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90):例举周工不用砣 工艺纯粹靠磋磨

原创一夫之2019-12-06 12:52:53

如前所述,制玉的原始工艺为最初的“磨”,推磨是制玉工艺的起源(参见《古玉学步(189):碾琢刻砣源起推磨》)。

推磨产生的打洼工艺(形式上为磨洼制“阴”)成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一种“时尚”。推磨产生的真阳线从文化期晚期一直延续到商代(参见《古玉学步(129):打洼起棱出真阳如琢如磨见真章》),后来才被双阴隐起(砣工)的阳线所取代。在文化期中晚期砣具发明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推磨与砣琢并存的发展阶段。

据中科院考古所联合古玉研究室主任张友来先生研究,古工制玉在推磨工艺上的极致体现为:切割打磨成型后,不用管钻、砣等工具,纯粹用单一的推磨工艺完成一件玉器的制作,真可谓在推磨工艺上的登峰造极了。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的一件双鸟交尾状玉佩(图1)就是这种推磨工艺的极佳诠释了。

图1-1

图1-2

雌雄双鸟交尾状玉佩(M65:134)长8、宽4.4、厚 0.7 厘米,青玉,玉质较好,有褐色沁蚀。雕琢精致,造型也极其美妙。扁平体,造型为双鸟相叠,上雄下雌作交尾状,动态感极强。 雄鸟体形肥硕宽短, 首上有凸为冠,圆眼圆睛,两侧呈波形。鸟喙上翘下钩,形成圆孔。足踏雌鸟首,尾翼下垂。尾根部下垂圆圈。 雌鸟体形健壮瘦长,无冠,长尾回钩翻卷。双鸟体上羽毛雕琢的纹理清晰,而鸟的形态生动自然。

这件双鸟玉器上的纹饰,包括眼睛等细节处的勾勒,均利用西周制玉的典型特征一面坡——大斜刀工艺表现(图2)。

图2-1

图2-2

图2-3

所有制线均为阴刻线、所有阴刻线均为西周一面坡,其风格特点——层次感与立体感凸显。从玉鸟拓片上更加一目了然(图3)。

图3-1

图3-2

而这样的阴线——无论直线还是弧线(如鸟眼的圆圈),都是用硬质的石英砂条一点一点推蹭磋磨来完成的,其砂痕的轨迹特点是:

(1)砂痕走直线——与砣工砂痕代入飞出的无序不同——呈现直线平行状态(图4)。

图4-1

图4-2

(2)作工收放自如,阴线的交接处不会产生冲出,戛然而止(图5)。

图5

(3)阴线的走线为一平面——与砣痕的中间宽深两端尖浅不同——呈现平收尾(图6)。

图6-1

图6-2

(4)圆圈眼线介于管钻的浑圆与砣切的生硬(一圈十二刀)两者之间——相对圆润自然(图7)。

图7-1

图7-2

图7-3

纯石英砂条手工推磨的一面坡阴线,与砣琢制玉有工艺上的明显区别,在表现形式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磋磨成器为古工一绝,凸显了器物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为古玉制作推磨工艺的极致体现!

参考文献:张友来《古玉密码之小玉鸟身上的极致工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