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不堪的亲人

专栏:家庭与情感

文/高英     图/高英

有一次听收音机里的一档解忧谈话类节目,其中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咨询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原来,这位先生当年属于计划外超生,从小被抱到姥姥处抚养,他跟姥姥很亲近,却一直仇恨母亲带给自己的伤害,认为母亲对自己和姥姥都不负责任。

最近,姥姥生病,这位先生给了姥姥一笔钱,钱却被自己的母亲要走了。于是,说到愤慨处,他骂自己的母亲“不要脸”。这一骂,立即招来了主持人和听众们的反感和斥责。估计这位先生仍深陷痛苦中无法自拔,并没想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主持人有一点分析得很好:这位先生,你的妈妈是谁教养的啊?你姥姥;你是谁教养的啊?你姥姥。你姥姥有问题。她养自己的女儿时没管教好,养自己的外孙又灌输给他无限怨恨——的确,这位姥姥问题非常大。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事实已经铸成,无法更改,听众们可以就事论事地空发议论,可是,这位打电话咨询的青年,很难解开心结,缓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苦痛。旁观者,当然无关痛痒;当事人,却是痛彻骨髓。

生活中,谁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们都是高大上的形象,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处处受欢迎被认可接纳的好人。没人希望自己的亲人有不堪表现,同样,没人愿意让自己成为不堪的人。即使所谓罪大恶极的人,要是扪心自问,也乐于选择做一个被大家认可的好人。

导致个人人生路走歪的主要责任人是自己,但毫无疑问的是还有诸多影响巨大的外因在发挥作用,甚至在特殊时期,外因的作用还大于内因。于是,人生百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世态炎凉剧情总在上演。

时代的局限,认知的狭隘,导致了这位姥姥养出了不肖女儿,养出了因仇恨而痛苦的外孙。谴责姥姥已经毫无意义,于事无补。不过于这位咨询的青年而言,能够正视自己人生历史的是非有助于他的成长,希望他能明白:不再纠缠于谴责和怨恨自己的母亲,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最要紧。

自己的姥姥错了,自己的妈妈错了,但自己不要再错,生活可以从头再来。要做到这一点,这位青年必须调整心态,重新去积极面对自己不堪的亲人。

首先,要明白妈妈和姥姥的恩怨是她们母女的事,对于这两个人,自己需要无条件接纳——这两位女性,一个生了自己,一个养了自己。他完全没必要站在一方立场上和另一方对立,跳出上一代母女的纠葛漩涡,至关重要。

其次,分清自己的责任所在,无论孝敬姥姥还是尊重母亲,都是这位青年应该做的事情。既然钱被自己的妈妈要走了,是从姥姥手里要走的,那是姥姥愿意给的啊,里面肯定还有这位青年不了解的隐情。因此,这样的事,只是上一代母女之间的纠葛,就不用管了。

再者,正如主持人和听众矛头所指的那样,做妈妈的生了你,再有错误你也不能骂她。主持人和部分听众的意见是“你妈生了你,你一辈子还不清”。这样说有道理,但还不够,不足以帮助到这位青年,他会觉得宁可自己没有这样的妈妈,宁可她没生自己。其实,这位青年人,要明白自己已经生在这个世界上,是谁也更改不了的事实,就得按这个世界的规则做人,就得感恩生命的源头——父母以及祖先们。接受事实,接受现实,是自己获得新生的关键一步。

当接受了既有的事实,接受了残缺的现实,自己又该如何对待不堪的亲人?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不要试图去拯救他们,更不要介入历史恩怨冤冤相报,过往的不堪就此在自己这里打住。你可以不理解不堪的亲人,但千万不要排斥他们,不要怨恨他们,最要紧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走好自己的道路,要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拥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

具体到这位青年,除了孝敬姥姥外,不需要跟着姥姥的思路去怨恨其他亲人;除了尊重母亲外,合得来则与其多见面,合不来就保持距离。然后,就是该干嘛干嘛去,自己的人生最要紧,“三十而立”,除了经济方面,思想感情上也要独立起来。应该说,至今为止,这位青年还没有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一直活在姥姥和母亲这两位亲人的阴影控里。

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而成,那位“哈佛最穷的女孩”对待不堪的亲人们的态度,值得借鉴。

这件事也让我联想起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曾对自己的身世充满疑惑,纠缠于“我是谁”的痛苦之中,最终他成就了自己——尽管有个为人不齿的父亲,并不妨碍他自己成为一代大侠。父亲杨康的不堪并不等同于杨过不堪,杨过一生无需仇恨着父亲杨康而生活。可见,事在人为!

事在人为,每个人只能避开不可为的坎儿,在可为处积极作为。想明白了这一点,诸多感情纠葛或许就会慢慢化解。

点击本文题目下方的蓝字,即可免费添加关注,当有新文章发布时将会显现红点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