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解读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腹部出现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本条讲汗后脾虚气滞腹满的治法。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实症腹满大都因为肠中有形实邪阻滞,必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硬满而痛,手不可按,脉象沉实,舌苔黄厚,必须使用下法,有形实邪得去,腹满始能消除;属虚的腹满,大多由于脾陽虚而不振,不能运化输布,因而腹部膨满,但是按之不硬,温熨揉按便觉舒适,脉虚弱无力,或虚大不耐循按,苔薄质淡,大便溏薄不硬,治当益脾助运。本症腹满,是因发汗陽气外泄,脾陽虚而气滞不运所致,当然不是实症,但也不是单纯虚症,而是虚中夹实,所以治宜消补兼施,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似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本条讲汗后心陽虚、肾气动欲作奔豚的症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陽虚弱,病人出现双手交叉覆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症状的,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本条讲心陽虚心悸的治法。

汗是人体的津液所化,但必须陽气的鼓动,才能从皮肤汗孔透泄。汗出愈多,则陽气的消耗也愈多,因而导致心陽虚而心悸不宁。临床辨证的一般规律是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叉手自冒心为喜按,自应属虚而不属实,心悸为心陽虚,故治宜桂枝甘草补益心陽。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症状的,但头痛等表症已除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本条讲发汗后肺热作喘的治法。

本条“不可更行桂枝汤”句,应在“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后,不可误认为发汗后就不能再用桂枝汤。因为汗出而喘,无大热,颇似桂枝症兼肺气上逆,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症,实际上迥不相同,彼属肺寒气逆,此为肺热气闭,假使误用桂枝剂,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特郑重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以期引起注意。喘因热壅肺闭不得宣开,汗出乃热迫津液外泄,无大热为热郁于里,外热反而较轻,所以治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泄肺热,宣开肺气。肺热除而肺气畅,则汗出自止,气喘自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陽病用发汗法以后,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本条讲汗后气陰损伤身痛的症治。

身疼痛为太陽表症之一。经过发汗治疗以后,如果表症已解,身疼即当随愈,若身疼未除,脉仍浮紧,则表症续在,还当续与解表。现在身体虽痛,但脉不浮紧,而是沉迟,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浮紧为表寒实,沉迟为里虚,可见这一身疼不是卫闭营郁,而是营血虚而经脉失养。成无己说:“脉沉迟者,营血不足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陰陽俱虚的缘故。

本条讲内外俱虚的脉症特点。

误下则里气虚,误汗则表陽伤,下后又复发汗,因而表里俱虚,表陽虚则战栗恶寒,里虚则脉象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就是对战栗恶寒与脉微细病机的补充说明。从本条脉症来看,陰陽两虚应以陽虚为主,随症拟治,当用姜附扶陽,人参益陰。有认为误下伤陰在前,为一误;误汗亡陽在后,为再误,所以伤陽较伤陰为重,此仅据治疗方法的先后来推论病机,只能作为参考,不足作为根据。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陽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委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无表症,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本条讲亡津液小便不利的治禁。下法泻有形的燥结,燥结去则津液不致再伤而得保存下来,故有“急下存陰”的理论。设非里实而误用下法,则损伤津液,故又有“数下亡陰”之说。发汗可使邪自表出,但汗出多而津液外泄,不仅伤陽,也能损伤陰液。今大下之后,又用发汗,必致津液大伤,因而小便不利,所以说,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这种小便不利,与蓄水症小便不利的性质完全不同,千万不可用利水方法,否则必津液更加损伤,因此,特提出“勿治之”的告诫。所谓勿治之,是指不可用利小便的方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滋陰养液的药物,还是应该的,不应拘执“必自愈”而消极等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