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四)

本文作者:陈旭升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一)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二)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三)

7

重任在肩

按照中央军委的意图,“两山轮战”一是为了给当面的越军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二是为了锻炼部队。两个侦察大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取当面敌人重要的情报信息,供以27集团军为主的北京军区轮战部队参考。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除使用大倍率观察器材不间断地隐蔽观察战场获取情报外,还要用暴力手段侵入敌人阵地抓捕俘虏,然后通过审讯获取重要的情报信息。抓捕俘虏同时也可以对当面之敌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量,这个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侦察大队官兵们的肩上了。

越军当时刚刚经历完南北战争和抗美抗法战争的锻炼,全民皆兵,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战争期间缴获了美军大批先进武器,又有苏联和中国的支援,装备先进,相继打败了日本、法国和美国,又侵略了柬埔寨,斗志旺盛,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更为可怕的是大批越军军官在中国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培训过,越军这个学生精通中国军队这个老师的战法。而我们中国军队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时以政治建设为主,训练工作基本废弛,部队的战斗力和六十年代不可相提并论。小老山越军的阵地是一个经营多年的坚固阵地,阵地前地雷、铁丝网、竹签桩、拒马、拦障、陷阱、刺钉、树干等各种防步兵障碍设置得很多,再加上越军平时严密的防范,抓俘虏是难上加难的。从1979年中越开战到1986年特侦1连接防这七年时间里,我军先后换过好几个侦察大队驻防,从没有在越军这个防区内逮到过一个俘虏,对敌方的情况我军几乎不掌握,反而是我军阵地内的官兵有几次被对面的越军抓了俘虏,所以这个阵地被越军号称为“模范阵地”。为此,云南前指下了死命令,作为直接卫戍党中央的北京军区必须拿下这块硬骨头。因为第11侦察大队的陈树川政委是从特侦1连成长起来的,他知道这个连队的战斗实力,所以力主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首先放在特侦1连官兵的头上。

特侦1连的官兵在猫耳洞前留影

上级规定,每个侦察连队在轮战期间只要抓回1个俘虏就算是合格的战斗连队。越南鬼子最怕的就是我军的侦察兵,经过前三批轮战部队的顽强打击,到北京军区的部队轮战时,越军已成惊弓之鸟,四处收缩防线,平时就躲在洞里打冷枪,一般不轻易出来,我军一有风吹草动越军就拼死抵抗,加之战区山高林密地雷遍布,正逢雨季天公不作美,特侦1连接防以来老天一直在连续下雨,想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作战机会是比较难的。

轮战前期地雷战开展得很厉害,地雷种类繁多,埋设诡计多端,埋得遍地都是,大有寸步难行之势。曾任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原47军军长钱树根曾说过:“现在阵地上埋的到处都是地雷,有1军埋下的,1军撤走后67军又埋,我们47军上去又要埋,新雷老雷,记得的不记得的都有,如果不小心,地雷也是会炸我们自己人的。”地雷一般炸不死人(除跳雷外),只能炸断其下肢,牵制其行动。侦察兵单独外出执行任务比较多,在越南战场掌握一整套的排、埋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因此他们对排雷与埋雷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视。

被地雷炸断的腿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战斗员只有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并且对敌情、地形、我情、友情和天候等情况做到百分之百的熟悉了解,才能确保在战场上有取胜的把握。进入阵地初期,除了派出侦察人员外,连队抓紧一切时间在驻地周围展开适应性训练,以适应当地的地形、气候和战场环境。一是两个武装侦察排着重训练捕俘动作,使捕俘手对各种情况都能处置自如;二是开展伪装训练;三是进行负重爬山训练;四是组织排雷与埋雷训练;五是组织火力排和武装侦察排的支援协同训练。

进入战区就意味着随时会有战斗发生,官兵们头脑中的这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在日常的训练中,虽然看不到当面的越军,又由于刚去对地形不熟悉,对越军阵地的分布情况不完全了解,如果直接暴露在越军的有效直射距离内被当面的越军发现,就很可能被开枪射杀。特别是对老路,越军特工会在我军常走的路上布置暗雷,在工兵没有检查排除之前,绝对不能轻易在上面行走,所以大家不免会提心吊胆。

经过几天的紧张训练,10月12日就开始到离边境线比较近且经常有人员行走的地方夜间设伏。越南特工白天一般不敢贸然行动,经常趁夜幕降临过来搞偷袭。同时连队派出侦察组化装成边民渗入国界线周边进行潜伏观察和照相侦察,查明了伏击地区地形。经过一个多月的设伏观察和研究摸索,指战员们基本上掌握了越军的活动规律,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连队开始研究制定第一场战斗的作战方案。

战场地貌

化妆侦察准备出发

抵近侦察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平时预想到战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且预想的情况越复杂,所制定的方案就会越具体,应对准备越充分,才能确保战时行动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连队制定的方案不止一套。作战方案初步形成后,首先派出工兵和破障组,利用早晚或雨雾天等视线不良的天候,从我方阵地向越军阵地方向排雷并开辟通道。大敌当前,排雷是一项危险性非常大的工作,既要防止地雷爆炸伤人,又要防止被敌人发现而射杀。因为危险性大,开辟的通道宽度就比较有限,我方阵地雷场通道宽度最大1米。越军阵地前面400米左右有一处石崖,石崖虽陡但越军不好埋设地雷,而其两侧都是树和灌木丛,通行相对容易一些,但越军埋设的地雷很多,排除起来相对要困难得多。经过认真研究,捕俘小分队决定攀崖而上,但由于在越军阵前排雷危险性大,工兵排到石崖下就停止了,剩下的排雷工作由侦察兵自己来完成。

排雷

8

充分准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想把敌人打败就必须有比敌人更高明的手段。1986年11月15日,五套作战方案基本定稿,侦察兵们的工作重点就进入了沙盘推演阶段。

沙盘是官兵们根据长时间的实地观察,依照地图按一定的比例关系用泥沙和兵棋等材料堆制的战场环境模型,能形象地显示作战地区的地形、敌我阵地构成、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等情况。沙盘是准备前出执行任务的队员们经过反复观察研究亲手堆制出来的,作战范围内重要的战术地形和地物标示得都比较清楚,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推演,突出队员们对战斗区域的地形地物都烂熟于胸,做到了闭上眼睛也能倒背如流。哪里有山、哪里有树、哪里有河都做到心知肚明,了如指掌。

组织沙盘推演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战场环境,组织战斗员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队员们平时尽管从望远镜里能够看到一些当面的地形和越军的阵地情况,但由于当地的森林非常茂密,植被覆盖率高,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犄角旮旯也非常多,所以参照沙盘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战场情况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不同于个别影视剧的臆想“我军都是聪明勇敢厉害的,敌人都是愚蠢胆怯懦弱的”,真正的实战一丝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行动的整体失败。只有经过沙盘推演才能更进一步熟悉情况,最后优中选优,将方案从一排序到五,设想行动一旦暴露了怎么办、被敌人打散了怎么办等许多情况,先准备执行第一套方案,一旦第一套方案不行就启用第二套方案,依此类推,确保尽可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潜伏观察

战前沙盘推演

这次抓捕行动共编了8个组,分别是指挥组、捕俘组、接应一组、接应二组、火力掩护组、破障组、医疗救护组、保障组。连队的火力掩护组配备有重机枪、火箭筒等武器,火力明显弱于大队火力连的火力。由于是第11侦察大队参加轮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行动,大队长和政委亲自指挥,大队所属的火力连全力配合进行火力支援保障。火力连配备有迫击炮和82无后座力炮,根据地形情况,确定这次战斗主要使用迫击炮。迫击炮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轻便灵活,便于操作和携带,虽然射程较近但命中精度高,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面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进行射击,是云南地区的山地丛林中支援步兵作战最有力的武器。

迫击炮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积极的思想是圆满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当军事准备一切就绪后,在侦察大队政治处的指导和帮助下,大队宣传股的全体同志和连队指导员王越岭开始对准备前出执行任务的同志逐个进行思想调查摸底工作,做到每个准备上一线的战斗员从家庭成员的详细情况到本人的现实表现都掌握的清清楚楚,对现实思想表现有问题的同志取消其到最前沿执行任务的资格,确保在第一线执行任务的同志在各方面都相对过的硬。

根据小老山地区的敌情、地形和第11侦察大队的准备情况,27集团军前指批准了这次捕俘作战的方案。1986年11月28日上午,特侦1连接到了首次出境抓捕俘虏的作战命令,同时,大队正式宣布了执行第一次侦察作战任务的人员名单和分组情况:第11侦察大队大队长丁进攻担任指挥组组长,指挥组人员由大队领导和连队主官组成,由于人多目标大容易暴露,指挥组不到前沿阵地,队员们出发后主要是通过电台指挥。捕俘组和接应一组、接应二组组成抓捕小分队,深入到敌人阵地的最前沿执行抓捕任务,队长由该连副指导员李云担任。这三个组是要上到越军阵地执行任务的,危险性是最大的,后面的几个组可以离越军的阵地稍远一些,不需要和越军直接接触。抓捕小分队下面又细分了捕俘组和接应一组、接应二组,捕俘组组长由李云兼任,捕俘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直接抓捕俘虏;接应一组组长由副连长崔志军担任,负责捕俘组左翼方向上的安全警戒,并协助捕俘组执行抓捕任务;接应二组组长由二排长蔡保华担任,负责捕俘组右翼方向上的安全警戒,并协助捕俘组执行抓捕任务。王龙奎被编到了接应二组,他们组共5个人,组员有83年的老兵邵小龙和三个85年兵王龙奎、韩美生、张吉元。虽然三个组总体上都是执行抓捕任务的,但首先是把捕俘组放在敌人平时经常经过的路线上,设想敌人一旦照常从此处经过时,捕俘组最先动手抓捕,其它两个接应组配合接应。但如果情况有变,敌人反常道而行之,从任何一个接应组的前面经过,接应组就变成了捕俘组,其它两个组就随之变成了接应组。火力掩护组的任务是当与敌人遭遇时,用较强的火力掩护执行抓捕任务的三个小组行动。破障组负责前出道路上障碍物的破除,保障道路的畅通。医疗救护组组长由武川县籍军医姜海龙担任,主要负责我方人员和敌方俘虏受伤后的止血和包扎救护工作。保障组负责俘虏的押运及弹药和生活物品的携带,并负责控制意外情况下边民的出现等。

进一步推敲方案

组织协同动作

出征前的叮嘱(左边穿迷彩服者是王龙奎,右边穿米色衬衣者是侦察1连连长张桂华,中间穿蓝色运动内衣者是军医姜海龙)

名单宣布完后,全连郑重地对着党旗进行了集体宣誓,参加出境作战的同志们在军旗上神圣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午饭时,***的任副部长、政治部主任张路贵和侦察大队大队长丁进攻、政委陈树川前来给队员们送行,食堂给出征的战士们加了菜,将平时的每桌四菜一汤换成八菜一汤,前来送行的首长们为即将出征的队员们每人敬了三杯壮行的茅台酒,勉励全体出征官兵要英勇作战,为国争光。下午,首长们与每个出征小组合影留念。拍完照,指导员给每位准备出征的队员发了一张表格,大家在表格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出征留言。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此次行动牺牲在敌人的阵地上,照片和留言就变成了遗照和遗言,所以大家格外认真对待,留言也都是此时此刻每个人最想说的心里话。即将赴死的人这时的想法肯定很多很多,对组织有什么要求?对个人的后事有什么考虑?对父母兄弟姐妹有什么安顿?这时再不能有什么不实的语言了,否则后悔真的来不及了。健儿们都是经过层层挑选出来的,他们接受了党和人民的重托来到了南国疆场,大敌当前生死考验的时候真的到了,王龙奎这时认为只有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个人的私心杂念是没有的,个人只有入了党,才能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崇高愿望,也是他此时脑子里最真实的想法,绝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于是他在留言表上郑重地写下了他的肺腑之言:“假如我在战斗中牺牲,请组织追认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允许我交一次党费,我今年20岁,就以我这个永恒的年龄交党费20元吧。”

领导与接应二组合影(后排左起䕓保华、丁进攻、陈树川、军区情报部任副部长,前排左起韩美生、张吉元、邵小龙、王龙奎)

天津市委刊物选登的出征留言

为了防止目标暴露,在阵地上是绝对不允许吸烟的。出发前,连队集中收缴了他们的打火机、手电筒、香烟等易发光的物品,并给每个队员配发了止咳和防腹泻药,人员用油彩涂抹了暴露的皮肤,对炮身、枪管等也用绿漆或黄土进行了涂抹和伪装。只有伪装严密、行动隐蔽,才能不让敌人察觉,才能达成行动的突然性。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敏敏

校对:小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