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了险火||清华北大对宁远这东西赞不绝口 “垂涎三尺”!你收藏了吗?

昨日,从九疑山舜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吉升处获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中国第一流的名牌学校图书馆,分别收藏了24册、2册《柳公权书九疑山赋》拓片影印图书。两校还分别寄来了捐赠证书,这为提升宁远县和九疑山的知名度,传承宁远文化和旅游办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大好事。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另据有关人氏透露:永州市还准备将《柳公权书九疑山赋》拓片影印图书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来永州学习考察的领导和嘉宾(下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寄给孙先生的捐赠证书。)

1997年春,河南新乡著名书法家马庆才先生偶然得到一拓本: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他经过两年多的考证后,在《书法导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论点虽多,但归纳就是两点:真品、赝品。说真者以书否文,说赝者以文否书。

鉴定某件书法作品是真赝,用历史记录来否定书法作品原件(含拓片)走的路子是错误的,因为,方志记录本身就可能存在错误,要想纠正错误,就必须找到原物。孙吉升先生就是用这种探求真理的方法,最终确定了《九疑山赋》原文作者为下灌李郃。后来,李治军先生也从日本馆藏的另一幅拓片中,辨认出拓片最后白色印章为“舂陵西祯求藏”,附证了孙吉升先生的求证。

(日本京都博物馆馆藏《九疑山赋》拓片)

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本《九疑山赋》写于公元84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拓本全本12页、计601字,其创作年代比现已发现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柳公权的代表作略晚,但无论从结构还是点画上,都显得更加严谨、精到,从该拓本的书法风格和用笔方法上看,与《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极其相似,因此被认定为是柳公权真迹。

从避讳考证作品的创作时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避讳,即回避和避忌之意。古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要讳帝王、讳长官、讳圣贤、讳长辈。

   将碑文拓片与方志全文用字对比,发现有小许差别,分别为:拓本“世”和“民”缺最后一笔,而志书本则写完;拓本中的“玄田”,志书本“元田”;拓本中的“白云飞”,志书本则为“白云齐”。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便是避讳所至。

   拓本避“世”和“民”,不避“飞”和“玄”,说明碑刻刻于唐,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不避“玄”和“飞”,是因为唐代无此避讳。

    宋人为圣祖赵玄朗避讳“玄”字,一改“元”。“飞”改“齐”,疑为讳抗金名将岳飞之讳。

讲到这里,笔者又想到,马庆才藏本“柳公权书”后,为什么没有这枚印章呢?细看,是用墨迹盖掉了。为什么这么好的印章,会用墨掉呢?依然是为了避讳。因为,文中有“袗”,讳宋圣祖赵祯即赵玄朗之讳,所以不得不用墨将些印章盖掉。

各类志书均将《九疑山赋》著为宋黄表卿所撰文,说明入录方志时,是看到了黄表卿的拓片,黄表卿为宋人,故入录文档皆避宋讳。这就是被弄错作者的根本原因。

孙吉升:是真品,不是赝品

  前面探析分清了文章作者,下面探析拓本真赝问题。

  若是赝品,必须同时具备下面条件

  文章是南宋黄表卿写的。探析说明,文章不是黄表卿撰写。
  造假目的。自古赝品不为名则为利。在南宋那个动荡的年代二者皆无。
  赝品选择对象。赝品选择对象都是已出名的名字名画。《九疑山赋》名气不大,选此不符情理。
  书匠。拓本在明末清初已经流传。若是赝品,应在宋末明初之时。当时的湖南九疑、广西天河有如此水平的书匠吗?
  符合避讳。拓本有“境”三处,“贞”、“玄”各一处,皆是宋朝的国讳,拓本未避。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招灭九族之灾吗?
  流入朝廷。拓本印鉴表明,清朝宰相、书法家刘墉已收藏认可。若是赝品能流进朝廷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