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导演邵然与他的千岛湖往事

我是独立电影作者邵然,95后,杭州千岛湖人。最近在微博公布了我的独立电影《郁川浮游》观影地址。(见文末)

电影时长99分钟59秒,关于千岛湖,关于尘肺病,影片氛围压抑至极,声画质量粗糙有余,介意的朋友请勿点开。

故事简介:2007年夏天,千岛湖一个叫郁川的地方修建水库,一个身患尘肺病的石匠回到那里,将母亲的坟迁进公墓。在郁川,他回忆起母亲被迫上吊的惨案,发现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在至亲死亡的阴影里;适逢仇人刑满出狱,他决定在生命的最后为所有事情做一个了断……

我不知道怎么对我自己的电影做出评价,每个人有自己的体验,只能总结一些网友的观后感:以现在的话来说,《郁川浮游》是一部作者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片。最近收到了很多关于影片的反馈,支持的比较多;很多网友看了好几遍,一次次和我交流,说的最多的是像章明、蔡明亮、毕赣的风格,这里实在过誉了。章明和毕赣导演的作品我都是后来才有机会看到,蔡明亮导演的电影还没有看。另外也收到了很多关于声音上的吐槽,影片在百度云上播放会存在声音缺失或者失真、声画不齐的问题,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没有钱也没有人会做声音。至于影片为什么会呈现这种风格,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你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导演,带着一群和你差不多的人,和几万块钱,只是纯粹的想把一个故事拍出来,没有其他的功利性,那么这样的表达便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自己会开花。

关于电影的灵感:

说来惭愧的是,我直到高中毕业才有机会走进电影院。至电影拍摄前,我看过的片子可能不到一百部,通过这一年来的恶补,也不过三百余的阅片量,在前辈面前难免相形见绌。几年前看到了关于马凯导演的《中邪》报道,让我顿悟原来没钱没经验没技术也可以拍电影。因为我大学后来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我对电影的感觉其实来自散文更多。散文其实没有特定的章法,时而写事,时而写景,那些宏大的事件、壮阔的一生,在这些文章里可能不过寥寥几笔,反而更注重弥漫散开的感情韵味。有两篇文章对我影响深远,一是归有光的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归有光那时在经历了亲人相继辞世、政治生涯不顺等人生变故后写下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是他写人物总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事情不大,着墨不多,甚至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这在镜头里可能就相当于一个人物的轮廓、声音,而关于人物的其他我们是看不清楚的,这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我觉得电影对人物也可以有这样散文化的表达,着墨于情,而不在人物;另一个是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是我的挚爱,使我竭力把那些感情藏进夏夜泛舟,灯火、水色、漾漾柔波之中。

关于千岛湖:

作为旅游景区,千岛湖盛名在外,但总归来说还是被大山、湖水包围着的小镇农村,星星点点;那里有多数南方农村拥有的东西。千岛湖的形成具有它的历史意义,这些变革影响了我们几辈人,也驱使几十万人背井离乡。以前我们家便住在湖底,跟随移民队伍搬到了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的三姑姑十几岁随姑父移民到了丽水与福建交界的地方,即使过了五十多年,她还说着一口淳安方言,奶奶去世以后,她总嚷嚷以后老了走不动了要回来,落叶归根。

面对湖面的时候我总会想,千岛湖落成的时候,湖水漫过山丘,到底是一千座山峦成了岛,还是迁上陆地的人与人成了一座座孤独岛屿。因为这些家乡的记忆,在《郁川浮游》里我放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试图去联系这些历史变迁。想讨论的,不过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记忆,人对故乡那些苦难的记忆是永远不可能忘记掉的,即使背井离乡。故乡山川日新月异,而被困在山水里的人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电影与尘肺病:

《郁川浮游》的背景是在2007年的千岛湖,但故事的原型却来自一位尘肺病人的独白。我自2015年在医院做志愿者时接触到这个群体,后来在重庆北部山区做志愿者时接触到更多尘肺病人,听他们的故事,也收集到很多问题,诸如职业病诊断、索赔官司、低保,因工伤残,甚至是他们在当地遭受的霸凌问题……这些暂时都没有办法放进电影里。看蒋能杰导演的《矿民、马夫、尘肺病》时,我感到脊背发凉,他拍到了我不敢直面的东西,且十年如一日。纪录片才是针砭尘肺病问题的手术刀,我在《郁川浮游》里做的只不过是把一个故事放在我熟悉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方法讲出来;

电影主角原型代关学师傅已于2018年9月25日因尘肺病辞世,此时距电影拍摄完成仅仅过去了半月有余;在回访的时候,另一名受访者邹寿星师傅也人去楼空,在去年离世了。我常常想起与老代的最后一面,临走前,他叫住我反复说:你怎么会懂我们哪里过不去的,你不会懂的……

后来大学毕业以后我又回到重庆北部山区,大爱清尘正不留余力地去渗透到这片大山的每个角落。我跟上他们,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拍摄一户尘肺病家庭的纪录片,也写剧本,直到去年九月因为一些阻挠而暂停。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只能慢慢分析,一点一点移植到以后的电影里。我本想通过媒体发声,至少先解决他们的一部分问题,两次南墙撞下来,其中复杂的关系并不是通过发声就可以说的清楚的。所以只有等,这些问题我会吃透,以后会拍出来;要是永远抱怨,最后你就会发现,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都想拼命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唯一的道理,至于有不有价值,谁说得准呢,但是在那天来临之前,努力渐出点水花总归是没错的,哪怕没有人在乎;

《郁川浮游》身前身后:

2018年的暑假是我大学时代最后一个长假期,往后我就得去实习工作,于是这个夏天便成了我把故事拍出来的最后机会。我们剧组9个人,其中最专业的是摄影师,他两个月前刚刚买了台相机,学校许多社团活动拍照都叫他。因为没有学过电影,拍电影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是调度,什么是蒙太奇,曝光、景深、录音……这些都成了影片的问题,有厂家赞助借用的灯光、电轨也不会用,这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电影的过程。演员方面,我去找到了我的驾校教练,因为他在车上静静坐着时,眼睛会说话,就像给我这个故事的那个人;其余一半是同学,一半是亲戚。其实片中有几位中年角色,饰演他们的是地地道道的95后。电影于2018年8月开拍,拍摄了17天,然后临近开学,大家便各自回学校了。其后的半年里,我又断断续续独自剪辑、补拍,凑演员的时间,谁和谁今天有空,就喊出来。

在这漫长的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在水下泡过一天,翻进被泥石流压塌了一半的危房中、抱着相机爬进墓穴……没有技术、经验、资金,就得用时间成本试错,一点一点补齐。电影拍到最后时,每个人都在问我是不是错了,这些到底值不值得。所以一直在反思,我的这些想法到底是不是奇葩异类。直到在重庆结识田慧、颜海两位和我身处相似境地的学生导演,在国家的另一边有一群人在坚持同样的事情,就觉得这条路不再难走了。《郁川浮游》拍摄成本用了四万多,后来找中介投电影节交学费买机票又用了两万多(绕了很多弯路,机票钱还因为签证原因打了水漂)。至此,我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和钱去走一部独立电影该走的过程了。那两年我们三人在不同的地方陆续完成了《郁川浮游》、《九分之二夏》、《进化论》,三部电影长片加起来也不到十万元的成本,这并不是值得惊讶的事情,只是因为无奈。我们同去为电影备案时,接手的工作人员看了眼材料:这么点钱拍什么电影?随后就把文件放在一边……至今杳无音讯。

电影完成之后,随着年岁渐长,拉片、读史论、自习电影,可能学到的越多,我越对电影充满敬畏之心,就不敢走出第一步了;反而是一无所有时,只要有相机就敢拍,无所谓结果,甚至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拍电影。这样的电影制作可能如蚍蜉撼大树,可电影不就是造梦的艺术嘛,就是因为如此,才有无数电影人前仆后继视之若生命。所以,每个人是不是都有拍片的权利呢?

《郁川浮游》就像是我对过往变迁的家乡,对远去故人的怀念。两年以来这些问题一直侵占我的大脑,沉在千岛湖的粼粼波光下,当我抬头面向静谧星空时,就该是时候和它分别了,所以现在,我正着手将电影发出来。我不知道十年以后自己是否还在做这些事,是否已然沉没在生活困顿里,希望能多坚持几年吧,希望能回答他:我会懂的,我一定会搞懂的……

无论是否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也应该是《郁川浮游》最好的归宿,先前电影定剪导出之后,我意外发现它的时长刚好卡在99分59秒。如果有人可以看到,也希望这部电影在占用你99分59秒之后,能留下些什么,不求飞鸿踏雪,但求雁过有痕吧。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经由电影唤醒个人的生活经验,若有疑云,请一定告知我,我尽力解答,也请各位多多批评授教。还是那句话,谢谢你爱电影,谢谢你爱生命!

最后,愿各位安好无恙,愿他们会好,我不会变。

《郁川浮游》作者邵然 敬上

《郁川浮游》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4vpYL-1mJuriCtN0CFbGg  密码:c7ic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庆祝“举报问题”被广泛讨论,导筒手机壳买一赠一

📎异业合作 | 导筒2020年文末广告位招募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