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一首思乡诗,却抚慰无数漂泊的心!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漂泊多年,重归故乡,
往昔风景,却已不再。
就连记忆中曾经熟悉的人们,
都或变化,或生疏,或不见……
当故乡不再是故乡,
不安的心,该何去何从?
01
“诗狂”贺知章,并非人尽皆知,
但他的诗,大家却一定印象深刻。
“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36岁的贺知章离开故乡时,
他怎么也不曾料到,
这一去,竟是整整五十年。
证圣元年(695年),
贺知章赴京赶考,一鸣惊人,
顺利夺得当年的金榜状元。
此后,幸运之神一路眷顾,
他的仕途顺遂无阻,官至正三品,
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
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监”。
功成名就,堪称人生赢家。
可贺知章的心里始终有一处空缺,
无声地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终于,在86岁高龄之际,
半世漂泊的他得以告老还乡。
重踏故土的那一刻,他百感交集,
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当年离乡闯荡的青年,
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纵使故乡口音未曾改变,
那些年幼的孩子们,
却只把自己当成陌生的客人。
此情此景,令他泪流满面。
阔别多年,重新回到故乡,
本想追寻昔日熟悉种种,
奈何眼前一切,
都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
回得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曾经。
茫茫天涯,何处为乡?
02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
说出他的佳处来,
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鲁迅在《故乡》中如是感慨。
故乡最美丽的模样,
恰是我们未离开时的样子。
而在阔别多年之后,
这往昔的美丽画面,
往往会变成一种缥缈的幻想,
化成尘封在岁月中的记忆符号。
《故乡》中的“我”与闰土,
本是童年时亲密无间的好友。
可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见面,
却是一个亲切地唤“闰土哥”,
一个恭敬地叫着“老爷”。
曾经的情谊,早已烟消云散,
只剩下难以化解的隔阂,横亘其间。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这种无言的隔膜,
是众多久经漂泊的游子
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
当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
当往昔的记忆不再鲜活,
对故乡的眷恋,将何以为继?
这颗漂泊的心,又归于何处?
03
对此,900多年前的苏轼,
在一首词中给出了化解的答案。
词的名字,
叫《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而令苏轼豁然开朗的人,
便是这首词的主角寓娘。
寓娘又叫柔奴,
是苏轼友人王定国的侍妾。
其时,王定国因“乌台诗案”受苏轼连累,
将要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岭南之地。
高楼塌,宾客散,
王定国已准备孤身打马入岭南,
难得却有柔奴甘愿陪伴随行,
身虽柔弱,心却坚定。
数年后,王定国被赦,携柔奴北归。
苏轼设宴款待,问及柔奴岭南之艰苦,
她只微微一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言下之意,有心爱之人陪伴身边,
这颗漂泊的心,便有了安定的归处。
而这温暖的归宿,又何尝不是当下的故乡?
听闻此言,大为感动的苏轼,
挥笔写下了这首无比动人的词作。
“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故乡。”
对于如今同样漂泊他乡的人们而言,
昔日成长的故乡,已然难以归去,
那么,当下安稳扎根的地方,
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故乡吗?
此处,有爱人朝夕相伴;
此处,有明月星光为邻。
虽不是心心念念的昔日故里,
但却拥有当下无限温暖。
此心安稳之处,正是今日故乡。

04
在外漂泊久了,
每个人都想回到故乡。
可那留存在记忆中的故乡,
终究并非一成不变,
时隔经年,早已换了模样。
门前的树老了,
隔壁的老人故去了,
满脸稚嫩的孩子们,
不认得远道归来的自己。
昔日故乡,只剩回忆。
既然往昔不再,
不如欣于所遇。
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用心对待眼前的生活。

年关将至,风雪缓缓。
愿你冬日温暖,
愿你有爱相伴,
愿你此心安处是故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