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风与格律诗的异同(一)
古风,也叫古诗,古体诗,是一种诗体。按我的理解,古风可分为唐以前和唐以后两个大的阶段。唐以前的古风主要是指《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汉魏时的《古诗十九首》即先秦诗歌。
这个时期的诗歌是很自由的。没有平仄、对、粘的要求押韵是按人们的口语和方言相押,对仗也多为自然形成,或者只是修辞上的需要,并非格律上的规定。有人说这个时期的古风,“是中国古代的自由诗”,是很有见地的。总之,唐以前的古风,在我国诗歌历史上有着光辉的成就。从《诗经》到唐朝的律诗出现以前,古诗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内容到形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作和代表人物。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诗歌之首,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奇伟的高峰。屈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学的奠基者,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被誉为我国“文学之父”。《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构成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风骚”已成为诗歌甚至文学的代名词。古风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唐以后的古风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以外,主要是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成为约定俗成的格式。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芦照邻、骆宾王以及沈佺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人,完善了七言古风。
下面就格律诗与古风的特点作一对比:
首先从章法上看:
格律诗的章法强调起承转合的布局。
而古风的章法则主要是“首、腹、尾”三个部分。特别是一首长诗(十句以上)尤其要如此。古人强调“首”是诗的“眉目”、“尾”是诗的“关锁”、“腹”是诗的“中枢”。三者的关系是:“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黄庭坚说:“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此亦长山蛇势也”。在创作时要求在“中枢”处尽情铺陈,有层次有起伏,开合自如。
其次,在句式结构上,格律诗无论五言或七言,必须是三字尾。
而古风因受《诗经》的影响,除有三字尾外,则以两字(双字)尾为其特征,以示和律诗的区别和古拙。如屈原的《云中君》
全诗共十四句,全是两字尾
浴兰渴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倦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蹇将蟾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车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犬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上述两字尾在格律诗中是不能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