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陕味”十足的《装台》,为何能还原 “陕西人间烟火味”?

这部贴近基层群众真实生活的剧,被网友美誉是“陕西文旅宣传片”。无论是张嘉益和闫妮这一组国民度颇高的陕西籍主演生活化的创作,还是满屏充斥了地域特色的众多陕西美食,无一不展示了极具陕西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符号。
“小人物”的生活总能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共鸣,独具陕西标志性的地方魅力,也吸引着看腻了“北上广”大都市故事的网友和观众。
《装台》是个从一群小人物出发所讲述的故事,也因其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及贴近现实生活的剧情走向,为有苦有乐的百态人生提供了更具人间烟火气的层层看点。接连不断的生活里的小麻烦、总不够花的钱袋子、拉拉扯扯的家长里短……老幼咸宜的《装台》演出了小老百姓认真生活的热情,演出了生活里的艰辛与无奈,也演出了陕西人笑对坎坷向着幸福迈进的乐观与勇气。

还原陕味市井烟火,

小人物悲欢引“共鸣”

 
近两年,现实主义题材剧不乏优秀作品,但能够展现某一地域风土人情的现象级影视内容数量寥寥。或许是得益于原作者及影视化创作者们有许多来自陕西的优势,《装台》中呈现的大街小巷、人物对话都很像陕西人的身边事。整部作品中并没有浓重的表演痕迹和矫揉造作的布景陈设,反而更增加了现实生活的代入感。
无论是在西安取景的城中村街道两旁的零星小店、密集的人流,还是蔡素芬抽着围裙忙活的小厨房灶台上的基础款电饭煲、老百姓家里常用的油盐酱醋,都堆满了十足的真实感和浓浓的市井气息。《装台》从方方面面展现了舞台搭建、拆卸行业里小人物们,历经生活磨砺仍挥洒勤劳的汗水认真生活着的现状,也牵动着所有普通但认真热爱生活的人的关注。就像西安人孙浩用陕普在片头曲中唱的:“生活虐我千遍万遍,我待她如同初恋。”
在《装台》网络独播的芒果TV在其首页横幅中,给这部剧打了一个有趣的标签式词语——“干饭人干饭魂”。独具特色的陕西美食没少在影视作品出闪现过,然而,真的能把食物吃得喷香引得屏幕前的观众频频吞口水,也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一贯善于“吃”出色、香、味的好演员阵营中,绝少不了张嘉益。
张嘉益说,“这部戏是我拍戏以来,‘吃道具’吃的最狠的一部戏。因为回家了可以随时点,今儿肉夹馍、明儿镜糕……这部戏吃饭的地,能不能做面啊,也可以点什么面,心情跟剧情相结合。”除了张嘉益本人对陕西美食的热爱,现实主义题材剧中少不了“吃戏”,包括他在内的《装台》中的演员们,借着手里的腊牛肉夹馍、胡辣汤、臊子面……大大咧咧边吃边聊,美食是戏、演员是戏,咀嚼着美食的演员演的更有戏。
美食家陈晓卿曾在某访谈节目上分享,旧社会“绑票儿”的绑匪,如何通过观察被绑者吃鱼的步骤、细节,延伸判断这个被绑架的人家境如何、是否受宠。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老婆孩子,更离不开吃喝拉撒。《装台》里就有一个从来都舍不得在外面买早饭的“大雀儿”,蹬着三轮车有一把子蛮力,擅长干体力活却在嘴巴上“不甚讲究”。然而,等到一贯抠搜的铁主任掏腰包请大家吃饭时,他其实也是个能一口气吃俩肉夹馍再喝碗胡辣汤溜缝的“大饭量”。
从零碎的日常里描摹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是饱满真实的,是充满信念感、能够带动观众相信那就是真实人物的。“西漂”蔡素芬跟对象结了婚后第一件事,是去把交着租金的房子退了;奔波大半天紧着中午回家看“新媳妇”的刁顺子,也不忘在路上给媳妇带上几个肉夹馍;年迈到吃不动烤串,却还是忍不住捏着一块“馍”又咬又掰往嘴里送的窦老师……看上去,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是生活奔波苦的普通人,也是乐于享受小幸福的老百姓。

不设“绝对正确”,

《装台》演绎琐碎“真实”

 
“我可太爱看张嘉益和闫妮演两口子了!”多次合作过的这对荧屏搭档很受观众好评。两位演技过硬的演员操着一口带着方言特色的口音,生活化的对视、交谈,虽无华丽的衣着和妆容,但却又巧妙的演绎出了年近半百的“刁顺子”,及比其小了十来岁的第三任老婆“蔡素芬”。
影视化后的《装台》“土气”十足,它区别于光鲜悬浮的都市剧,把目光放到了历史气息浓郁、有城有村的西安。装台的一伙人脾气秉性各异、外貌辨识度很强,朴素的穿着、随处一蹲的小憩姿势,毫无违和感的诠释了在城务工的底层劳动人民的基本样貌。
剧中没有高大全的人物构架,也没有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人物设置。这群靠力气挣钱吃饭的“装台人”最多的“花花肠子”,也仅是在被拖欠了工钱之后,在树荫底下蹲着发几句牢骚。即便,三两个没钱花的工人们,嘴上说要卖掉装台的物品补偿工钱,但看上去却更像是“激将”在纸壳子上歪着的“工头”刁顺子。
群像式刻画普通人的影视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能实现饱满的人物形象很难得。但在《装台》这部不以“颜值”为噱头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因其鲜明的优缺点令人印象深刻。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点的,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普通人身上的小毛病和他们内心的纯良并不冲突。姻缘坎坷的刁顺子在女儿面前和在“小媳妇”蔡素芬面前有“两副面孔”,看上去忠厚老实甚至还有点窝囊,但在跟着自己的一帮弟兄们面前他又是个总想负责任的“大哥”。为了生计他可以点头哈腰、代兄弟跪祠堂,但面对泼皮女儿却大气都不敢出。
如果剥开了品味剧中人物生活现状背后的现实,或许还能窥见更深一层的人物性格差异。和刁顺子一同住在“城中村”的疤叔,怎么就能整日坐在太阳地里怀抱宠物狗、守着开小卖铺的前妻?隔三差五大方请刁顺子一伙人吃饭的二代,究竟带着怎样的目的性,又是哪里来的底气追着泼皮刁菊花屁股后面跑?具备同样生活条件和先天基础的人,会因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实社会里人与人的交集,也总有千丝万缕的勾连拉扯。
不蹭社会高关注度的冲突性话题,也能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生活;人性中的弱点和优点一样,都能呈现出引发大众共鸣且极具真实感的人性魅力。有观众看了几集节目表示不解,为什么刁顺子一伙人总是在“被骗”和“追债”?但这个剧也因此而更加现实,它极致的反映了底层劳动者生活的无奈和坎坷,话语权有限的“顺子们”终究逃不过遍尝辛酸苦辣的生存方式。

有看点,有争议,

严肃文学影视化仍难调众口

 
《装台》的原著分属于严肃文学的范畴,剧集《装台》的电视台收视率出色及网络平台点击量稀少的“两极分化”,就从侧面印证了严肃文学影视化创作不适用于互联网传播的定律。
首先,芒果TV的核心受众群与央视1套的核心观众,存在较大的年龄、需求差异;其次,网络独播平台的网播渠道并不足以打开,摒弃传统电视媒介的年轻受众群收看影视内容的信息壁垒。
(电视剧收视数据&全网热度周数据)
有观众评论,剧是好剧,但“刁菊花”很劝退。
剧集开播不久,刁菊花这个在原著中堪比“疯婆娘”的同名角色也引起了观众的厌恶。然而,没看过陈彦原著的观众们或许不会意识到,影视化后的“菊”相比原著已经算“天使”了。
(豆友评“菊”是熊孩子)
已经“天使化”处理的刁菊花仍旧没能收获所有观众的满意。没看过原小说的部分观众觉得,刁顺子的大女儿就是个泼皮无赖,很多行为都令人无法理解。看过原小说的部分观众则表示,这个人物形象在影视化二次创作后,已经丢失了其原本人物特色,顺带拉着整个影视剧都没有那么“严肃”了。
然而,《装台》的原作者陈彦却对这部由自己的小说影视化改编而来的作品表示了肯定。他日前曾对媒体表示:“这部剧的编导和演员对于陕西文化的宣传做了很多努力,也做得很好。比如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以及整个西安的城市文化,都有比较充分的展示。可以说他们都是带着一种情怀,一种对这个城市和家乡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怀在完成这部作品。”
不同于大众对于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态度,严肃文学作品影视化大多在改编阶段就质疑声不断。毕竟,文学作品与影视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吸引各自受众群的核心要素差异显著。相较于传播更便捷的影视内容,严肃文学原著的娱乐性、传播性并不强;与此同时,由于原著作者出于文学创作的考量,其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细节是否适用于影视化二次创作都是未知,如何兼顾影视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也是二次创作中一定会遇到的挑战。
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过程中,原著内容保留份额在哪里,人物角色的二次创作要做哪些调整,影视作品最终的整体基调是怎样的……都有可能引发争议点,也可能打造出新的看点。《装台》原著的严肃性决定了影视化改编后的作品,很有可能保留了一些具有悲剧元素的情节甚至人物,但从这一群兢兢业业认真生活的“装台人”越挫越勇的奋斗过程中,又向众人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尝尽辛酸仍不屈奋斗的热忱。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