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拜武庙十哲后,为什么下令将白起踢出去?
731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设立了一个庙宇,人称武庙。武庙的主祭是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子牙,以汉朝开国功臣张良配祭。此外,还以10名古代名将在武庙里配享,吃一口冷猪肉。这就是“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季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在这些人里面,除了田穰苴的事迹稍显单薄外,其余9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将。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来到了宋朝。赵匡胤创建了宋朝后,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鼓励天下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为此,赵匡胤在全国大力兴办文庙(孔庙),并亲自祭祀文庙。当然,赵匡胤也没有忘记武庙,依然前往祭祀。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赵匡胤祭祀武庙的场景: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我们没有在现场,但能够想象当时的情景,赵匡胤一定是非常生气,否则也不会不顾形象地执杖而起,指着白起一顿数落。在赵匡胤看来,白起杀掉已经投降的军队,严重违背了武德,怎么能配享武庙呢?
赵匡胤并不是在惺惺作态。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赵匡胤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几十年,什么样的血雨腥风没有见过?但是,尽管赵匡胤杀了很多人,却从来不会杀掉投降的人。
960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在五代十国,王朝更迭如家常便饭,每一次更迭,都会死掉很多人。这一次,赵匡胤是怎么做的呢?
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符太后,柴宗训的两个幼子,都得以保全身价性命。不仅如此,赵匡胤还留下祖训,优待柴宗训的后代:“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对于后周政权的王公大臣们,赵匡胤一个都不杀。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后周宰相,继续在北宋当宰相。其余大臣,均各就各位,没有遭到任何惩处。
唯一的例外,是京城巡检使韩通听说“陈桥兵变”后,打算召集士兵反抗,被赵匡胤部将王彦升杀掉,成了“陈桥兵变”里唯一的流血事件。虽然王彦升杀掉韩通是迫不得已,但赵匡胤还是对王彦升此举很不满意。只是碍于开国之初,赵匡胤不便对他进行处理而已。
在赵匡胤的约束下,北宋的那些开国将领们,在南征北战的过程里,基本保持了克制的态度,没有出现大规模杀戮行为。赵匡胤发起的统一之战,灭掉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的君主周保权、孟昶、刘鋹、李煜在投降后,均没有被赵匡胤杀掉。
赵匡胤对白起不满,自然是因为他在长平之战后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除此之外,赵匡胤还不满白起的功高震主。
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本来打算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可秦昭襄王在丞相范雎的建议下,打赢与赵国议和。这惹恼了白起。后来,秦国再次发兵攻打赵国,战事非常不顺,需要白起出马。这时候白起竟然撂挑子,借故不接受任命。秦昭襄王一怒之下,赐白起自杀。显而易见,在赵匡胤眼里,白起性格过于高傲,不是一名合格的将领,不配位居“武庙十哲”之列。
赵匡胤开创北宋之初,依赖武将们在战场上厮杀。当政权稳定后,赵匡胤更需要的是“听话”的武将。赵匡胤将白起这种“刺头”踢出“武庙十哲”,也是在向武将们发出清晰的信号:一定要正确找准自己的位置,安分守己。
赵匡胤发出的信息,让下属们心领神会。按照赵匡胤的指示,下属们对“武庙十哲”进行了一番调整,白起首先被踢出名单,然后又踢出了吴起。吴起在母亲去世后没有回家守孝,又先后效力于鲁国、魏国、楚国,是一位“朝三暮四”之徒。
为了弥补这张名单,下属们请进了齐国军事家管仲、越国上大夫范蠡、唐朝汾阳郡王郭子仪,再将张良保留在配祭的位置。经过调整后,“武庙十哲”变成了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