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圣手”马万里,以花鸟画闻名于世,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一方清新天空!

他在诗词、绘画、书法、篆刻方面皆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造诣,其中以花鸟画作品闻名于世,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
徐悲鸿曾誉他“卓尔不群”,更在他举办个展时发出“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的感叹。张大千谓之“不犹人”,以称颂他的艺术成就卓然高妙,非同凡响。

        马万里:(1904-1979),原名瑞图,字允甫,别署曼庐,晚号大年。斋名曼福堂、天地庐、墨君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苏常州武进人。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历任国立暨南大学中国画系教授兼中国画研究会导师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及艺术教育系教授、广西美术会理事兼审查委员、桂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兼国画系主任、广西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政协广西委员会委员等。他的中国画作品《水墨葡萄》曾作为国礼赠与美国总统罗斯福。

马万里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的清代名医马培之的曾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爱新觉罗·显琦)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的妹夫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山东五老”之一的蒋维崧先生则是他的表弟。

马万里的绘画艺术,早在他青年时期,就得到了海上诸师友的奖掖和赞誉,吴昌硕曾谓之“活色生香”、“活泼生香”;曾熙则评他的画“触处春生”;及至盛年,广历四方,壮游天下,画坛诸大家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徐悲鸿认为其“画格清丽,才思俊逸”;钱松喦对马万里的构图、笔墨亦极为称赏; 张大千最喜爱他画的竹,邓散木称“竹奇佳”;徐邦达认为他的画堪为“艺林三绝”之首;李苦禅则说他的画不在谢稚柳之下。

既要使得物象传神精准,又不能影响中国画那种独有的、厚重的文人情怀和传统文化韵致,马万里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要想解放笔墨,使之展现出西画所具有的色彩层次感、空间结构及透视关系等优点,马万里下足了功夫。他主张学习西画应当“藏而不露”,将西画的优点融会于传统技法之中;立足于中国画技法,通过借鉴其他传统艺术如书法、篆刻的特色,丰富技法,弥补不足。

多年的锤炼和自小打下中国画技法的扎实功底,让他能够适当通过勾、皴、擦、染、点的组合运用,色彩的精心调和搭配,蘸墨干、湿、浓、淡及笔锋提顿开合的巧妙变化,熟练营造出与西画元素异曲同工的画面效果,同时保留了传统国画当中疏密构图、位置经营、错落有致的特点,题跋和钤印的位置也极其考究,这些都契合了徐悲鸿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的观点,也透露出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这种对待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坚守的态度,是“中西融合”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万里已达到其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不仅仅是绘画方面,他的书法、金石技艺同样功力日深。在绘画上,他由早年的“师古”,取法陈白阳、李复堂、华新罗等人,逐渐摸索当中,融入了少年时期习学的西画技巧及长期对景写生的积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具有其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正是得益于深厚的书法和篆刻功底,他笔下的草木花果风神飘洒、生机盎然,气韵独到。
《事事如意图》尺幅不大,画中两个柿子蘸朱砂几笔挥就,却显得异常新鲜饱满,尤其是柿蒂部分,十分传神。如意古朴有趣。笔墨的干湿浓淡掌握得极其精湛,落笔顿挫而劲健。特别是作者对枯笔散锋的运用,简直妙到毫巅,再以淡墨稍施晕染,使得画面的线条流畅、生动自然。
《雪泥鸿爪》册(二十三开)创作于1954年马万里寓京中时期。在北京,他与末代格格金默玉经历了一场缠绵悱恻、纠结半生的旷世绝恋。面对这样一位小自己十多岁的前清皇室末裔,马万里以“无声之诗”将恋爱中两人情感心迹的点滴流露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恣情,或悲戚,或甜蜜,或苦涩,或得意欢聚,或失落怀愁。
金默玉的墨迹也间杂册中,两人彼时的情绪、心境相映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副五味杂陈、嬉笑怒骂的生活景象。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册一人生。甜酸苦痛尽付其中。甚至可以说,《雪泥鸿爪》册就是一本颇为可读的小说,它刻画了马万里与金默玉的那段悲喜人生。
马万里重笔墨,重情趣,重胸臆,心无旁骛,用心墨书写自己的人生。其不受浮躁和喧嚣干扰,没有丝毫急功近利迹象,正是这种虚静的状态,方领悟出平和之境,造就出能让后世景仰的艺术作品,也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一方清新天空。
十年浩劫中,马万里被定性为“反动学术权威”、“画坛黑匠”、“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被强制劳动改造。在漫长的遭受迫害的恶劣艰苦环境条件时期,依然坚持艺术创作毫不松懈。
1979年5月始得平反,结束十余年“文革”苦难。1979年10月26日,马万里因病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