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乐器世界】芦笙,以“笙”传情。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发源于中原,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其前身为竽。而它与芦笙的区别从表面看,芦笙由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葫芦笙是由葫芦制成的,他们的笙管都是一样的。而在音色方面,葫芦笙更加圆润一些。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它是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
芦笙的传说是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古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那时,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2008年8月,梁炳光制作了一把总重达219.5公斤的芦笙,参加县里举行的庆祝北京奥运会开幕活动,“芦笙王”的称号从此叫开。现在他每年要制作芦笙800多支,带出的20多名徒弟分布在大苗山各地,成为传承苗族芦笙文化的中坚力量。2012年,梁炳光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1年,杨正平在全国第十一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器乐比赛中获最佳演奏奖,被誉为贵州“芦笙王”。其演奏的芦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丰收乐》等被荷兰帕拉多斯唱片公司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唱片公司录制成CD光碟出版发行,并被中央电视台等录制播放。
两个不同的“芦笙王”,传承的同一门芦笙民族文化。
约在农历9月初次年农历1初月至2月末期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人民会举办传统节日“芦笙节”。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芦笙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芦笙已经成为苗族的形象代表,是苗族、瑶族等诸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灵魂的核心之一。以芦笙命名的电影《芦笙恋歌》影响深远。民族器乐的传承,源远流长。我深信有一天也有以笛子命名的电影出现。
一曲《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