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看这篇就够了
朋友问我,老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呢?
所以,小飞这篇,写给感觉时间不够用的朋友。
1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
精力管理。
可能有的朋友不太理解,我解释一下哈。
我们先来想这样一个问题,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也许有朋友会想,想要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多做一些事。
是的,这没问题。但那只是表象,还有更深一点的含义吗?
产生更多的价值,让我们的时间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OK,这点相信大家都没有争议。
那么,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是不是有限的呢?
是的,我们的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会累,会疲倦,甚至累得连吃饭都不想吃。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管理时间,其实就是我们想在有限的精力内,使之产出最大化。
相信大家也有过这样的情景,当事情一下子多起来后,便会觉得特别难受,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从何开始做起。
这种状态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在产生内耗。即使一天什么都没有做,但就是感觉很累。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觉得自己整天都在连轴转,一天,甚至是一周下来,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瞎忙”。
2
前面我们谈到了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精力管理,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时间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那接下来我们就该谈谈怎样进行精力管理了。
人们熟知的比如番茄钟、重要/紧急四象限、GTD……这些都很好,【这里推荐:“二八”法则道出本质,“四象限法则”干出实效】。下面来谈谈我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和启发。
1)哪个是重要(有价值)的?
在开始做事情之前,先想好这第一个问题,价值大的先做,保质保量的做好它。
怎么区分哪些是重要的, 哪些又是不重要的呢?
我们可以反向思考,要是不做,它会给我带来什么影响?也就是给自己带来哪些不利之处。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心理:“损失一美元的痛苦,是获得一美元的快乐的2.5倍。”(推荐阅读:禀赋效应:我是怎样把到手的钱丢了的?)
这也就意味着,人对自己的损失特别敏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来反向思考,不做这件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损失?
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的重量了。
2)一次只做一件事?
大一那会儿,和别人一起搞了一个零食小卖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患了严重手机妄想症,脑中时刻想着别人会不会找不着人。
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呢?在自习室看书,写作业,脑中时刻想着是不是有人给我发消息,隔一会儿又去看手机。这样反反复复,作业没认真写,书也没看好。
再后来,经常坐在电脑面前学习,或者写东西,QQ、微信都登着,常常有群消息呀,或者别人不要紧的事找啥的,这样在屏幕之前来回切换,学习分心,写东西更是受阻。
脑中同样的,深怕错过了消息,直接错过了一个亿。
后来,每当我要写作,或者在电脑上学习的时候,我就不会登陆那些通讯软件,
连手机也是振动或者直接静音。
因为,我开始明白,如果一个人有急事,他不仅会给你发消息,还会给你打电话。否则的话,都不是急事儿。
所以,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不会在屏幕之间来回切换了,可以专注自己的学习或研究。
3)急不急?
这个问题可能和第一个不太一样,因为着急的,不一定是全是重要的;重要的,也不一定是着急的。
所以,在第一步想好重要与否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临时的突发情况,改变了我们之前的计划。
这话时候,我们在做之前就要思考,一定需要我做吗?急不急呢?能不能放权让给另一个人完成呢?
花两分钟这样一想,其实很多思路都能理出来了。
举个例子,一人给我发信息,“你最近在忙什么呢?”
看到这样的信息,你心里就会想,三言两语肯定说不完,这也是不太紧急的事。那你就可以放着不管,等忙完了在休息期间回复就好。
3
问:你说的都有道理,可是,我看到消息不回,脑中就会一直想,这个正常吗?
答:太正常不过了。我也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推荐阅读:没有看到我的赞,请不要觉得我不关心你 )
问:但是,看到消息不回复的我做事就不能专注,有什么办法吗?
答:写下来,或者告诉自己,“我知道了”。释放认知资源。
出现这种状态,其实和我们大脑的认知系统有关系。
研究发现,我们大脑的认知系统包括隐现认知和显性认知。
也就是说,大脑的认知资源是一定的。认知资源的消耗包括显性认知消耗和隐形认知消耗。
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在有意识地处理相关工作的时候,其实大脑的隐性认知部分同样也在运行。
就相当于,当我们使用电脑上的某些工具的时候,后台还有很多应用程序在占用资源。后台资源占用越多,我们的电脑的CPU占用就越大,电脑就会出现发热,运行缓慢,甚至卡顿等现象。
同样的,我们每次发出去的微信、消息都期待别人回复。如果别人长时间没回复,那么这段时间里做事情就很难专注。我们脑子里就会有千百种想法,
“这人是不是不理我?”
“(男/女朋友)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心里有别人了?”
“老大是不是对我不高兴?”
……
各种各样的念头就会升起,以至于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这些都是在后台消耗我们的认知资源,那我们的显现认知就会受到挤压。我们的专注度就会显著下降,甚至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什么是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呢?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也就是说,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意味着不确定性状态,而大脑不喜欢不确定性。倾向于把该问题弄清楚,因此形成了压力。
这里岔开一下,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经常会跟初恋联系在一起。
初恋是爱情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我们总在不知不觉的好感和朦胧的不确定性中接触第一个所爱的人,希望能与对方长久地待在一起,这是大多数人初恋的心态。
在未获成果的初恋中,我们和初恋情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多会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一生都难以忘却。初恋之所以令人刻骨铭心,正是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
好了,回到原问题,人的心里都惧怕改变。人的大脑更是如此。所以,当有人给你发消息或者你给别人发消息时,你总是想要立马回应或被回应,不然就会一直想。
问:我也尝试过把手机仍在一边,但成效不大,不太清楚怎么办了?
答:这是从传播的过程中,强制自己。但要知道,人都是不喜欢被压迫的。纵观历史就可以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就等于告诉大脑,“好了,我已经知道这个事了,我稍后会做的。”
这样,我们就能释放隐性认知,使得显现认知得以大大加强。
其实,在和对方聊天的过程中,还可以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在发信息的时候,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我发出的微信是期望跟对方讨论什么问题,获得解答;还是说,单纯想和对方聊聊呢?
如果不是特紧急,我们可以在发出的信息后加上这一条:
“我不急,你忙完了回复就好。”
如果是我看到这条消息,我不会很一直有压力【也就是不会消耗隐性认知】去回复你的消息。
同样的,如果是对方看到这样的短信,对方也会感觉很好,不会造成【必须回复】的压力。
问:能总结一下吗?
答:以下只供参考。可以根据以上的理论或者启发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时间管理模型。
·区分哪些是重要的?(价值大)
·区分哪件是紧急的?(不做会死吗?不做以后还有机会吗?每个人遇到的都不一样)
·优先做重要紧急,不紧急不重要不做,或放在最后再做。
A. 做这件事预计需要多少时间?
B. 我现在是否有这么多时间?
C. 问自己以上两个问题,心中就有答案了。
·做一个标签,想起来、或遇到什么就增加进去,如:
购物:买油、面粉、盐……
学习:明天课前交计网作业,后天课前交数电作业等
外出:XXX时间XXX地点XXX会议,和谁见面等。
写在最后的话:
千万不要掉进唯时间论中去,手机上都是各种颜色各种类别的标签,虽然看起来不错,但这样反而会内耗自己。
做起来简单、使用方便,就好。
你可能会读: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