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中学:人机融合、发展智能机器人是大势所趋
6月13日-14日,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将在余姚召开。中国机器人峰会是国内机器人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是行业内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十三五”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5年将着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并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实现突破。近日,就机器人峰会相关情况及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状况采访了中国机器人峰会执行主席甘中学。
甘中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博士、能源系统工程与智能控制专家。
: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的主题为“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如何理解今年峰会的这一主题内涵?
甘中学:人机融合,发展智能机器人,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厂,既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也是大势所趋。
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主题“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共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机互动,现在可以做到的是语言互动,人机互动是人机融合的第一要点;二是人机协同,即机器人和人可以共同工作;三是人机融合,不光有语言互动,还有情感互动,智慧交流,是简单协同的一个提升,呈现“人机合家欢”的良好局面。
实现人机融合,对机器人在安全、互动、服务等方面要求更高,如要有情感、思想的交流。机器人智能可以说是经历三个阶段,由单向智慧输出到智慧互动,最后达到智能涌现,机器人与人能够共同探讨,决策更准确,形成方案。而智能涌现也是人机融合的最佳境界。
“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这一主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顺应全球趋势:全球机器人发展势头强劲,不断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促进智能制造: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时期,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项目,智能机器人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提高自身发展:人机融合,既替代了人类一些简单、重复、高危险的工作,又弥补了机械操作不灵活、变通性差的缺点,提高企业生产率、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第四,人与机器人的互智互动,和谐相处,人类可享受更加便利、高质量生活。
:从天津武清转战宁波余姚,今年的机器人峰会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有哪些前沿话题和展示项目值得公众期待?
甘中学:通过前两届峰会在天津武清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机器人同行之间的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对突破智能机器人一些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对两届峰会主办地的天津,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的机器人科技、产业资源,对推动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全面产业集聚、产业链整合以及产业之间联动共融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年中国机器人峰会的新特点:
一是打造国内首个园林式机器人主题公园。机器人主题公园位于宁波余姚美丽的四明湖畔,是国内首个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园林式公园,峰会期间将正式对外开放。届时,春晚阿尔法机器人、优弟机器人、360小忆机器人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机器人将亮相园区,表演节目、与人互动。参观者可以在徜徉美景中感受现代智能科技带来的震撼效果。
二是会议更具规模性,特邀嘉宾阵容更加强大、更具国际性。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较前两届更具国际化、高端化。海外特邀专家近30人,日本大阪大学石黑浩教授、ABB集团北亚区总裁顾纯元、MIT教授James kertly、IEEE Fellow席宁等等国际大咖都将出席峰会。国内特邀嘉宾阵容也相当强大,中国工程院蔡鹤皋院士、中国科学院熊有伦院士、国家“863”计划服务机器人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王田苗、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赵杰等等业界知名院士专家出席峰会。本届峰会将会有来自海内外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专项机器人专家、经济学家、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负责人、金融机构等1500余人汇聚一堂,共襄盛举,聚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计。
三是会议规格更高。日前,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宁波余姚考察时听取了峰会筹备工作汇报,并表示将带队出席峰会。作为本届峰会的举办地,宁波余姚规划建设了四明湖国际会议中心,面积达5000平米,可容纳1000多人,5月底全面竣工。
四是最全面、最具深度的热点主题论坛。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的主题为“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以论坛和展览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主题涉及机器人最新前沿技术、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培训、投融资等内容,将由国内外在智能技术研究与智能制造领域领先的专家、企业家就机器人发展大势、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密切关注的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主题论坛有14个分论坛以及项目、产业需求对接会,将近期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产品和技术成果进行展览展示、洽谈合作。
:日前,三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如何看待未来五年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
甘中学:全球机器人行业布局,美日欧产业优势明显,占据整个机器人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我国机器人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机器人的研究才在中国开始。现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全国各省市地区机器人产业园也日渐增多,机器人应用遍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食品等诸多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际,“机器换人”在许多地方兴起,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不过,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主要是高校及有关科研院所等,机器人产业与机器人研究没有很好的对接;二是缺乏自身优势,市场竞争力不足:近10年来,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ABB、库卡、安川电机、发那科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基础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缺乏竞争力: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尤其是控制器、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元件长期依赖进口,缺乏竞争力;四是中国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缺乏市场品牌认知度。
:“机器换人”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普及速度不断加快,这对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何影响?
甘中学:“机器换人”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然选择,在浙江、江苏、珠三角率先兴起。“机器换人”对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提升劳动力素质、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强省,占有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四分之一,而制造业更是宁波最重要的工业支撑,尤其是近些年在人口红利及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简单劳动、重力劳动等逐渐被机器取代,增加机器人在工业中的应用成为现实需要,宁波也顺应趋势,抢抓机遇,在全市全面启动“机器换人”技改项目,目前,正在纺织服装加工、家电制造、机械加工、文具制造、塑料制品生产等领域分行业实施。
现在,宁波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蓬勃发展,并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出现了一批领头公司,如宁波智能研究院等,推出了服务于相关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一个集计算机、控制论、人工智能、信息与传感技术等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宁波装备制造业兴起,成为面向未来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近几年,服务型机器人发展迅猛,但也曝露出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智能化不足等问题,离百姓现实需求仍有一定距离。服务型机器人怎样才能真正有用、好用、让人愿意用?
甘中学:我们做的机器人主要是工业机器人,不过也有人说我们研发的机器人不完全是工业机器人,也有点像服务机器人,如双臂或多臂机器人既是工作机器人又是管理机器人、厂长机器人,就是一个智能终端、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的集合体。
服务机器人现在是“群雄并起”,家居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国防军事等领域快速扩展。不过,娱乐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更广阔,会率先发展起来。
不过,在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核心技术与价格是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基础还比较薄弱,缺少技术创新,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较大。以销售量较多的“扫地机器人”为例,扫地机器人功能单一,更像一个有智能的家电,消费者则期待服务机器人功能更多,更加智能。
目前服务机器人价格较高也是问题之一。随着服务机器价格更加亲民,消费者则更易接受,更愿意用。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也更加成为可能。
:作为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您目前重点研发的项目是什么?有什么新特点?
宁研院将致力于机器人名牌系列产品、下一代互联网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旨在通过3-5年的时间成为宁波市智能制造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为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工作打造又一新引擎。
我们研究院正在研发的“心灵手巧”的双臂或多臂机器人就是要以手代臂,改进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自动化流水线制造。“心灵手巧”是对双臂或多臂机器人的形象化概括,其中,“心灵”即指机器人要有智慧,就是要实现机器人智能化,“手巧”指的是机器人在性能上要具有运动柔性、多样性、可改变性,要能根据环境随时变化。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第一,自动化流水线型机器人。双臂或多臂机器人要实现一种弯道超越,创造新的制造路线,这与单臂机器人是不同的。双臂或多臂机器人在柔性、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更加突出,不是简单的固定在既定位置,而是要把机器人从流水线上解放出来,既是工作机器人,又是管理机器人、厂长机器人,实现创客、柔性生产线、智能车间的理想状态,大大提高生产力。
第二,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双臂或多臂机器人与现有的机器人不同,能够根据环境与实体应用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反馈,与环境相适应,是智能终端、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的结合体。
第三,实现人机融合。我们研发机器人有两大目标:其一就是发展“心灵手巧”的双臂或多臂机器人,把人工智能循环做成机器人智能循环;二是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厂,探索人机融合的个人机器人时代。双臂或多臂机器人即是这两大目标的具体实现。
本文为机器人大讲堂原创团队撰写
转载请联系:robospeak@52l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