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对联和母亲的窗花花
本文作者:郝虹
小时候一进腊月,母亲就会很忙,除了准备过年吃穿用度之外,还有一项事情年年都要忙很久,那就是给邻居们剪窗花。
母亲剪的八仙窗花
那时候家家都是老式房子,糊窗户时都要贴窗花做装饰。于是左邻右舍都会央母亲帮他们剪窗花。只需要买一张大红纸,剩下的就交给母亲了。
母亲剪窗花都不用底样,也不用描画,她会根据窗户眼的大小把纸裁成小块,手起剪落,简单又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剪纸作品就出现在眼前。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把被风吹落的春联捡回家,母亲就用这些写了毛笔字的红纸给我们剪人物、庙堂、蝴蝶、小鸟,还有老鼠爬灯杆等图案,剪好后我们就会把这些图案贴在墙上,每日对着这些图案编故事。
母亲剪的亲子系列窗花
大一点儿,我们也试着在母亲的指导下,剪个简单的花朵、小鸟、蝴蝶等。剪纸,带来的不仅是有关春节的喜庆,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再后来,我就会和母亲一起构思比较复杂的剪纸作品了,我画底样,母亲剪,不过大多都是植物系列,也有加一些吉祥话语的图案。我们会根据窗户眼的数量,先设计所有窗花要贴成什么样的形状,是围成圆形还是菱形,是在周围点缀还是中间聚拢。然后根据前期构思再确定窗花数量,同时确定是要剪带“家和万事兴”字样还是“幸福快乐”字样的图案,不带字的图案又需要多少。有了整体规划,到了晚上我就趴在炕上改改画画,母亲在一边指导,然后看着母亲把自己画好的图案变成一幅幅剪纸作品。
一过腊月二十三,我们就急着打扫家,盼着赶紧贴窗花。打扫过后的屋子显得格外亮堂。到了晚上,在灯光的照映下,白麻纸上的红窗花越发红艳艳的,让年味儿也更浓了。我就会和母亲躺在炕上,讨论我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年年如此,但我们一点都不厌烦,反而乐在其中。特别是听到年初一来串门的邻居交口称赞时,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母亲剪的植物窗花
后来搬了新家,我也嫁做人妇,这种乐趣我再也不曾体味了。不过母亲却依然要剪很多窗花,一到我们姐妹们回家,就会拿出来让我们看,然后挑满意的作品送给我们,送给亲朋好友。母亲曾剪了那么多窗花,可惜条件限制,都没有留下影像。近几年的作品,倒是精致多了,不过我更怀念的还是儿时那些贴在墙围上用对联纸剪的图案,那些图案曾让多少找我玩儿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窗花虽小,但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无可比拟。而母亲对节日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对年节充满期盼,就连回忆都满溢着幸福的味道。也许正是母亲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对贫困生活的经营,才使我对儿时贫苦日子的记忆依然充满快乐与留恋。母亲的窗花花,带着浓浓的年味,带给我希望与满足,带给我快乐与幸福。
母亲剪的人物系列窗花
说到窗花,不得不提春联。因为我们小时候父亲几乎是要给全村家家户户写对联的。为此,父亲会很留意收音机里的节目,他会把广播里提到的春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烟盒纸上。也会把大队报纸上的春联内容摘抄下来。
母亲剪的喜庆系列窗花
一到腊月二十几,来请父亲写对联的人会挤满满一家。毛笔父亲有,他们会自己带墨汁和红纸。每次写对联的时候,父亲就把大红炕桌摆在当炕,然后根据邻居家对联的数量,让我和姐姐或者弟弟给裁对联。
父亲把纸折好后,我们会用长长的缝衣裳的线将大红纸裁成一条条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大纸条子。然后父亲就根据纸条的大小,方量着要写几个字,再根据对联要贴的位置,确定写什么内容。裁好对联,我们还会帮着加点墨汁或者选个内容,偶尔也会帮着想一下横批要用哪几个有美好意义的四字成语。有时候,父亲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动脑筋编几幅对联。这时候,对联主人就会更加高兴。写好的对联被放在一边晾晒着。对联的主人乐呵呵地点着头,给父亲递一根纸烟,唠几句家常。
记得有一个老实巴交的村叔,每次让父亲写对联的时候,父亲都会问他也是自言自语:“今年写点什么呢?”他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大年初一的话,净好话。”
因为我的家乡也是一个大村子,所以父亲几乎每天都会从早写到晚,家里也会一直都有墨汁的臭味。这样的情景一直要持续到大年二十九或三十的前一天。直到大年这一天,父亲才有时间打扫我们家的院子。而此时,因为要继续劳动,母亲是不让父亲穿新衣服的。说是新衣服,也不过是放了好几年只等出门或者过年时才穿的衣服罢了。所以在我记忆里,年二十九或者三十儿的上午,父亲总是穿着一条家做的膝盖或者屁股打补丁的棉裤,穿着家做棉袄,拿把大扫帚在扫院子。收拾完院子,安顿好一切,也就快中午了,按我们这里的习俗,父亲要赶快去上坟。此时,父亲才会换上干净的衣服,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祭祀用品,忙忙碌碌地去祖坟祭拜自己的列祖列宗了。
母亲剪的动物窗花
现在,父亲早已不用写对联了,但他那几根秃毛笔却依然舍不得扔,依然被他保存得好好的。
春节,就这样,在母亲的窗花与父亲的对联中,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年味,也就在这些细小琐碎的忙碌中更加浓厚起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是内蒙古察右中旗人,80后,现为中旗职业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