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荣,昭王南征却落水失踪 | 西周史话连载10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之《西周史话》连载10,欢迎收看。
据说在周公代成王摄行国政的年月里,有一年,年幼的成王得了病,周公十分着急,连忙向老天爷为成王祈祷说:“国王年纪轻,还没有做什么事情。如果办错了什么事情惹得上天发了怒,那责任在我,请老天爷惩罚我好了!”
周公祷告完毕以后,祷词被人悄悄地收藏在王室的档案库里。
周公返政成王以后,有人向成王说周公的坏话,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周公有口难辩,只得跑到南方的楚国去避难。一个偶然的机会,成王打开了档案库,看到了周公在自己生病时向老天爷祈祷的记录,成王为自己误听谗言,无端怀疑周公感到十分懊悔,连忙派人把周公请了回来。此后,成王对周公深信不疑,比以前更加尊重了。
由于周民族在灭商以后吸收了殷人的先进文化,并把在连年战争中获得的大批奴隶使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因此在成王时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周人实行了适应大规模奴隶耕作的“井田制”,再加上生产力的提高,周初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诗经·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丰收的情景说:
黍稻丰收年景好 (丰年多黍金稌)
装满座座大粮仓 (亦有高廪)
万担亿担粮食多 (万亿及秭)
酿成美酒味醇芳 (为酒为醴)
奉献祖先表心意 (烝畀祖妣)
祭物齐备不寒怆(以洽百礼)
神明保佑不遗忘 (降福孔皆)
成王时,西周王朝不仅实现了对全国的牢固控制,还加强了与远方一些少数民族的联系。
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的不少地方,如吉林省的骚达沟、土城子等许多地点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青铜器,其中有铜刀、铜矛、铜斧、铜箭镞等。此外还有陶器、石镰、卜骨等。不少遗物在形制方面都与中原十分接近,这说明了周文化对边远地区的影响。
成王在位3多年以后得了重病。他在临死以前,担心太子钊治理不好国家,命令召公奭和毕公等大臣辅佐他。
康王继位以后,召公、毕公把成王临终时讲的一番话告诉了他。康王也遍告天下诸侯,表示要坚决保住文王、武王建立起来的基业。
《康诰》记载了他的话说:“先君文王、武王当国时,贫富均平,刑罚宽猛得宜。他们实行的这一套善政闻名于天下,吸引了许多勇敢的武士和忠心的臣子为周王朝服务。因此在按上帝的命令办事时,才能不发生什么偏差。老天爷对先君的这一套办法很欣赏,命令分封诸侯,推广到全国,实际上是为了藩屏我这个后世的继位之君。现在您们都表示要像先人服事先王一样效劳周王室,虽然身在王畿之外,但心里都在惦记着拱卫王室。希望你们能说到做到,不要做出对不起我这个后来人的事情来!”
康王在召公、毕公这些顾命大臣的帮助下,生活较为节俭,处理政事也专心。据说当时晋侯修了个漂亮高大的宫殿,受到了康王严厉的斥责。
《史记·周本纪》里“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错就是措字,在这里就是放置起来不用的意思。这段话说的是周王朝到了成王和康王时,曾经出现了国家安定,近40多年的时间没有使用过刑罚的“太平”景象。
虽然这些话不免有些夸大,但周王朝在成康之际国力比从前强大,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确是事实。因此有人把西周初期的一段繁荣时期称为“成康之治”。
《左传·僖公四年》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春秋初年,齐桓公纠集各国诸侯侵略蔡国。打败了蔡国以后,又挥师南进,攻伐楚国。楚王派人责问齐桓公:“您地处北方,我们地处南方,相隔辽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平时并无仇怨,不知您到我们的土地上干什么来了?”
齐桓公侵略楚国,总得给自己找点理由。他派大臣管仲向楚使宣布说:“还是在周初的时候,我们的老太公就得到了成王的命令:为了保卫周王朝,可以代天子巡行天下的权力。你们楚国不按时向周王进贡滤酒用的香草,我们大王代表天子向你征收贡品来了!此外,昭王天子曾南征至汉,但是再也没有回到宗周,我们大王问你们:这是什么原因?”
楚国的大臣回答说:“贡品没有按时送到,是我们国君的不对,我们哪有胆量不进贡呢?至于昭王没有回到镐京,您们还是去问问汉水吧!
原来,康王死后,他的儿子瑕继位为昭王,在一次伐楚的行动中被淹死在汉水里。周王朝觉得这有损声威,因此没有把死因告诉各国诸侯。虽然当时各国诸侯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一个个装聋作哑,也佯装不知道。
齐桓公征伐楚国,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所以把不贡“包茅”和昭王南征淹死等事情作为楚国的罪名,这就是所谓“昭王南征而不复”的故事。
楚国的祖先原是居住在淮水下游的淮夷的一支,曾是商王朝东南部力量强大的一个方国。商朝末年灭淮夷后,他们与商王朝的联系更为加强,在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商王朝的强烈影响;周朝灭商以后,淮夷曾与纣王的儿子武庚等串通一气,反抗周朝的统治,周公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把这场叛乱平息下去。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沿长江向西发展,在长江中游一带定居下来,成为楚地的先民。
楚国新开辟的地区,东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蛮,西南是百濮,东北是邓国,北部过了汉水就是周王朝所封的同姓诸侯“汉阳诸姬”。
虽然还是在周文王时期楚民族就与周族发生了联系,但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楚民族的影响实在太深了。楚国就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不少方面继承了商文化的特点。
为了拉拢楚国,周成王曾封楚国贵族熊绎为“子”爵,但实际上周王朝很看不起地处蛮夷之地的楚国。据说有一次成王与各国诸侯会盟在岐山之下,楚国只能为会盟准备滤酒用的香草和祭祀山川时的标志木杆,并与另一少数民族鲜卑人一起看守庭院里烧起祭神用的熊熊火堆,连正式参加会盟的资格也没有。
楚国力量的一天天增长,严重地威胁着周王朝封在汉水以北的大小诸侯。昭王依靠成王、康王时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力,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据记载,昭王十六年,周王朝伐楚的大军渡过汉水以后,遇到了一头大野牛。
周昭王对南方的连年用兵,虽然获得了不少财富和奴隶,但也激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憎恨和反抗。昭王十九年,他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六师人马去伐楚。
据传说,在南渡汉水的时候,当地人民把一艘用胶粘起来的大船献给了昭王。昭王得意洋洋地坐在船上,不料船行到汉水中间,粘船的胶被水溶化,坐在船上的周昭王和随行的祭公一起掉进了水里。恰好有个胳膊长、力气大的侍卫辛游靡,不顾一切地把昭王捞起,但这时昭王早已被活活淹死了。昭王带去的六师人马,也被楚人打得七零八落。
周王朝对这次伐楚的惨败讳莫如深,史书里关于这次军事行动的记载只是“昭王南巡不返”寥寥数字。从此以后,楚国的力量日渐强大。到了春秋时代以后,楚国终于发展为雄踞南方的大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