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呢?
“远则垂芳万古,近则启圣千龄。国史为祥,斯可略而称也。昔文帝之后,高宗践位之初,吴王以英杰亲贤,久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
上面这段文字是从碑文《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中,特意节选出来的,如果有对文言文比较熟悉的朋友,相信应该能看得出古人对于李恪的评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诚然,这是李恪女儿的碑文,因而或许会对父亲有所美化。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也能看出,如果李恪是一位普通的皇子,那又怎么会出现“被权臣所疾”之类的话呢?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接下来笔者会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历史上的李恪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又到底为何会被后人们怀念千年之久。
一,李恪的生平
因为顾虑到很多朋友应该对李恪还不太熟悉,所以笔者就先简单地介绍下李恪的生平故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为杨妃(李世民有两位杨妃,这位为长)。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早夭,所以作为第三子的李恪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而唐太宗本人也非常喜欢李恪,并不止一次地说过“英武类我”之类的话。
李恪少年时曾拜房玄龄为师,而且其他如魏征杜如晦等唐朝开国功臣,也都曾做过他少年时期的老师。但李恪在学习方面的成就,并不如长兄太子李承乾以及四弟魏王李泰等。李恪或许很早就发现了这件事儿,因而经常着眼于弓马骑射等武艺方面,并且曾在就藩的时候,便有过单枪匹马逼退突厥大股骑兵的精彩表现。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李世民曾数次考虑过要将皇位传给李恪,但因为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强烈反对,这才让李世民不得不废长立幼,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帝(唐高宗)。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李恪之所以被长孙无忌等大臣,强烈反对立为帝储的原因在于,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亲女儿。因而如果立李恪为帝,那么谁也不能保证李恪日后不会清算那些曾经反对过他外公隋炀帝的人。因而李恪虽然在李承乾被废后为名义上的长子,但唐朝皇位与他的距离依然如天堑一般遥远。
二,南唐追封为帝
李恪与弟弟蜀王李愔(yīn)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血脉最为高贵的皇子。原因在于,李恪在不仅在生前便拥有隋炀帝与唐太宗两位雄主的骨血,而且还在死后得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唐烈祖李弁(biàn)的追封,即唐定宗孝静皇帝。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南唐虽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但如果论起所统治的地盘大小及境内百姓的安居程度,那么南唐应该是仅次于当时的唯一霸主——后周。南唐开国皇帝李弁起初是同为五代十国之一的杨吴政权大臣徐温的养子,但后来登基称帝后因为要认祖归宗,所以还是改回了自己的本姓李。
因为李弁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定,李弁便迫切地想要一位有身份有血统的人来做自己的先祖。李弁的老家因为在江东,而江东当地唯一符合李弁要求的就只有曾在江东待过一段时间的吴王李恪,所以李弁便力排众议地追封李恪为帝,并在整个南唐都推行自己为李恪四世孙的身份。在有了李弁的大力推广后,当时的南唐很快便掀起了一股祭拜李恪的风潮,原因是李恪之死实在是令人遗憾。
三,李恪的下场凄凉
在唐太宗还活着的时候,李恪虽然不是储君,但其地位绝对是两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根据史料记载,李恪最早的封号为汉王,而历史上的汉王封号除了真正的皇室嫡系血脉外,几乎很少能被他人所占据。再往后,李恪的封号又接连改为蜀王和吴王,虽然这两个封号不及汉王那么尊贵,但依然也是排得上号的前列爵位。
李恪的前半生虽然风光无限,但后半生却凄凉至极,而造成这种巨大落差的则是前文提到的长孙无忌一党。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长孙无忌为了彻底铲除朝中反对自己的人,以及有可能对皇位产生威胁的人,便伙同党羽一手掀起了震惊朝野的“房遗爱谋反”大案。在这场案件中,长孙无忌将所有与自己有过仇怨的,唐朝开国功臣及唐朝宗室成员,全部牵扯其中,而最为典型的就是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及江夏王李道宗等(唐太宗十七女高阳也被害死)。传闻李恪在被长孙无忌冤杀前曾大声喊出了“构害良善,社稷若有灵,无忌且族灭”之类的绝望之语。
最后,关于历史上的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的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李恪自身拥有罕见的双帝血统,且曾被后世追封为帝王;其二是李恪乃唐太宗嫡子,但却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因而后世百姓在缅怀纪念唐太宗的同时,也会一同怀念一下李恪这位悲情的太宗嫡子。
参考资料:《唐书》《旧唐书》《续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前往公号“历史龙元阁”,可看文章《鉴真为何东渡日本?他当年到底带走了什么而为后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