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篇《当年楼烦那些事》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常遇春的传说
  传说在楼烦国的石峡沟。两边山上树木参天,乔灌茂密,奇草异果漫山遍野,山势峥嵘,怪石嶙峋,山间悬崖峭壁。汾河流经这里变成了暖水河,冬季不结冰,热气腾腾,四季有流水潺潺,风景秀丽。在这深山老林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天然石洞,这洞深不可测,游人都不敢进前。这山洞里经常住着一只雌性大猩猩,个头与人大小差不多,一身棕色长毛,能直立行走,就是没有和人通话的语言。她力大无比,但从来不伤人,周边的人称这只大猩猩为母人熊。山洞口子上有一块千斤大石板挡着,进出山洞只有母人熊才能推动这块大石板。这里的打柴的放羊的也能看见她出入于山洞。她在山间采摘野果,野菜之类的食物生活。这母人熊也经常坐在山头观察那些打柴的、狩猎的、上山间采药的男子,一旦见到,久久不想离去,似乎她也在喜欢人间的生活,好象也有七情六欲。久而久之,人们见到她也就不回避了,只是看一看。可是这母人熊慢慢地总想靠近人。人们见她来了,也就马上躲藏起来了。
  在这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常家坡,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常的,长年累月以采药为生,日子过得倒也富足。常家有一年轻人生得眉清目秀,结实俊俏,一面读书学医,经常跟父亲上峰岭山采药。背娄里还要带些书籍。采药休息时就坐在青石上读书用功,有时还练练武功。他的这些活动常被母人熊看在眼里,渐渐地母人熊对常家青年产生了爱慕之情,只因常家父子长年相跟在一起,她难以靠近。有一年,时近深秋,父亲有事外出,这青年人就独自一人上山去采药。她见今日这青年身边无人,就隐蔽着悄无声息地向他接近,在这青年不小心时,猛然扑过去紧紧抱住,就往那山洞里跑。常家青年尽管年轻力壮也无法挣扎开,便被这母人熊拖入山洞。他进了山洞里,母人熊十分爱抚,除不让他出山洞外,什么都对他宽宏大量,采回的山珍野果自己舍不得吃全要让给这年轻人吃。天长日久,两个也有了男女之情,终于这母人熊怀孕在身,十月分娩,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有了儿子以后她更加疼爱父子二人,常常忙着在外采摘食物供父子生活。母人熊每天离开山洞后,常氏就教儿子认字,说话,也学些武功,讲些外面世界的精彩,讲述人间美好生活,并给儿子起了名字叫遇春。春为四季之首,意在人生之始,能遇这样的时节走出山洞去纳入人间烟火。儿子也是边学、边练功、边听,也就成了一身好功夫,他也向往着自由生活,想看看外边的美好情景。这遇春一天一天长大了,就问父亲为什么不出外面去呢?父亲指了指门前的大石板说,只有你母亲才能搬动,如果你能推开,咱们就能出去了。有一天儿子练完了功,要试验搬这块石板。说着,用力一推,只见外面蓝天、白云、红太阳、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非常美丽。父子两走出山洞,非常高兴。这时父亲对儿子说,必须想个办法,如果你母亲回来见此情景她会马上追到的,要是再回了山洞,那时洞口的石板就推不开了,咱们要想办法让她追不上。于是父子二人边走边扔随身携带的野果子,隔几步,就扔几颗,边跑边扔。母人熊采摘回了野果,见石门大开,一看里面不见了父子二人,才知道是儿子推开石门跑了。
  她顺路就追,可是走几步就有野果子,她深知采野味的艰难,对路边的野果子十分珍惜。她走几步捡几颗,就要往山洞里送一回,然后再去追,这样反复捡送了一天,父子两早已不见影踪了。这母人熊一直追到了黄河边,见没有任何希望了,就叹息一声,投河自尽。
  遇春父子二人逃难江湖,相依为命。不久父亲去世,只有他一人流浪街头。正值流浪之时,元帝国走向了灭亡,农民领袖朱元璋旗开得胜,成就伟业,他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见他貌奇体伟,猿臂善射,禀性刚强,力量过人,便召为麾下,成为征虏副将军,封为鄂国公。
  二、谁拆了楼烦的古城墙
  我娘娘是娄烦范家村的。据娘娘的老祖宗流传的民间说法,楼烦古国是有城墙的,而且是建筑宏伟,很有特色,古时候是汾河岸边的一大景观。楼烦的城墙方方正正,齐齐整整,矗立在汾河的玉带旁,四座古典辉煌的城门开列四个方向,城门伟严,城池长期笼罩在烟雾弥漫中,显的富丽堂皇,宝光灿烂。特别是四座城门楼子,高耸云端,光华夺目,彩绘飘逸,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城内四街分明,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
  到了明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中国的第一个农民皇帝上台,励精图治,南北一统,开始了征服西部,对西凉国进行征讨。朱元璋派出了明朝大将常遇春带兵征讨西部,大破甘肃兰州城,统一西凉。常遇春是一员猛将,从安徽出发,一路遇山开道,遇水搭桥,走到那里打到那里,横冲直撞,无往不胜。当常遇春威风凛凛,大战夺取完太原以后,他以为朱元璋的大破兰州就是太原北部的岚州,所以大兵一路向北进发,直向岚州目标前进。大兵进入楼烦地界,但见这楼烦烟云缭绕,山水相邻,风景秀美,好一座古老城池。
  常玉春想借城一宿,整顿兵马,休养生息,知道前方已离岚州不远,在楼烦养精蓄锐也是正理,所以就把兵马停在楼烦。当常遇春站立汾河岸边,用心观望,只见这楼烦城四门紧闭。楼烦已早有防备,怕这些炸兵来骚扰。因为这兵荒马乱年头,常有兵匪来抢夺粮草,欺男霸女,抓民夫,要苦力,欺负百姓,所以城门常有人守护,紧密把守。这楼烦城与别的城门还不一样,是当地能工巧匠用心设计的暗器难防。
  当常遇春带兵去城门叫门,冷不防一枝暗箭就射倒一个士兵。这一射不要紧,惹怒了勇猛无比的常将军。本来这常将军祖上也是楼烦人,由于怀土之心,原来是不打算骚扰这楼烦的,只是借宿之意。一看此种情况,知晓不详,这城门安然无恙,人也不见一个,打没人应,喊没人听。常遇春心急火燎,脾气暴躁,一怒之下,挥刀一指,号令全军开始拆城。
  常遇春的明军那可是一支大部队,一共洋洋洒洒总有十几万人。这十几万部队一齐动手,拆个小小楼烦城那可是老虎吃蚂蚱,不在话下。一个星期把个楼烦古城夷为平地。
  自此,楼烦也就再也没有城了。
  在没有修汾河水库以前我们走过路过楼烦还是街市整洁,商贾如潮,有个古城的气派。修起了汾河水库,楼烦古城就被水淹了,再也不见古城的容颜了。
  这是一段民间故事,在史册中也无法查考,不过既然民间有流传,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历史也是人民口头流传的。我也相信楼烦古国是有城墙的,回想起来娘娘的话也是有道理的。
  三、常遇春大破岚州
  常遇春在娄烦拆完了城墙以后,大军直向岚州城进发。他的右路军先头部队到达了岚州城下,当时守城的元朝军队装扮成了老百姓,见了明军阵势非常。于是指着西北方向说,岚州城还在前面,此地并非岚州城。先头部队信以为真,直向西北行了数十里,才得知是爱骗了,立即返回。
  此时常遇春带的中路军已到了岚州城下。他当年穷困潦倒时曾在此地讨吃要饭,当地人连西瓜皮都不让他啃,要用脚踩脏。今天来了又骗自己的先头部队往返数十里。新仇旧恨,一时涌上心头,正要发作,见这大街上并无元军与明军迎战,还有一些老百姓欢迎明军的到来,一时觉得异常,不过到是消了一些怒气。常遇春心中有些疑惑,下令军队立即占领岚州城,并安民告示。晚上明军正在熟睡中,只有常将军和他的部下几个首领仍然提高警惕,观察世态。他们总认为元军不反抗是计,必须认真对待。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听到外面杀声震天。哨兵报回,就是白天欢迎明军的那些老百姓拿着牛刀向明军撕杀过来了,白天撤出城外的大部元军也向明军包围过来,两军对峙,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不少百姓也是由元军装扮,真假难辨。常遇春号令将士不管是元军还是百姓一律杀掉,混乱中只能全部杀掉,不能留下一敌,要斩尽杀绝,不留隐患。两军混战一夜,一直杀到东方发白,死的伤的卧满了街巷,血流成河。
  常将军仍然怒火中烧,又命令军队东南西北分头大杀,直杀得岚州部分村庄绝门绝户。过了几天,明军见此地已经没有人烟,在清理战场时,只在西城墙的洞穴里找到了三个面如土色的活人,待醒过来盘问才知是程、牛、邸三个男性。又在南街的水道里找出一个姓李的男子,再没有一个活人了。后来在岚县流传下一句老话:常遇春大破岚州时杀的只留下程、牛、邸三姓,水道路里爬出个李姓。后来这三姓生死相依,称为一家。
  明军收复了岚州,大军继续向北进发,常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路经岚州城北五里的石咀山时被这里的景观所陶醉。西为石咀山,山头森林茂密,山间石壁陡峭,东有野猴沟,中有绿水河,河水涛涛,清澈见底。将军在这美景中触景生情,在马背上用长茅刻下诗一首:石咀对红沟,清水往南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
  四、公羊抵开石门奇
  民间流传下来的石门传奇。说的是从前,在娄烦的北面,也就是岚县和娄烦界牌以南,岚州河的出口处,有一处地方叫石门子。在很古的时候,这里是没有石门子的,这里只有一座完整的小石头山,这小石头山好似卧着的一条牛,静静地躺在这里,把个岚州河拦阻的没有出路,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老辈子的人称为晋阳湖。想当年这晋阳湖也是水势洋洋,一片波光,好有气派,南北十几里。溢出的水只好经过步斗村(娄烦人叫杜杜村)绕过这小石山流出。
  传说有一年在这石山下来了两只公羊,当地人称为圪羝,头上长着两只很是坚硬的角。这两只公羊白天就在山上吃草,晚上就在这小山下抵山。那时候这一带也是人烟稀少,特别是到了夜间更是无人。远远的老百姓能听见好像是凿山的声音。当时也没有人来敢半夜观察,只是认为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周围的人也不在乎这些事。
  忽一日,人们突然发现这上边的晋阳湖没有水了,成了一条岚州河。但见这小山上中间开了一个大壑子,大水挤着从这山涧往出涌。人们也奇怪,这山开了壑子也不见有碎石阻路,周围也不见有碎石堆积。这个壑子只流传下来是两只公羊抵开的。
  这里看上去确实是一座整体的山,岚州河从山下穿过,汩汩地流淌,看这两边的山势确实有凿开的样子,全是那种红沙岩的片石,很凌乱。千百年来人们都把这里称为石门子,东面为步斗村,西面为龙泉村,南面到了静游村,北面是岚县的曲立村。过去到这石门子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没有大道。传说这里曾是盗贼和响马停留之地,那些抢人的据守这石门要地,打家劫舍,发不义之财,这里在历史上曾有一度时期为不祥之地。
  后来在这石门子的东面的山岗上修了一座十分宏伟的龙王庙,估计也是因为这石门子的水患治理修的黑龙王庙。庙址在一片平坦的高地上,文化革命以前,我路过那里,还能见到这龙王庙安然无恙。我也不知道这龙王庙是那年拆除的,是什么人拆除的,反正是不见了。上世纪末,步斗村在这石门子里修了一座通向村里的水泥桥,将两边的石山作了基础,桥修得很牢固,我觉得这个修桥者很有头脑,在这个位置修桥再合适不过了。以后又有岚古公路通过这里,这里也就车水马龙,更加繁荣了。
  二十一世纪的石门子变化更是今非昔比了,太佳高速公路通过了这里,雄伟高大的高速路通过这里,又成了高速路上下的通道。石门子也被这宏伟的高速路遮挡的基本看不见了。然而,人们坐在一起聊天,总也忘不掉那两只为民办了好事的羊。
  石门子是两只公羊抵开的,所以写下了公羊抵开石门奇。
  五、峰岭山的故事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范家村有一个老农,他非常爱种南瓜。那一年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新开辟了一块南瓜地,种了一片南瓜。这一年气候也特殊,特别适合南瓜生长,那一片南瓜真是见风的长。老农种了一辈子地也觉得稀罕。谷雨前后,安瓜种豆。到了芒种,这南瓜就有结上的了,星星点点,黄花锦簇,把个南瓜地点缀的人见人爱。所有过路的都对这块南瓜地感到稀奇。
  到了伏天,天气炎热,这南瓜地里好像是竞赛,一个比一个长得快,表皮光滑,油光发亮,长得个个有精神。有一天,从路上来了一个道人打扮的先生,直接进了这块南瓜地,在地里左瞧瞧右看看,走来走去,好像有什么事。他在地里走了几圈,站在一颗南瓜跟前不动了。他把这颗南瓜端详了半天,就走到了老农跟前。他吩咐老农,这颗南瓜轻易不要摘掉,一定要让它长到一百天,要足足的一百天,多一天也不行,少一天更不行。他要求这老农一定要重视,记住他的话。他最后告诉老农,到了一百天的时候,他就来了,要亲自来摘这南瓜,到时是要付给这老农报酬的。
  老农自打那人走后,对这颗南瓜精心保护,和看护小孩一样该给肥时给肥,该给水时给水,这样保护了三个多月,到了九十九天的时候,已经到了老秋上,地里的南瓜都要摘回去了,地里也只留下了它。到了下午的时候,突然天气骤变,寒风急起,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雪了。老人一想,这南瓜明天也就足足一百天了,也就错几个时辰,干脆摘了吧。再说那人也是个野人,来了一次,说下了那话,再也没有来,明天来不来,也说不清。我也不值得受这洋罪了。于是就把那颗南瓜摘下来抱回了家里去。
  第二天,天变一时辰,早早太阳就出山了,雪也没来,寒意也早已退去了,老人看了天气,也有点惋惜,何不保护上一夜,也就完美了。正在胡思乱想时,那人找上门来了。一问他,你把那南瓜摘回来了。他说,等你也等不上,眼看天要大变,我怕把南瓜冻坏,所以就摘回了家里。
  那人一听,脸色大变,口里喃喃说:“坏了,坏了。”
  那人走近南瓜旁,把南瓜看了看,抱起来,引上他就往外边走。那人抱上了南瓜一直来到了峰岭山下。这峰岭山也是一座奇山,山上怪石峥嵘,松柏参天,宝光瑞气,腾云驾雾,非常雄厚。那人到了山下,口念咒语,一会儿功夫,将那南瓜在那石崖壁一碰,那石崖壁上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那石崖壁上现出了两扇石门,这石门金光四射,异彩纷呈,别是一番景象,突然间,好似惊雷,又如闪电,石门开处,露出一条无底灵洞,洞内金碧辉煌,好似白昼,里面全是金山,银山,白化化,金灿灿,金山上飞翔着银燕子,银山上奔驰着金马驹子,至于那里面的珠宝,那老农是一个也不认识,只见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一个栽南瓜的老农看一眼也是一种造化,他是想也不敢想,这意外之财,确是非分之想。那人抱上那南瓜正要跨步入内,只见那石崖壁霎时恢复原貌,一切如常,青山依然在,绿水静静流。
  那人说,如果够一百天,这宝洞就会天天敞开。这是天地造化的宝洞钥匙,如果能成功就有拿不完的金,取不尽的银,这一下就坏了,只能看上这一眼。
  那人把那南瓜一气之下扔入汾河中,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后来我也路过过几次峰岭山,专门用脚在那山上踏步,总觉得那山上好像是空的,也不知是受这个故事的影响产生的一种心理错觉。不过,我想峰岭山确实是宝山,正在等待开发。
  六、杏花娇艳说河岔
  河岔,这个以地理环境命名的村子,到底延续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估计也可能有几千年。这村子地处在岚州河和汾河的交叉处,是一个三角洲,在远古的年代可能也是一个岔口,所以一面是河,一面有岔,就顺便称为河岔。
  河岔村子过去建在那石崖的上边,石崖下是没有人家居住的,石崖上的黄土高坡才是当年起房修屋的地方。我们小时候跑河岔,靠村子是长着很茂盛的芦苇,娄烦有河岔的苇子,静游的女子,老马沟的黍子,这是有名的特产。河岔在苇子出名的那几年,还有一大名产,就是杏。河岔的苇地前边的大杏园,那也是远近闻名。每当清明前,满园的杏花十分娇艳,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杏花村。我们那离河岔二十多里的地方都要知道河岔的杏是名产,又甜又香。村里来了卖杏的,不用问,肯定是河岔的。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河岔村自打开始建了铁厂以后,人家的居住就开始向苇地里发展,逐渐就是刨苇地砍杏树,修房盖舍,从黄土坡上向坪上开发。后来又建起了化肥厂,外来人也多起来了,在坪上修地方的就轰轰烈烈了,先是在公路里面,慢慢地向公路外边扩展,这样把个古河道就都要修成住房了。
  过去从那石崖上的水蚀线来分析,这石崖壁下也是汾河,古时候这汾河水流量很大,而河道就在主石崖下,这一片恐怕是一个很大的湖泊,而且是水上运输也很发达,所以上边就有了东六渡和西六渡,这里曾经是渡口。这种以渡为名的只有黄河上才有,比如:军渡、风临渡、茅津渡,这些都是渡口,是码头要地。所以以此来推,这两村的名字也是以此得来。
  汾河在历史上水势汪洋,当年在陆地运输只有牛、驴、骡、马的年代,汾河的运输能力是很大的。从我记事起,宁武管涔山上原始森林中的大木料全是从汾河以筏排而向南运输的。这些筏排到了河岔一带就会抛锚休息,有时候停下来要休息好多天。那些划筏的在木排上有小帐篷,是可以就筏睡觉做饭和生活的。
  也曾有文献资料记载,隋炀帝还在汾河上乘船浏览的兴致。这些都说明当年的汾河是繁华和热闹的。汾河也曾有过和黄河一样的繁忙运输,北方的所有特产都要通过汾河运达到黄河渡口。我觉得这河岔在历史上是个不俗之地,是个水上运输的大岔口。如今,汾河水也小了,随着淤积和地下水的下降,河岔的古典风光也就不复存在了,成了一个村庄。
  不过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河岔的变化还会重新兴起,更加繁荣昌盛。
  七、在娄烦叫新媳妇
  人常说:十里乡俗不一般。确实是这样。岚县和娄烦是紧相连,这叫媳妇的规矩却大不相同。我是有亲身体会的。
  娄烦的叫新媳妇首先要备好小轿车。一般过去是六辆车,取六六大顺,后来是八辆车,取八是发。我们那次是十辆车,取十全十美。还要带一辆拉家具的大货车,和拉响工的小型客货车。起步先行装饰汽车,要把十辆车装得花花绿绿,大放异彩,阵势宏伟,一派风光。
  这一次出行的首席亲戚是新女婿的舅舅,其次是主家。车上要带一个小小年纪的,担一颗新猪头,用红布包起来,带三斤猪肉,称为离娘肉,还要带些红头绳之类的东西。要带一两个美容师,去了给新娘盘头、绞脸、画眉、上口红等打扮的营生。车队后边要带一班响工,就是那种乐队。所有人胸前都要要戴好一个红布条。炮响三声。响工吹奏。接新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
  去了新媳妇家的村里。主家停车要在村口响炮三声,进村不响炮,人家不知道。响过炮以后,自然而然就有新媳妇家派人来接待。把车停在指定地点。所有人跟随到安排好的窗明几净的人家去,会请你坐在炕上,递烟送茶,热情招待。响工将所有乐器搬入院中,院中早已垒好了旺火,响工们围着旺火坐好,喝上上好茶水,开始了吹奏。紧锣密鼓开场以后,就坐好阵势,进行开皮,这也叫细吹细打,开始吹奏戏曲。这也是显示女婿家响工班子的技艺超群的时候,响工吹奏很发力,鼓板协调,声乐悠扬,整个院里热火朝天,红火非凡。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围在了响工旁,欣赏这美好的时刻。
  一会儿功夫,就到午饭时刻了。主家依次请客。客人依序进席。这娄烦的席面那可是十分的丰盛,当地的所有动物肉几乎都要有,还有不知名的海洋生物也要上餐桌,冷菜、热炒、火碟子,堆了一大桌,让你是目不暇接,是花,是物,漂亮味香,筷子未动,口水先流。主人敬酒,客人回敬,轮流把盏,酒足饭饱。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客人离桌。娄烦人有习惯打包的习俗,所有桌上剩饭霎时间就被众客人打包精光,桌上的盘盘碟碟顿时就空空无也了。我这外乡人观之慨叹,赞美这风俗习惯也信奉自然,处理得当,没有剩饭之荒唐。
  在娄烦叫新媳妇是下午才能动身,而准确的时辰是阴阳先生已经看好的,我们那天确定是下午三点才能起身。我们近三点的时候,主家要给新媳妇去送盖头。新媳妇头一天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住在了别人家。所以去见新媳妇,先要给见面钱,一般是五十元或一百元。给了见面钱,要给这家的主人占炕钱,这个是象征性的,给多给少都行,一般也没有人家争多争少。到了三点,新媳妇要上车了,人家要上轿钱,这可没有数,反正给的不满意人家是不上车的,有的人家预先就把这事说好了,这就好说了,有的人家没有预先说好,这就麻烦了,给的不如意你请不上媳妇车,这样很不好看,要耽误很长时间。有的人家因为上车钱,耽搁到晚上也起不了身。我这次是两家早已经约定好的,所以很顺利。
  新媳妇上车以后,众亲戚会向你要搬家具钱,新人家陪嫁的家具很多,一件一件都要上车,每一件上车都要要钱,你不给钱,他就不装车。这也是为了红火热闹,专门设得一种游乐方式。这个是走时就装好红包的,这种红包的钱不等,他们要时,你可以随便给他们一个红包,他们也高兴,你也很顺利。在娄烦你要叫新媳妇上车,一共也得装个万二八千的红包钱,才能完成这任务。不过也不要怕,走时人家主家会安排你的。你也不要吝啬,去给主家省钱。家具全部搬上了车,要请新媳妇家的送亲的上车,一般是舅舅和主家的叔叔两个人,还有一个牵牲口的小孩。新媳妇是头车。舅舅坐二车。叔叔坐三车。以后所有去的人都坐车,这就可以红红火火离村了。响工开始吹奏得胜回营。大队阵容风风光光叫上新媳妇打道回府,大功告成。
  叫回媳妇来,也就晚上了。让新女婿的哥哥把新媳妇从车上抱回洞房里。主人接待送亲的亲戚下榻,有专人给上烟茶聊天接待。亲朋好友开始了闹洞房的热潮。
  等待晚饭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新媳妇新女婿进入洞房花烛夜,甜甜蜜蜜,又开始了另一个美好的生活。
  八、千古名山周洪山
  在娄烦县城西部7.5公里处,有一座千古名山叫周洪山。山巅海拔1767米。在万千黄土梁峁中突立一雄伟石山,向上望,山势锥形,尖峰毕露,山顶平坦如镜,上了山顶四周环望,岚县、静乐、方山、古交等周边境况一览无余。寺庙景观陈列顶峰。每到会期,登顶浏览,如入仙境,蓝天与白云举手可探,绿草和灌木俯身皆知。是神山、是佛山,感天地之悠悠,观世间也熙熙。
  《永乐大典》明确记载:周洪山,石硖外,娄烦西。此山实际称为周公山,因是北周闵帝宇文觉,在未登基前号称周公,曾经在此山居而狩猎,所以称为周公山。后来传言口误便成为了周洪山。山涧十里西北部有渥洼泉,传说汉武帝得神马之地,成为史话。山顶建有普净寺,是唐太宗李世民敕旨佛教禅师觉玄和尚来山顶修寺,是全国较为早的佛教建筑之一。寺庙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殊殿、龙王庙等殿堂。特别是远近闻名的黑龙神,那可是民间一灵神,祈求风调雨顺,万般灵验。山腰有明代高僧辉天和尚墓葬,辉天和尚墓有塔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墓塔高22米,用青石砌筑,塔座为方形,塔身为宝瓶形。据《交山平寇本末》记载:明末清初农民军首领李叔孔,曾在此山为王,远近呼之为黄毛,据此打家窃舍,骚扰百姓。还奉命到岚县镇压农民义军高九英。到了抗日战争年代,这里又成了贺龙第120师的作战活动之地,在此带领抗日将士浴血奋战。
  1942年山上的寺庙被日本鬼子烧毁殆尽,只留有残碑断石记录着古往今来。但山上香火仍然不断,四时八节仍然有香客朝谒。
  1990年,在娄烦县政府的重视下,部分景点都已重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地主要景点。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里组织民间大型庙会,届时,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山上风光秀丽,仙气缭绕,香客成群,炮声轰鸣,锣鼓喧天,轻歌曼舞,戏曲婉转,一派和谐景象。平时也有城市人来此观光浏览,享受这里的山青水秀,空气新鲜,四季游人如织,冬天有冬天的景致,夏天有夏天的风光,确实有名山大刹之宝光,有厚德载物之灵气。但愿你能抽出几天闲暇,来此度假,来享受人间仙境的乐趣。
  九、马家岩历史上的煤都
  我无法考究马家岩煤窑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我只记得我的老爷爷就是经常在马家岩驮煤,后来我长大了也接上了这个班,经常去马家岩驮煤。我们村离马家岩有十公里,经过岚县的曲立村,走出娄烦的石门子,走过了上龙泉和下龙泉,就到了新社科,从新社科钻入一道窄窄的红胶泥沟里,再走上一段路程就到了马家岩。去了煤窑上,那真是窑黑子见了卖炭的,两眼墨定黑,黑山,黑水,黑人,黑土,到了这里寻一块白的地方那就难了。岚县、静乐的驮煤的和赶会一样热闹,满沟遍地的驴骡马成群。人们为了早一点能驮上煤,在着急的时候就是用手往笼驮里抢煤。谁早抢起,谁就能上秤,就能付款,就可以早些回家。
  我第一次去了,也觉得有点稀罕,把煤收拾起,就跑到那窑口子上看那担煤的窑黑子。现在的称呼较为官化了,称作煤矿工人,那年代都是叫他们窑黑子。那煤窑也就是在那红胶泥的半崖上穿透一个孔,这孔也不高,刚能一个人站起来。就是在寒冬腊月里,那些窑黑子也是穿着很单薄的黑黑的衣服,头上挂着一盏电石灯,右手拄着一根五六十公分的手杖,左手握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扁担。头基本和地面平行,气喘斗牛地爬行着,浑身冒着热气。一担沉重的煤几乎全是压在背上,不是肩膀用力,基本是屁股用力担。那些人只有两只眼睛是白色的,除此而外全是漆黑一团。每一个出窑的急急担着出来,走到一个大秤跟前,匆匆忙忙过了秤,拿了过秤单,马上就钻入窑里了。根据报秤的喊出的数据,那一担煤最少也是三百多斤。我们也不能多看,怕耽搁时间,所以看几个窑黑子,就只能走了。
  不过那时候的马家岩全是垒得煤山,在1958年以前,那沟里煤真多,外面垛成的全是大炭,和城墙一样高,那全是人的力量。那时候一斤煤也就三厘三,人们没钱也可以拿上莜面、小米去驮煤。一驮煤也就两元左右。
  1958年经过了大炼钢铁,那里的煤矿规模就发生了变化,几乎没有煤了,随出随卖,也就存不下了。我那年的秋天脚上长了一个瘤子。听说马家岩煤矿有个好医生。我就去了投医治病,和一个我们村里的窑黑子住在了一起。他一个人住在了半崖上的一眼小土窑里,窑里没有泥皮,全裸露黄土,就地一盘土炕,我们就睡在那土炕上,门窗全是木栅栏,他每天很晚才回来,就换一下衣服,也不洗澡。第二天早早就装扮起担煤去了。
  后来,我还去过几次马家岩驮煤。马家岩煤窑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窑场见不到窑黑子了。又建了新窑,全是水泥做出的巷道,有了电动绞车,和火车一样一串一串的往出倒煤,驮煤的也成了汽车,装车也变成了大铲车。我们村里那位也成了老工人,住上了工人宿舍,每天下班都要洗澡,再也不是那窑黑子了。他高兴的告诉我,再过一年我就能退休了,退休了能有退休金,能坐下来挣钱了,真是锅盖上的米花子熬出来了。
  马家岩随着煤矿生产的科学发展变化,我想一定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煤都。
  十、峰岭底我童年学府
  1957年,我在南河村小学四年级毕业,升五年级就到了峰岭底完小。峰岭底完小只有两个班,一个班是五年级,另一个班是六年级。那年代这里是唯一的一所完小。
  开学的时候是大人们用农业社的毛驴把我们送去的,毛驴还驼着我们上灶的粮食。从我们村走二十里山路才能到了峰岭底,崎岖的山路走完以后,就到了河岔村,趟过翻转牛皮浪的汾河,就到了峰岭底的窑上村。这村子很长,到了峰岭底也要走很长时间才能到了学校里。学校就在一座古庙里,据人们说那是原来的娘娘庙。虽然是一座旧庙址,环境恰恰很美,周围也没有住户,校园很清静。学校分上下两院,上院和下院之间用砖垒的花栏墙头隔开。上院是三十公分见方的方砖铺地,很平整,铺得也很好看,北面是三间很大的正殿,正殿里是一个四年级的班。西边是五间新瓦房教室,窗户是简陋的木栅栏,上面糊了粉连纸,是我们五年级的,紧接着的是三间厨房。东边是围墙,墙上有一处小门,出去是学校的体育场,有一副兰球架,墙根有两株大槐树,槐树上挂着一口大钟,是上课下课的铃声。下院是用条砖隔开一米见方的地盘,全部是用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铺地。西边是老师们住的地方,又是教员室,也是教研室。东边是六年级的教室。最南边是一座大戏台,戏台修的很高,基座就有两米高,戏台有四根露明柱,铺栏实垫,斗拱错落,十分壮观,做了学校以后,戏台的门全用门窗封死了,成了学生灶的库房,过节的时候把门窗拆卸掉还能演戏。这里就是我们的校园,也是我童年的乐园。
  我们每天听钟声上课,听钟声下课。我记得,开学时,语文老师是杨德田,数学老师是韩有忠,后来语文老师就换成了岳圣章。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是苏纯仁,数学老师和我们的一样。此外还有图画老师段平维,音乐老师武圣崇。老师们白天黑夜都守候在学校里,特别好找。
  我们在学校里没有宿舍,学生都是分散住在了村里的农民的空房里,那年代人与人的关系还不是金钱关系,学生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是从来不收钱的,而且这些住户家对孩子们也很关心。有的住在了马儿梁,有的住在了高阿崖,有的住在了老爷庙院,住的很分散。早上六点到校上早操,上自习,晚上八点到宿舍,那时全村没有电灯,看书学习都是煤油灯。一日三餐都在学校灶上,有一个做饭的老头儿。到了开饭时间,那老人把熬好的稀饭用铁桶倒入三个大瓷盆中。学生们在那瓷盆前面排成了长长的队,拿着碗筷等待打饭。大部分时间是这种小米稀饭,自带炒面,变样的饭很少。
  第二年就是1958年,全国大跃进。我们也参加了各种劳动,步行去修过汾河水库,去马家岩炼过钢铁,在学校里做过骨粉。瞻仰过高君宇的住宅,看过高配天的墓碑。每到夏天,星期天没事,就在汾河上看筏排。冬天天寒地冻我们要到桃花沟的煤窑上去抬煤,两个孩子一根扁担一个箩筐,舁回来给学校烧炉子。冬天没事就在瓷窑上看那些师傅们做瓷器,看瓷入窑,点火烧瓷,熄火出瓷。也很有意思。直到1959年考上了静乐一中,才离开了峰岭底。去年专程再回老校看那娘娘庙的风光,恰都变成了民宅,那高大的戏台也无影无踪了,老槐树也不见了。
  十一、峰岭底的尿盆子,釉(娄烦人念月)也不搭
  从我记事起,我就觉得峰岭底是静乐县的瓷都。峰岭底村自产上好的坩子泥,地下自古就有煤窑,所以做瓷是原料必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峰岭底做的瓷器那真是品类繁多,有大瓮小瓮,盆盆罐罐,盘盘碟碟,瓶瓶海海,人们家放米放面放粮食,盛水盛油淹咸菜都离不开这瓷器,从蒜钵子到盐槌子,从灯树到灯盏,凡是人们生活常用的应有尽有。在人们日常的用器中当数当年的尿盆子,那可是家庭必备的器皿,谁家晚上能不尿尿,一家人男女老少,大大小小,睡了一大炕,晚上都要尿尿,那年代一没有铁器,二没有塑料制品,只有这瓷器是唯一可用的尿具,瓷器最大的优越性就是不怕尿碱的腐蚀,坚固耐用,虽不美观即也很大方。峰岭底的尿盆子做的桶状形,比一般的和面盆要高的多,阔口,无论站着还是蹲着都能尿入盆中,不会撒在地上。峰岭底生产的各种瓷器做好坯以后,都要上釉(当地人叫月),上了釉(月)的瓷器光洁亮滑,美观大方,和油漆漆出来一样,是家庭的一种摆设,唯有这尿盆子不上釉(月),是坩子泥的本色,它烧成成品后是棕红色的,略显粗糙,其它的瓷器都是长期摆放在家里,唯有它是晚上拿回了家里,白天就放在了茅房里(厕所)。它是勤恳服务,不记报酬,白天住茅厕,夜晚让人尿的一种瓷器。它要和花瓶比起来,那就成了天上地下,花瓶做得精细,彩绘逼真,常居高雅之所,常被主人擦洗的一尘不染,里边插着的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人们常来常往品致观赏的瓷器。这尿盆子就不一样了,尽管人们夜夜离不开,常厮守,常相伴,仍然白天与茅相守,难入大雅之堂。这也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一样的材质,不一样的器皿,心目中的待遇也就大不相同了。
  如今,人间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地方的称呼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家的厕所也变成了卫生间,都要安上了上千元一台的水冲坐便器,虽然是瓷的,可在造型,作用上发生了很大改观,它能把粪尿用水冲到江河里,远离尘世,所以也就再也见不到峰岭底的尿盆子了。如今的峰岭底也成了娄烦县管辖。我去年还专程去访了峰岭底的瓷都,我当年经常去参观学艺的瓷窑也夷为平地,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我还去了当年学艺已成的段奶只家访问,他也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院子里还存放着他当年制出的一院大瓷瓮,他说这瓮也没人要了,卖也卖不掉了,成了古董了。
  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峰岭底的瓷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基本消失了,就是这一句:峰岭底的尿盆子釉(月)也不搭,这一句歇后语亘古不变,成为岚县、静乐县、娄烦县等地的一句常用语。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用语,就是人和人在互相攀谈中,互相不想理的一种状态,不愿意搭腔,不愿意回话,不想搭理的不礼貌行为。
  与此同时,有关峰岭底瓷窑上还有一句神奇的歇后语:峰岭底的夜壶好咀咀。这句话是说那些花言巧语,伶牙俐齿,巧言善辨的人,既贬又褒,形容的惟妙惟肖,很有风趣。当年峰岭底的瓷器中确实是有一种瓷夜壶,这夜壶是上釉的,做得很光滑,黑油黑油的,非常漂亮。特别是那咀子,更是精心做成的,光滑柔和,软绵,是老年人冬季在床上解手的好用具,可以放入锦衾缎被中舒服地撒尿。人们用得多了,体会自然很深,也很现实,就流传下来了这一句民间地方习语。现在这种瓷器虽然没有了,但这一句话确是常常挂在嘴边。

  

———————————  

作  者  简  介: 陈久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岚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0)

相关推荐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 王明生

    文化墙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王明生 7月10日,娄烦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和会员代表参加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学习教育活动.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静游镇东六渡村,红军路经的地方.我们实 ...

  • 词话人物:汾河之畔诗词专辑(5)

    作者简介: 网名:汾河之畔.一九五一年八月出生在山西晋中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文化,从小酷爱古诗词. 解蹀躞·杨无咎体 凤山春色 太谷十景之一 春日寒山初醒,枯草着新绿.远天岚接.云烟拢幽谷.细雨洇染坡青 ...

  • 「长篇小说连载」李再廷|闰年闰月(3)

    作者简介 李再廷,曾用笔名雪浪,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作家班学员,河津市作家协会主席.曾在<当代><诗刋><星星诗刋><青春诗歌 ...

  • 冬天去海南 夏天来娄烦——2021年“全域旅游.全景娄烦”避暑旅游线路推荐

    旅 游 线 路 --2021年"全域旅游.全景娄烦"避暑旅游线路推荐 "山水娄烦, 游养首选:避暑胜地,三晋花园:天然氧吧,回归自然."这是今日娄烦的真实写照, ...

  • 康庄怡园掠影(旅游、引资)

    ~~~~~~~~~~~~~~~~~~~~~~~~~~~~~~~~~~~~~~~~~~~~~~~~~~~~~~~~~~~ 康庄怡园掠影 文/空城如梦 "康庄怡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 ...

  • 西游记忆之《岚县经停》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城区鸟瞰) * "藏头诗" <岚县经停> 张湘晋 岚雾起西山 县貌时改观 经过宿(sù)一宿(xiǔ) 停车窥豹斑 * * (以下图片百度自网络  谨 ...

  • 娄烦:楼兰是我亲兄弟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公元前497年,为了躲避晋国公卿的相互倾轧,赵简子独辟蹊径,由邯郸翻越太行山直接在晋中盆地 ...

  • 《民间故事四则》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打黄怪 一年夏天,有一远路客人路过某山村,在村前的井旁坐下休息,只觉得寒冷难挡,因此把原来准备在路上防热解渴的一条黄瓜扔到 ...

  • 散文《粪土当年》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我生长在农村,农村人安身立命的就是粪土,除了粪就是土,土和粪相依为命,相互扶持,相得益彰,是农家的命根子,所以我们从 ...

  • 散文《小时候的那些事》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1.狼要吃我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我家就在村子里高高的山梁上,在那山梁上有六眼土窑洞,土窑洞的后面便是荒凉的野外,再 ...

  • 散文《炕围文化故事多》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农业合作化那个年代,我们家都在乡下,全家人就住在了土窑洞中.土窑洞中唯一的亮点就是炕围画,这炕围画当地人不 ...

  • 散文《巧手捏出幸福花》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她和蔼善良,乡下人的打扮总是朴实无华.她是岚县白龙山下的艺术家.人常说:深山出俊鸟.她大概就是深山的俊鸟.她有一双非常平 ...

  • 散文《方东风》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 民国二十三年,生下了方东风.那年天旱的厉害,夏天点雨未滴,春天种上的春小麦一直没有出苗,到了阴历的六月里才下了一场中雨,那 ...

  • 【山西】陈久平丨小说/ 奶茶妹的婚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陈久平:山西岚县退休干部,退休前为岚县农业局副局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岚县作协副主席,曾在<山西文学>.<山西晚报>.<吕梁文学>等报刊 ...

  • 散文《开笼放鸽》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去年秋天,过罢了中秋节,秋高气爽,谷穗黄了,高粱红了.在马路上,一只鸽子在汽车轮胎底下绕过来绕过去,跑的很慢,翅膀已经被人们剪 ...

  • 小小说 《手机中的愤怒》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今天是夏至节,我们这些高寒冷凉地区的天气也热起来了,热得人们有点难受,许许多多的人都选择了户外.户外唯一的地方就是新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