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把人逼疯的杰作
一直认为一部电影的成功取决于故事本身与画面表达的相互辅佐,直到看了伯格曼的《假面》。
这部剥离故事性的电影,仅仅依靠画面调度和人物表达就攀上了神坛。英格玛·伯格曼运用纯粹影像的高超技艺证明了电影的非理性魅力。
开篇一闪而过的多幅影像,毫无规则地跳接,以及聒噪的尖锐背景音,迅速将人拉入一种难以承受的惊悚状态;
而随后出现的小男孩,伸出手触摸屏幕时的恬静又安抚住了躁动的内心。一张一弛拨动着感官神经,将心情游离于荧幕之外。
很显然导演不想让观众过快地进入到故事中去,冷漠地将人推远。
(故事梗概;一名女演员在一次表演中突然长时间愣神。第二天仆人发现她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她的丈夫担心女演员的身体状况,把她送进了医院。
医生对女演员做了全面检查,发现毫无异样,可惜女演员始终保持沉默。随后一名年轻的女护士被委托照顾女演员,两人前往医生夏日度假的别墅里疗养。
一次送信中,女护士偷看女演员写给医生的信,偶然发现病人在暗中窥探自己。
恼羞成怒的护士感觉被欺骗,对着女主做了一系列疯狂的举动来迫使女主发声,无法忍受的女护士开始揭女演员的短。
镜头一转,又回到了病房,女护士慈爱地看着女演员,再然后,女护士从度假小屋中走出,坐上了驶离小岛的巴士)
电影所带来的扑面压抑感,并非来自于故事本身的严肃性,反而生自于单调画面的束缚,困扰着观众,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极简画面,空白背景迫使人将目光集聚到主演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上去。女主角一直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睁着美丽大眼,所有讯息的反馈都是通过另一位主演女护士的语言和肢体来映射。
一个失语,一个话痨,有趣的对峙也构成了巧妙的平衡。故事推进缓慢,柔光通过透明窗纱,照在女主脸上,明暗对比的渐变揭示出时间在慢慢流逝。
定格在某处的场景特写,一帧一帧地放,拉扯着某种煎熬的观影情绪。
随着故事推进,两人搬到了一处僻静小岛;别墅、阳光、海岸,构成了一幅祥和的温暖画面。朝夕相处中,两人的关系从陌生到亲近,从疏离到纠缠。
疗养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观察病人心情舒畅时的放松状态来引导病人进行康复,同时对病情进行观察记录。
此时此刻两人身份悄然发生了倒转,女护士在醉酒之后卸下了心理戒备,向女演员倾诉出内心的隐秘过往。
观察者成了被观察者,病人则充当了倾听者,默默记录。女护士的内心隐痛与哭泣引出了女主的第一句台词。
房间里两人互相依偎,镜头徐徐拉近,放大了两人的微妙表情,构成了一幅诡异而妖冶的场景,气氛让人无所适从却又把人包裹在一种无法言喻的惊悚之下。
这样如梦如幻的场景却在第二天被女主摇头否认,而无意之间,女护士翻开了女演员的私信,将故事推向了神秘的一端。
场景中女护士替代了女演员,而女演员的丈夫对着女护士叫出了妻子的名字。
两个女人的脸交影重叠,观众已无法从画面中区分真实与梦境的界限,从而生出对两人真实身份的怀疑,既而怀疑到整个故事。
无法从图像中获取明确的文本信息,便会对观者产生困扰,电影所携带的感性逻辑将人从理性区域拉出,投入到情感的旋涡里。
圆桌派有一集曾提到:日本人钟爱“鱼生”,从海里捕捞起的新鲜食鱼经过简单处理便被送上餐桌,而有经验的老餮哪怕闭上眼睛也能通过一片薄薄的鱼肉纹理来鉴别鱼的种类。
无需调味品的辅助,仅靠食物自身的鲜甜,这种回归食材天然的味道就是自然之味。伯格曼的《假面》也有着这种纯粹的电影之味,这是一部为电影而生的电影。
电影的表达虽系自于创作者的思维,但当电影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它便与创作者无关,因为如何认知与解读是摆在观众面前的谜题。
此时故事叙述得精彩与否已经毫不重要,如何获得最真实的答案成了唯一目标。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一个谜题往往有很多解,而有时候往往不解之解才是最适合的解。
----
本文作者:凡依罗(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