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坐具
本篇为话说 物语系列之 话说坐具
我们在坐具上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高足坐具,渐渐解放了我们的双腿。在璀璨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坐具是如何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的坐具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断片,而国外的设计之风刮得正烈。
如今,仿制之气依旧存在,中国的设计师们面临极大挑战的压力的同时也是面临着发展的机遇,自己的设计如何才能被市场买单?这个问题本文并没有回答你,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这一集讲的是椅子。马未都是家具界元老级人物,大家可以百度他的视频,听之有如醍醐灌顶,获益匪浅)
▲在秦汉以及之前的朝代,人们都是这样席地而坐的。那个时候,等级制度严明,可不能像我们现在一样岔开两条腿随地乱坐,得认真跪坐着,想想就觉得累。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木匠鼻祖——鲁班。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没有他,哪有之后的各种木结构。
(图为胡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其实是它哦!)
▲接着来到了中国家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也是小编在历朝中最喜欢的之一,另一个当属唐朝。
在这段时期里,佛教的传入以及胡人文化的融入,在文化以及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出现了高足坐具,人们终于可以解放了压迫的双腿。这个时期出现了竹林七贤、曹植、陶渊明,都是小编非常喜欢的文人。
“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然、极解放、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美学家宗白华
▲唐到元朝是高型坐具快速发展的时期。垂足而坐风气大盛,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开始使用高型坐具。
▲图中唐代月牙凳,体态端庄浑厚,造型别致新巧,装饰华丽精美,是最具大唐风采的家具。月牙凳与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贵妇人形象统一和谐。圆圆的凳子上坐着圆圆的人儿~
▲中国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明代开始形成独特格式,因而被后人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汉族家具文化风格的代表,装饰精微,雕饰精美,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这个时期的官帽椅、圈椅、灯挂椅、玫瑰椅等等都属椅中上上之作。其设计简洁明快,几乎接近于现代审美。
▲图为明朝玫瑰椅。清晨懒起,坐于窗前,对镜梳妆。见郎不见,避之屏风,言语间,脸颊泛红。
(明代椅座深多为三十几厘米,如今的椅子一般为四十几厘米,而且座面较硬,古人坐着舒服吗?吾常年惑之不解。后才得知,在以前,古人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将尊严、礼仪、等级放在首位,而舒适度次之。人们注重仪表一般会端坐于椅子上,并且很多时候只坐半个屁股。)
▲到清朝,坐具雕刻繁复、用材贵重,时常镶嵌有贵重饰品。没办法,天朝有钱了,就是得炫富,坐具当然也得高大上。以小编市井小民的眼光,实在不知道如何欣赏。而这种讲排场,撑门面的“审美”依旧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一代代富豪们。
榫
卯
各式各样的榫结构,可以说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不用一颗钉子,通过榫结合反而更经久耐用。榫卯不仅仅是结构件,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在过去,木匠可是吃香的活,女儿的嫁妆不用金银财宝,而是一套家具,随之嫁走,陪伴她,就是一生。
▲U+家具
品牌创建之初,即以“中国基因”为灵感源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家具的原创设计生产。以对生活、对人的“善意”理解,包含对生命的热爱,对精致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家具设计传递“善意之美”。
http://www.yojialife.com/
▲半木
借鉴中国明代圈椅的圆满形式,运用立体的网状结构力学,融入苏州园林窗棂、小桥、明月意境,造型轻盈秀气,正反不同视角转换间富于变化,仿佛听到了吴侬软语之评弹调。
http://www.banmoo.cn/
▲璞素
摇椅通体光素无雕饰,灵感自传统圈椅经典形制,加以现代设计手法洗练重塑,不争不扬。椅圈以楔钉榫三接而成,圆中带扁,靠背板则依背部曲线,诗意简化为梳背S型,扶手不出头而与鹅脖相接,略去联帮棍,与椅盘下腿足一木连做,椅盘座面造软屉,皆为手工编藤绷棕,下施平直横枨,不安牙子,侧脚显著,翕张自如,曲木轻摇处,自有浮云深处的闲逸感受。
http://www.inpusu.com/
▲上面的原创作品也只是给老百姓看看,其实这才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坐具,所有的制作商仿佛都觉得,椅子其实只要四条腿就够了。
▲或是像这样仿制有名设计师的作品,一有展会,会涌出一批人专门负责拍照,然后带回去仿造。而中国设计师不算少,而最后大多面临转行的结局。
▲Michael Thonet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实验,弯曲木。这是他闻名于世的维也纳曲木椅。
▲日本宮崎椅子製作所成立于1969年,近半个世界以来不断在设计与工艺上突破,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