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辛弃疾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宋代·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译文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不禁毛发森然。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至今还是分裂的!

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前韵:指辛弃疾前不久寄陈亮的同调词韵。杜叔高:即杜斿,字叔高,金华兰溪人。与兄伯高、仲高,弟季高、幼高五人俱博学工文,人称“金华五高”。端平初,以布衣与辛弃疾、范黄中及刘后村等八人同时受诏,补迪功郎。因主张抗金,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一生不得志。

⑵“细把”句:仔细地谈一谈读了您的诗以后的感受体会。君,指杜叔高。

⑶“恍余”二句:赞美杜叔高的诗作,美如仙乐。恍(huǎng),仿佛。钧天,即《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蕑子曾梦游天都,与百神共赏《钧天广乐》。洞庭胶葛,指美妙的《咸池》乐曲。《庄子·天运》篇:“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其声能长短,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唐人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地之间,非太湖之庭也。”胶葛,空旷深远貌。语出司马相如《上林赋》:“张乐乎胶葛之寓。”

⑷“千丈”二句:赞扬杜叔高诗的意境空灵脱俗,冰清玉洁。阴崖,北向的山崖。层冰积雪,语出《楚辞·九歌·湘君》:“桂櫂兮籣枻,斲冰兮积雪。”《楚辞·招魂》:“层冰峨峨,飞雪千里。”

⑸“乍一”句:描绘读杜叔高诗产生的感受,如寒生毛发,精神为之一振。

⑹“自昔”二句:杜叔高如自古多薄命的佳人一样,仕途坎坷,令人伤心。自昔佳人多薄命,化用苏轼《薄命佳人》诗:“自古佳人多薄命,闭门春尽杨花落。”佳人,此指杜叔高。

⑺“金屋”二句:杜叔高得不到朝廷重用,志不得伸,只能在冷寂的屋子里,调瑟遣怀。金屋,语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⑻“去天”句:杜叔高家乃世族大户,但与北朝“去天尺五”的杜家有别,叔高家以文オ名世。北朝长安城南有杜、韦两大家族,权势熏天。汉辛氏《三秦记》民谣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离天只有尺五,言其高贵仅在皇帝之下。

⑼“看乘”二句:放眼长空,风云变幻不定,如同时局,由奸小翻云覆雨,动荡不定。乘空,飞上天空。

⑽“起望”二句:展望文明礼教之邦的神州中原,战争频仍,战土士白骨露野。衣冠,犹言文明礼教斯文。

⑾“叹夷”句:感叹朝廷当政者,像当年王夷甫一样,清谈误国。夷甫,即王衍,字夷甫,晋太尉,尚书令。尚清谈,不务时政,后被石勒所杀。《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⑿“听铮”句:元陈芬《芸窗私志》:“元帝时临池观竹,竹既枯,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寝,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什骏代,今之铁马,是其遗制。”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檐间铁,俗称铁马,悬于屋檐间的铁片,风吹叮当作响。

⒀“南共”二句:南宋与北金对峙,国土分裂。

赏析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 壮志难酬的痛苦。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