在稻香村,她形容刘姥姥的情形让大家笑得东倒西歪,反说李纨带着大家大顽大笑的,不做针线教道理。李纨就说她了:
“你们听他这刁话。他领着头闹,倒赖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你明儿你得一个厉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李纨和黛玉的这一番互相嘲讽,完全是姑嫂俩关系亲密无间的体现,读者读到这里,都会不禁会心一笑,贾府里,有凤姐处,就有欢快的语言,其实凡有黛玉的集体活动,往往也可以营造出欢快的气氛。要说发掘生活里的亮点和生命趣味,众姐妹里,黛玉属第一。
凡不是原则问题,黛玉心胸宽阔,令人敬佩。
史湘云因为宝玉亲近黛玉而忽略自己,生宝玉的气、对黛玉略有微词。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说话往往不过脑子,至少四次当面讽刺挖苦黛玉:当面说黛玉不如宝钗;说黛玉小心眼、会辖制宝玉;说黛玉假清高,自己最讨厌了;说老太太疼宝琴黛玉一定会不舒服。每一次都是对黛玉的冤枉和曲解,原本湘云每次来贾府,都是和黛玉同住,因为宝钗的拉拢,湘云去和宝钗同住了,但是抄检大观园后,宝钗连招呼都不打,就将湘云打发去了稻香村。经过一番周折,湘云最后又住进了潇湘馆。在整个过程里,黛玉对湘云没有一次埋怨,没有一次生过她的气,无论湘云如何误解,黛玉总是包容她,从来拿她当小妹妹看。黛玉的这个胸怀试问全红楼人物还有谁有?
再有二十二回,宝玉因为同时受了湘云和黛玉的气,回房叹气,难过到都哭了,还仿《寄生草》做了一偈,把袭人吓得够呛。宝钗看了,担心宝玉存了参禅的念头,移了本性,将这个偈子是又撕又烧,这就是宝钗对待宝玉的态度和方法。撕、烧,这些动作怎么可以对宝玉起正向作用?看起来好笑,不可能解决问题对不对?
我们再来看看黛玉的,黛玉见了宝玉,说: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一句也答不上来。黛玉又说了:
“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黛玉此续,让宝玉一下就觉得自己矫情了,彻底不好意思参什么禅了。看看人家黛玉的水平,轻描淡写里就解决了问题,《红楼梦》里可找得到第二个人?
【三】娶妻当如林黛玉之——
第三条:黛玉的无为而治,是最高明的管理,黛玉知世俗而不世俗,拔高家庭的认知层次。
一说到管家理事,王熙凤、秦可卿、探春、宝钗都是佼佼者,这没什么问题,曹公从来没有描写过黛玉有管家的才能。可是他暗写了,而且格局给的更高。
1、将黛玉类比殷相比干,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干那是历史公认的贤相能臣,拿黛玉比他,这个待遇够高了吧。
2、不说黛玉有管理能力,实际上,整个贾府,无论哪屋里都有鸡飞狗跳之事,但唯独潇湘馆婆子丫鬟各司其事,平静安宁,岁月静好。黛玉的这个无为而治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黛玉在贾府下人的心目中,也是不太接地气的,小厮兴儿就说了,下人们在宝钗黛玉面前,大气都不敢出,怕吹倒了姓林的,吹化了姓薛的。黛玉真的是不接地气吗?非也。
看看黛玉进贾府那一场,说话、行事的那份淡定从容,那是书香之族的林家用文化熏陶出来的大家闺秀风范,凤姐、邢夫人、王夫人、三春与之相较,当然只有落下风。黛玉平时不理会便罢了,小丫头、粗使婆子为她服务,黛玉就很会世俗的那一套,这是黛玉知世俗和掌控世俗的能力。知世俗而不媚俗、不世俗。游刃有余于两者之间,难道不是一个人高级能力的体现吗?绝大多数人一生达不到,甚至根本就不能理解这样的水准。
还记得宝玉最喜欢读什么书吗?他的床头案边随时都有一本《庄子》,这是曹雪芹明确写出来的,红楼人物里,谁真正践行了庄子的思想了呢?看看黛玉的行为方式和对潇湘馆的管理就明白了,“无为而治”这一理念真正得以贯彻落实的,就在潇湘馆,这是曹雪芹隐写的。
【四】娶妻当如林黛玉之——
第四条:黛玉其人“真、善、美”,这是保证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础。
曹雪芹最喜欢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就是林黛玉,其实读红楼,这部小说令读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的,人物有两个核心,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如去其一,整部小说也就失去了灵魂,喜欢林黛玉什么呢?诗才吗?宝钗、湘云的诗才其实并不输她。喜欢她的美貌吗?论皮相之美,恐怕秦可卿、尤二姐比她更漂亮一些。所以,读者真正喜欢黛玉的,是她的真实、真诚,善良和内外兼修之美。
历史上,并没有林黛玉其人,也许有原型,但曹雪芹一定升华了生活中的原型。论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格,林黛玉是红楼人物里相对完美的一个。而这种完美,消无声息的影响和感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这一点,恐怕很多的读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五】娶妻当如林黛玉之——
第五条:黛玉其人有品位、有情趣,这是婚姻质量保持高水平的重要条件。
林黛玉的品味是符合她身份的品味,举一个例子:曹雪芹对黛玉有两次衣妆描述,黛玉衣妆的主色调是大红的,比如大红的羽纱羽缎,羊皮小靴要掐金挖云,束着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的官绦。因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影响,读者总以为黛玉的着装偏素雅,其实,黛玉的衣妆颜色的饱和度是很高的,这一如她生命和感情的饱和度,来不得半点的杂质。
我们今天推崇什么性冷淡风或者什么高级灰之类的,封建社会可不讲究这些,当然,这里面有时代的差异。总之,饱和就是黛玉的内外状态,无论感情、精神和具体到衣妆等具体的载体。
与外表淡极、内心无趣的宝钗相反,黛玉拥有有趣的灵魂,标志之一就是黛玉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大观园开诗社,姑娘们都是起社才作诗,唯有林黛玉,诗已经渗透其血液灵魂,是其生命的组成部分。黛玉的生命是诗意的生命,悲愁喜乐,黛玉有能力将它们安放和珍藏。潇湘馆的廊下养着鹦鹉,房檐下有燕巢,莺儿编个新鲜花篮送给黛玉,也令林姑娘无限欣喜,生活里的小确幸是生活情趣的体现。
这还不令人向往吗!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生命的质量怎么会低呢!
【六】娶妻当如林黛玉之——
第六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黛玉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素养,而文化,才是一个家庭崛起和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法宝。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看做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四大家族为什么败了,有政治等大环境的原因,更有家族子弟的原因。小说一开始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样一个古董商人就道出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贾雨村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大族人家,怎么会不重视子弟的教育呢!可见,贩夫走卒都懂,一个家族的兴盛,核心就是教育和文化。
四大家族三家都是偏“武”的,排第四的薛家是皇商。四家对于文化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反观林家,三世爵位袭完,皇帝又格外开恩让林如海之父袭了一代,这说明,最重要的基础是皇帝对林家的重视,或有林家所承担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代替者这个因素。不是说三世而衰吗?林如海之父这个官四代一点儿也不衰。不是说五世而绝吗?到了林如海这个第五代更厉害了,探花及第、任兰台寺大夫,再被钦点巡盐御史。这些官位必须有真才实学,还得深受皇帝信任,人家林家为啥越来越强了呢?曹雪芹给出了答案:诗书之族。
林家的子弟到底是怎么受教育的?曹雪芹给出了一个实例,就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社会,林家请的是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做小姐黛玉的家庭教师,你能想象贾赦去找一位饱读之士为迎春做家庭教师吗?别说是迎春,连贾琏、宝玉也没有这样的可能。
这就是最核心的差距。
林家在整部小说里,所费笔墨并不多,但凡说到林家,满满的都是文化的符号,“林”姓的始祖是比干,比干不但是贤臣,也是老百姓口中的文曲星。林如海的两个官职:一个兰台寺大夫,是最高文化的代表;一个巡盐御史,是最体现能力的代表。
林如海病逝,黛玉回京唯一随身携带的,的林家大量的藏书。潇湘馆可以看做是林家在贾府的一个缩影,而潇湘馆并不像一个小姐的闺房,大小书架上磊着的是满满的书,比上等的书房还好。其实林家最重要的代表林黛玉,算得上是《红楼梦》最有文化、也是头脑最清醒的人。
林家的消亡不是衰亡,而是因为没有人来传承的绝户。林家的文化基因,林家的诗礼家风,随着木石姻缘的破灭,随着林黛玉的泪尽而逝,彻底泯灭了。这是贾府之殇,四大家族之殇。可惜贾家没有一个人懂得,。
说一个家族(家庭)娶一个什么样的媳妇,基本决定了家族后代教养的起点。应该没有人会反驳吧!贾府里,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统统是文盲,这样的母亲能教育出来什么样的子孙呢?只有一个国子监祭酒家的小姐李纨,虽说文化水准差着黛玉一大截,毕竟是书香门第出身,教育出来的贾兰就能中进士、做国家的栋梁。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不能光看作者怎么描述她,还要看人物身上多重的标签,结合多方细节综合分析。才能看出作者“假语存”的背后,“真事隐”了什么。
六大理由,细读红楼并不难发现,黛玉这样的姑娘,还有什么理由不娶回家呢?只是,想娶黛玉,你得能站上和黛玉同等的高度。你看薛蟠看一眼黛玉,就为黛玉的气质所倾倒,酥在了那里。薛蟠不是呆霸王吗?他回家会不会向薛姨妈要求求娶黛玉呢?事实上,酥也是白酥,薛家绝不敢向贾母提这种事,为什么?配不上呗,薛蟠混账、薛家固然脸皮厚,可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上下册)》(庚辰底本前80回)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