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一、破译八经卦卦符的初象(基本卦象):☰为天、☷为地、☳为雷、☴为风、☵为水、☲为火、☶为山、☱为泽。八卦初象是由经卦三爻的阴阳关系决定的。二、论述八经卦的卦德(基本属性、卦义):☰健、☷顺、☳动、☴入、☵陷、☲丽、☶止、☱说。经卦的卦名源自经卦的卦德。卦名的文字虽有变迁(《连山》《归藏》八卦卦名,帛书八卦卦名),但始终不离于经卦的卦德。三、阐述八卦类象与古文字的关系:八卦类象由初象和卦德所引申,还有因古文与卦符的关系而定。本节同时也是对《周易·说卦传》的解读。☰为天、☷为地、☳为雷、☴为风、☵为水、☲为火、☶为山、☱为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传》第三章列出了八卦的初象: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周易·大象传》一律使用经卦的初象,而不用经卦的卦名,《大象传》渊源甚早,可追溯到《连山》(详见《周易密钥》:从《周易》中寻找《连山易》的踪迹),这说明初象实为最初的卦名。故《乾坤凿度·古文八卦》云:“☰古文天字,☷古地字,☴古风字,☶古山字,☵古坎字,☲古火字,☳古雷字,☱古泽字。”坤,先秦两汉时期写作巛,巛即坤卦的卦符。水、火的古文与坎卦、离卦卦符相同,即使是到了现在,水、火二字的楷体结构从左到右组成是:∧一∧(六一六,坎卦)、一∧一(一六一,离卦),仍与坎离卦符相合(先秦、西汉时期阴爻写作六或八,六即∧)。古文献说黄帝大臣仓颉造字(距今约4900年),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约3500年)。八卦是符号,它与文字的起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八卦主要起源于刻画符号或结绳,刻画符号、结绳是为了记事,是人类抽象思维、数理思维的开始。八卦、六十四卦是符号演化的成熟阶段。八卦是数学思维与类象思维精微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文明形态。而文字主要起源于象形图画,甲骨文仍然以象形为主(甲骨文以前可能还有蝌蚪文),经过金文、篆体、隶书,最后演化为楷书。八经卦“☰天,☷地,☴风,☶山,☵水,☲火,☳雷,☱泽”,体现了上古时期古圣贤的大智慧,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也。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6500年前的伏羲氏代表了我们祖先的集体智慧,上古之人善于形象思维。伏羲氏观察在人之上有天,在人之下有地,于是初步有了天人地的“三极”(三才)思想,又看到鸟、兽、树木、人体按形象自然分为三个层次,如一棵树,不能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层,因为中间是树干,只能按形象分成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人体也是按形象自然分成头(上肢)、躯干、下肢三部分。从“远取诸物”再到“近取诸身”,人的四肢自然分成三部分,十个指头除了两个拇指外,其余八个指头都是三节,正与八经卦三爻若合符节。阳为动,阴为静,天运动不已,为刚健之最,故乾为天为纯阳,故☰为天。分三层,以示天高也。大地柔顺于天,地为纯阴,故☷为地。分三层,以示地厚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风即天气之吹嘘,而下交于地者也”。☴二阳动于上,象天气之吹嘘,底下一阴爻代表大地,故☴为风。☴风,☰之下两爻叠加于☷上爻之上。留☷上爻,地表也,象风能吹动地上万物也。☰天之下只留两爻,去掉上爻,象风不能吹动天顶之日月星辰,而能吹走天下层之密云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于天者也”。☶二阴在下为地,上升隆起交接于天,顶上一阳为天,故☶为山。古人观察阴雨时云层弥漫山顶,云层为天之最低处,为☰初爻,故☶是☰初爻叠加在☷上两爻之上。水,指水流,溪流、河流也,与泽水有别。古人观察泉水自地中涌出,认为水在地中流,《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地为纯阴☷,中间加一阳爻表示流动的水(阳为动),故☵为水。☵上下阴爻表示地或两岸,中阳爻表示水体,水何以属阳?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郑玄曰“天一生水于北”。《说卦传》第四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以☵的基本物象为雨,水来自雨,雨来自天,故曰“天一生水”。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滔滔河水、川流不息,其动能皆来是太阳能的储存,水力发电的原理就是把水蕴含的部分动能(来源于太阳能,即阳气)转化为电能。火,古人观察火焰不能独立存在,必依附于草木而燃,柴草、木料燃烧时总是外边先燃烧,故☲的中心为阴爻,上下(外围)为阳爻。先儒皆以离卦一阴附于二阳,此强解之误。离为光明炫丽,明为阳,暗为阴,是明附于暗,二阳附于一阴也。附,浮也,附着于外也。离的本象为火,这个火要怎么传?《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薪为柴,火必须依附柴而燃。火为阳,柴为阴,离卦为阳附于阴也,其理显而易见。离卦的主爻是中柔爻,阳附于阴,故以阴为贵也。古人认为:雷即阳气郁于地中,而搏击奋发者也。明明是天上打雷,☳阳爻为何位于最底下呢?豫卦《大象》曰:“雷岀地奋,豫。”此言雷自地中出。《国语·周语》载,幽王二年(前780)西周三川地震,史官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阳爻在二阴爻之下,“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史官说的正是震卦。现代科学尚没有破译雷电的成因,古人认为雷电与地震的原理相同,雷电与地震的能量都是蕴藏在大地中,震卦初爻为阳,应该是指地球存储的电荷,正如特斯拉所说的“地球就是一个拥有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当地震和火山爆发时往往会伴随着有雷电发生,就是地球电容器在放电,雷电与地震的区别只是发生的位置不同,雷电一般发生在云层中,或者是云层与大地之间,地震则发生于地下的地壳中。由此可见古圣先贤之大智慧。☳雷的卦象是一阳位于二阴之下,☳上边的两个阴爻代表大地,最下边的阳爻代表阳气潜藏于大地之下。《白虎通》:“雷者,阴中之阳也”,古人认为阳气于冬季便潜藏在地下,《礼记·月令》:“仲春,雷乃发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蛰是藏的意思,阳气潜藏于地下也。《说文》:“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春秋·玄命苞》:“阴阳合为雷。”《淮南子·坠形》:“阴阳相薄为雷。”春季阳气上升冲出地面而与阴气相搏发出声音则成雷。《逸周书》曰:“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到了仲秋,阴气上升,于是潜藏于底下的初阳得不到引发,于是“雷始收声”。古人发现人们除了直接抬头可以看到天空,湖泊泽海也可以照见天空。故泽即乾天下于坤地,是地中见天也。☱阴爻下有两个阳爻,两个阳爻代表天,这是位于地表之下的“天”,所以是泽。故☱为泽。坎为流动之水,江河泉井之类(井水为地下潜流水),中阳爻象水流,上下阴爻象河岸,动为阳、静为阴也。兑为蓄积之水,湖泊泽海之类,上阴爻为岸,下二阳为水,《释名》曰:“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水流低洼,蓄积广阔而为泽,故兑卦中爻、下爻皆为阳。泽水静谧,水平如镜,照见万物,故《说文》曰:“泽,光润也。《杂卦传》“兑见而巽伏也。”此训兑之义最确切,兑为泽,取义于天光倒映入水,人见而悦;见即“现”,义为泽现天光。巽为入,入即伏而不见。☰健、☷顺、☳动、☴入、☵陷、☲丽、☶止、☱说。经卦的卦名源自经卦的卦德。卦名的文字虽有变迁(《连山》《归藏》八卦卦名,帛书八卦卦名),但始终不离于经卦的卦德。阳为动,阴为静,天运动不已,为刚健之最,天为纯阳,☰的卦德为“健”,☰的卦名乾,帛书《易》作“键”(乾、健、键,上古音皆是元部群纽),乾为金,故又写作“键”。1.闻一多认为:健通建,建为北斗,北斗又称斡,斡通乾,故《周易》☰卦名为乾《说卦传》:“乾,健也。”帛书《易》乾写作键。建,健,键三者通用。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正月寅,二月卯,谓之建,其说谓斗杓所建”。即言北斗星斗柄所指曰建。“正月寅,二月卯”,就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由此类推,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这样“乾”表运行的北斗星,“建”表北斗星的运行。闻一多先生在《周易义证类纂·乾》中说:“乾为乾湿本字,其繁文即乾。卦名之乾,本当为斡,斡者,转之类名,故星中北斗亦可曰斡。古人想像天随斗转,而以北斗为天之枢纽,因每假北斗以为天体之象征,遂亦或变天而言斡。”乾字从乙,乙,物之达也。乙,通乁,乁古同“移”。夏天晴朗的夜空,满天星辰,唯有北斗七星从大地上望去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地旋转移动位置,故乾字从乙表其特征,意即旋转移动的星座,“用在天空旋转移位的北斗七星表示天体”(见: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武汉出版社,1996年出版)。乾与斡通,斡,旋也,斡旋。《天问》“斡维焉系”。王逸《楚辞章句》:“斡,转也;维,纲也。言天昼夜转旋,宁有维纲系缀其际?”“斡”指天体的运转,“维”则指决定、制约着天体运转的枢纽。丁晏《楚辞天问笺》、闻一多《天问疏证》释“斡”为“蠡柄”、“杓柄(斗柄)”,均指北斗七星柄部的三颗星。段玉裁注:“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干(乾),下注则为湿,故干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从乙。乙,物之达也。物达则上出矣。倝声。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然则形声中有会意焉。”章太炎《八卦释名》也以乾为倝。《说卦传》“离为干卦”,干繁体字作乾,乾有朝阳和干燥两义。先天乾,在后天离位,乾与离互为借象。秦简《归藏·乾卦》:“天曰:朝朝。不利为草木,赞赞称下……”。乾,秦简《归藏》作“天”,乾为天。“朝朝”,即《说文》“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不利为草木”似《说文》“上出为干”,干燥不利于草木生长。可见《说文》与《归藏》同义,此义《周易》已不用矣。3.以《列子·天瑞》、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和《说文》论证卦名“乾”的由来战国中期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气也,而谓之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达于上者谓之乾。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愚以为:卦名“乾”起源较晚,可能晚于帛书《易》用的“键”字,估计是隶书、楷书形成的战国中、晚期。“乾”篆体由倝、乙组成,而楷书偏旁已成“乞”,乞与气古文同。乞、气甲骨文写作“三”(三横,中间略短),与☰同,乞、乾音近,天为积气,故☰卦名为乾。大地柔顺于天,故坤为地为纯阴,☷坤读若“顺”,坤卦的卦德为顺,帛书《易》作“川”,实为“巛”(川、河流,是坎卦),盖《说文》“顺,理也,从页从巛。”《广雅·释诂》:“巛,顺也。”战国《行气铭》:“巡则生,逆则死。”“巡”即“顺”。顺(文部船纽)、训(文部晓纽)、巡、驯(文部邪纽)皆是巛(坤:文部溪纽)的同源字,音义也接近。欧阳修云:“以巛为坤……汉人皆尔。”如《大戴礼记·保傅》:“易之乾巛。”《后汉书·舆服志下》:“黄帝尧舜垂衣服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汉人把☷地的卦名定为坤,《说文·土部》:“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坤为地,坤为西南,地支申位,七月。坤,熹平石经《周易》作“
”,帛书《易》作“川”,当是巛字之变。《字彚补·八部》:“
,《归藏易》坤字。”结构如[申/六]、[臾/八],臾,从申。六,从入从八。坤在申位,六、八,阴数。秦简《归藏》坤字结构自上而下作[∧∧臼介]或[∧臼六]。臼字,盖玉龟之象形,∧、介、六,皆阴爻之筮数。以玉龟藏筮之爻枚,归藏(龟藏)之义(2007年凌家滩第五次发掘出土了三组占卜工具:数枚玉签和盛玉签的三个龟形玉筒)。《归藏》坤字从申,后天八卦坤在西南申位,知后天八卦商代已有,干宝云后天八卦为《连山易》可信。
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风即天气之吹嘘,而下交于地者也”。☴二阳动于上,象天气之吹嘘,底下一阴爻表大地,风为地上之最刚健者,故☴为风。风之卦德为入,风无孔不入也。章太炎《八卦释名》:“巽、選声类同,《广雅·释诂》:‘選、纳、妠,入也。’《说文》:‘入,内也;内,入也。’《尧典》:‘内于大麓’;《五帝纪》说“尧使舜入山林川泽”,《列女传》言“選于林木”。是故選者,入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巽者,卑顺之名。《说卦》云‘巽,入也’,盖以巽是象风之卦,风行无所不入,故以‘入’为训。若施之于人事,能自卑巽者亦无所不容。然‘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李守力按:巽入,阴物沉于阳气之底也。入,《说文》:“内也。象从上俱下也。”段玉裁《说文注》:“入,内也,自外而中也。象从上俱下也。上下者,外中之象。”《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按佛经和现代星云学说,星球形成之初,云气旋转,尘埃积聚于内,正是巽卦之象。巽为沉淀、沉积、积累,故为算,算有累计、积算、面积、体积、容积、乘积等。小畜卦上九体巽,故《象》曰“德积载也”;升卦《大象传》“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坤为顺德,巽为积为高。《大象传·姤》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大象传·巽》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彖》继承了《大象传》的思想,故曰“重巽以申命”。巽,初文从二卩[jié],像二人一前一后,朝同一方向跪坐着,顺从之意。巽、逊古同音假借。卩与節、跪、厀[xī],皆为古今字。卩,又作卪[jié]。卩,《说文》:“瑞信也。守国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士邦者用人卪,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货贿用玺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節、命、令、印皆从卩。命,《说文》:“使也。从口从令。”令,《说文》:“发号也。从亼[jí]卪。”印,《说文》:“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顨[xùn],《说文》:“巽也。从丌[jī]从
[zhuàn]。此《易》顨卦为长女为风者。”注:臣铉等曰:“
,亦選具也。”巽,《说文》:“具也。”具,古文字形双手捧鼎。《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cè]”,筴即策。
古選、撰、算、筭通用。選、撰本字为巽。巽,帛书《易》作“筭”[suàn],《说文》:“筭,计历数者。”算,《说文》:“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此以筹策置于宝鼎为占算之具,巽卦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正是太阳历历数。巽为风,为时节,故有时节、月令、夏令、时令、夏小正之称。巽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人法天令而行。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于天者也”。☶二阴在下为地,上升隆起交接于天,顶上一阳为天,故☶为山。八经卦(小成卦)、六十四卦(六爻卦)爻位皆是自下向上,☶为阳爻升至最上,已无所去处,故☶之卦德为止,犹如人遇山而止也。止,《说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铉注:“初生根干也。”又《广韵》:“停也,足也。”止、基、足、根,义近。草木之足为根,人之足后称跟。根与跟,皆从声符艮得义。艮,帛书《易》作“根”,可互证。《释名》曰:“艮,限也。”艮、限古通用。艮(限)字古文,上为目,下为侧立人身,与目背向。故《说文》“艮,很也。从匕目”之“匕”是侧立背向人形之讹。从“限”字古文看“艮”字本义:艮为背,艮为无见,艮为止。“限”字会意:人遇阜(高大土丘)难行而止。王弼深得艮字本义,注艮卦卦辞曰:艮其背,目无患也。……背者,无见之物也。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相背”者,虽近而不相见,故“行其庭,不见其人”也。艮卦☶刚爻居于最顶上,故艮的衍生字“很”、“狠”、“艰”都有表示程度高之义。青州方言“岗”,是“很”、“非常”的意思。岗好,即很好。岗俊,即很俊。岗,即山岗,艮为山,艮为很。可见,青州方言“岗”来源于艮卦。“坎,陷也”,一阳陷于二阴之中。陷,人或动物(属阳)掉入坑坎中为陷(属阴)。臽(xiàn):小坑,“陷”的本字。臽字甲骨文是人踏入坑坎的形象。臽,《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周易·系辞传》“掘地为臼”,臼犹坑也。“坎”,传本《归藏》作荦(luò),秦简《归藏》作劳。李学勤以为“荦”是“劳”的假借,盖《说卦传》以坎为劳卦也。熹平石经《周易》作欿(kǎn),坎之古字。《释文》:“坎,本亦作埳,京、刘作欿。”帛书《易》作赣,坎之通假字。离的本象为火,火必附着于木柄方可燃烧发出光和热,☲中阴爻为载体,上下附着于阴爻而炫丽也。離,从隹,隹即鸟。“离”通“鹂”。《说文》:“离,黄仓庚也。”离黄、仓庚,与黄莺、黄鹂通用。黄鹂不但羽衣华丽、鸣声也悦耳,故“离为丽”。阳爻为美(坎为美脊马,阳爻居中也),鹂之炫丽亦像☲。鹂,有☲附丽之性德也。离卦由附丽而得名。离,秦简《归藏》作“丽”,更接近原始。《说卦传》《序卦传》皆言“离,丽也”,离与丽通,是《周易》以“丽”为卦德,以“离”为卦名也。古人认为雷与震皆是地中潜藏之阳气奋出也,雷发于地上,震发于地下。☳的卦德为动,震动,即振动,“振”是晚起字,震、振的本字皆是“辰”,故震卦名帛书《易》作“辰”。辰为东方苍龙,《左传·僖公五年》“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或为辰龙之征,鲁僖公五年为公元前655年,早于孔子出生104年(孔子:前552年~前479年)。《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 这说明“辰为龙”在孔子的春秋时期已是成熟理论。马王堆帛书《二三子》:“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如是三次。阳为大,故龙为阳,故辰为震,震为龙,然乾卦六阳爻皆称龙。《易传》孔子曰“龙德而隐”、“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故☳的初爻象龙存身也,辰为龙,故☳卦名帛书《易》作“辰”。《说文》“震,劈历振物者。”震即雷。《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左传·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左传·僖十五年》“己卯,晦,震夷伯之庙。”《尔雅》“震,动也”,故《周易》☳卦名为震。《说文》:“泽,光润也。”泽即乾天下于坤地,是地中见天也。《杂卦传》“兑见而巽伏也。”见即“现”,义为泽现天光,人见而悦。《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古人最初以湖泊泽水为镜,临卦上坤地下兑泽,臨,監也,監,鑑也,鏡也。(兑为泽水,兑为监为镜,镜从金。兑,秋也,秋属金也。《周易》鲜用五行,故在《周易》兑属泽水。)兑《大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習。”習,《说文》“数飞也。”《释文》:“習,重也。”讲习,是知识的再复制,犹如泽水之镜像是对外界之实象的“复制”(重也),佛家称根本智为大圆镜智也,是以镜为智慧明照之喻。巫,《楚语》曰:“古者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中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可见巫在上古时期是伟大的先知,可以沟通上天。澤,以水为体,故从水。睪读yì,釋、譯是其衍生字。睪,上目下幸,暗中察看之义,《说文》“目視也。从橫目,从幸。令吏將目捕罪人也。”段玉裁注:“司視也。从目。各本作从橫目。今隷作睪。凡从睪之字同。今吏將目捕辠人也。此以漢制明之故曰今。漢之吏人攜帶眼目捕罪人。”(犹如今之“耳目众多”一词,替人刺探消息的人称为“耳目”。)幸,《说文》:“吉而免凶也。”《前汉·高帝纪》:“愿大王以幸天下。”《注》:“晋灼曰:臣民被其德,以为徼幸也。师古曰:幸者,可庆幸也。故福善之事皆称为幸。”又《小尔雅》:“非分而得曰幸。”泽字所含的目与幸,与巫的含义密切相关,巫为神之耳目,唯神可以为人赐幸(福善之事,吉而免凶),因此泽有恩泽、恩惠之义:《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尚书·多士》“罔不配天其泽。”泽为巫说明人类之初并没有以人充当巫师,人们直接把湖泊水泽视为上帝的耳目,当“兑”出现时,才有了第一个巫师(伏羲)。《周易·说卦》为什么以“兑为巫”?先儒语焉不详。我们首先从“兑”字入手分析,“兑”,从八、兄,兄,从口从儿。八,《说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左右分,表示阴阳之分别,伏羲以八卦类象于万物。兄,《说文》长也。《通论》“口儿为兄。”兄为祝的本字,《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人口,从示。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段玉裁:祝从兑省,此可证虙羲先仓颉制字矣。)《徐曰》“按《易》,兑,悦也,巫所以悦神也。”儿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精薀》从人从口,以弟未有知而诲之。在黄帝发明文字之前,伏羲时期(仰韶文化之初)和神农时期通过口耳相传(口授)传播知识,大巫伏羲作八卦(仰韶文化只有符号,没有文字),然后传给其妹女娲,“兌”字最初也许只是女娲对哥哥伏羲的称呼:“兄”(祝),“兄”字头上的“八”表示伏羲通八卦。“兑”字的本义是巫祝口授阴阳八卦于继承人,巫祝发出的咒语由于是通神状态自发脱口而出,故以“兑”字表兑卦。兑为兄,兄即祝,巫祝即上古最早的老师、长者、智者,所以自古称老师为先生(见于帛书《易传》),兄,为长者,也就有了哥哥的意义。兑字分上中下三部:八、口、儿。故“兑”字本义是,长者(智者、巫)把阴阳八卦知识口授于后生小儿。八,在兑字的上部,八,音ba,a(a啊,元音,韵母之首)和b(b爸,声母之首)是小儿学习说话之前最早发出的音节,说明语言最早的音节也是“八”。上天将天道传授给巫,八,即阴阳分别和八卦类象。口,是巫进入通神状态自发脱口而出的咒语(祝),这是人类语言的雏形。儿,又为人,表示弟子在祭台下倾听师巫发出的咒语(祝)。“祝”字见于中医经典《内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灵枢·官能》:“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兑为巫”,而有巫祝之称。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这个“兑”字本义“兑为祝”的现象在宗教中普遍存在,如密宗的心咒,耶稣门徒被圣灵充满说方言等。按照脑科学,语言中枢是由运动中枢分化而来,当巫与神沟通时处于极度静谧的状态,静极生动,于是精微的宇宙信息(八风八卦)感应身心,使身体内外产生自发动功(“降神以舞”是身体肢体的运动,俗话说“跳大神”),最终刺激语言中枢从运动中枢分化出来,语言(咒语、祝)脱口而出(自胸腔至口腔发出咒语,是身体内部的运动),因此,语言起源于原始宗教。人类文明演变的轴线是:宗教——语言——文字。《周易》的“兑”和“说”两个字的意义不同,《周易》古经之“兑”是悦义,“说”在古经(卦爻辞)是脱义,“说”在《易传》是悦义,而“说卦”、“故知死生之说”的“说”是解说、学说之义。☱泽的卦德为说,孔子时期的“说”字以喜悦之义为主,兼有解说之义。而文王、周公时期以“说”字表示解脱,“兑”字表示喜悦。☱泽帛书《易》卦名为“夺”,敓为夺的本字,秦家嘴“卜筮祭祷”简文有“有敓(祟)见于司命、老童、祝融、穴熊,癸酉之日举祷……”,“吉,无咎无敚(祟)”,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词简文频繁出现“有敚(祟),以其故敚(祟)之”。敚,从兑从攴,兑为巫祝,攴为戒尺击打,故敚本义为神的责罚。祟,《说文》“神祸也。”故释敚为祟。这里的敚是兑为巫的引申。夺(敓)、脱可通用,如《水浒》第二十一回有“这唐二又把宋江打夺了去”,“你这厮怎敢打夺了凶身”,打夺即打脱。敓、脱的本字都是兑,兑为秋季,兑为附决,到秋季附在庄稼植物上的种子、果实、叶子皆脱落(决裂)。从泽到夺、兑的转变还有古音相近的关系,泽,铎母定纽,敓、夺、兑,都是月母定纽。☱泽《周易》卦名为兑,这是取了敓、说、悦、脱的本字。(1)兑的主要衍生字:说、脱、悦、蜕、敓、税、锐。敓,夺的本字,兑,帛书《易》作“夺”,敚(夺)是兑为脱、为附决、为毁折的引申。秦家嘴“卜筮祭祷”简文有“有敓(祟)见于司命、老童、祝融、穴熊,癸酉之日举祷……”,“吉,无咎无敚(祟)”,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词简文频繁出现“有敚(祟),以其故敚(祟)之”。敚,从兑从攴,兑为巫祝,攴为戒尺击打,故敚本义为神的责罚。祟,《说文》“神祸也。”故释敚为祟。这里的敚是兑为巫的引申。税,是兑为脱的引申,是官方从商人盈利中抽脱一部分。兑换、兑现词语也是来源于此。锐,《说文》“芒也。”芒,《说文》“草端也。”草端必尖锐。锐是兑为毁折、兑为附决,以及兑为西方秋属金而引申。择与泽皆从睪,却与释、译的意义(兑为说的引申)无关。愚以为:择之义源自兑,兑从八,八,《说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于是择就有了选择之义。《说文》“择,柬选也。”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梁惠王上》“牛羊何择焉。”睪的衍生字含有繹、驛。绎为陈述,是“兑为说”的引申。《尚书》“庶言同则绎。”孔传:众言同则陈而布之。《礼记》“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孔颖达疏:绎,陈也,言陈己之志。《方言一》“绎,理也。丝曰绎之。”绎,从糸,故《说文》“绎,抽丝也。”又引申为络绎不绝。络绎即骆驿,往来不绝也,《后汉·郭伋传》“骆驿不绝。”《玉篇》“驿,译也,道也。”《增韵》“今之递马。又传舍也。”鐸,为大铃,是金属乐器。《白虎通》引《乐记》八音:“土曰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敔。”“埙,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离音也;钟,兑音也;柷敔,乾音也。”铎与兑的古音皆是铎音(铎母定纽)。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0年5月23日 ,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