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年是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在某些公知那里,有关这次战争的评价,可谓两歧遂分,就像《谁是最可爱的人》几进几出中学教材,也曾一度引发互联网上的站队与撕裂。但在2020年,自上而下的盛大纪念活动,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新的一锤定音:抗美援朝是一场关乎新中国生死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气概,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宝贵财富。这次八省适应性考试,数百万人参加,千万人关注,出这道作文题,显然是应时应景,“题”以载道的。名曰“适应性”考试,何尝不是适应这样的宏大叙事性主题?无论一线师生是跟着送上赞词,还是不免吐槽,都注定要在高考备考路上,紧随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黄钟大吕。审题难度不大,材料的核心是有关“抗美援朝战争”,而主题是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所感所思,考生紧扣之行文即可。校团委举行主题征文活动,是刻意设置具体写作情景。相对于2016年全国Ⅰ卷的书信体,2020全国Ⅰ卷的发言稿和2020全国Ⅱ卷的演讲稿,这情境并不突出更不特别,对写作内容的限制框定作用甚微,说白了不过挂了“任务驱动型”的羊头而已。而作为考生,你卖点羊肉,还是卖点狗肉或者猪肉甚至人造肉,吃个快餐的吃客看官们也发现不了或并不在意。而一提到情境写作,动辄所谓“强烈的对象意识”,“特定的身份意识”,其实对这个题目也不是那么必然与重要。一个高三生,即将或已经成人,少点学生腔,多点老成气,何尝不是好事?只要写出新意,写出文采,写出深度,可以给校团委做征文,也可以给人民日报做专稿,能说两者就有明显界线?再看“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征文主题,“铭记历史”意味着回溯过往,缅怀英雄,“迎接挑战”意味着面向将来,奋勇前行。而站在当下这个节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是新一代青年学生。可以写为什么要铭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可以写怎样铭记这段历史,可以结合当下形势,写迎接什么挑战,怎样迎接挑战,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为了确保切题,从“历史”“挑战”两个层面,从历史转入现实,做文章更好。对于抗美援朝精神的表述,有权威的概括,也就是以下这段话: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而这道作文题也是围绕这段话来组织材料,也体现了这些精神品质。昨天,看高三学生群讨论,学生纷纷说,题目不容易,大部分只有40分钟左右写作文,隔着手机屏,我都能想象他们哭丧着脸的表情。至于考生的表现,哪怕不评一份试卷,我们不难脑补出众生翻车撞车的惨烈现场。在高难度基础题的全方位碾压下,尤其是川端康成《秋雨》迷魂下,或者金克木《国文教员》的威慑下,绝大部分考生已是天旋地转,延口残喘,能把红旗插上“800字”的城头,就已经万事大吉。无非就是在主题上加或改几个字,“弘扬伟大精神,开创美好未来”“铭记伟大历史,迎接更大挑战”“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走好未来前行之路”。或者来点比喻修辞,“铭记英雄历史,唱响时代强音”“汲取历史养分,播撒未来之种”“瞻仰英雄丰碑,写好奋进之笔”“矗立精神坐标,高唱时代赞歌”。或者化用往年满分作文标题,“青年许国,赤子无悔”,“不负时代,不负青春”,“胸中有丰碑,眼里存山河”。或者学学人民日报,“高擎”着旗帜,“永葆”着品质,“赓续”些精神,“激活”些伟力,“浇筑”下梦想,“厚植”下情怀。再或者,能在文中来几句“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需生入玉门关”“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估计就是不错的文章了。当然,设身处地地想,仓促的考场间,考生能有这样的表现,作为阅卷老师,似也不必苛求了。
湖北远安第一高级中学:徐建华
家国不减来时路。
本次新高考八省模考作文,就思想内容而言,一如既往地彰显宏大叙事,凸显家国情怀。
解读材料,把握要点。
不难发现,材料的核心为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大会上,已经定格为“黄钟大吕”、“庙堂之声”,已为常识,其内涵是全面而丰富的。作为考生,无法也无须站在历史、军事、政治等角度,过多评论抗美援朝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无须面面俱到。可就感受、思考最深的一点,纵深挖掘。
解析材料,材料层次清晰:从英雄、人民两方面展开,最后归总为愈战愈勇的中华民族。洞悉这一点,不妨先礼赞英雄、人民,后提炼民族精神。
明确要求,遵命写作。
除了材料,本题还设置了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如“校团委”的角色意识、“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因此,考生不能根据平时准备的大量素材,不假思索,盲目套作,而应“现场写作”、“遵命写作”,有的放矢,切合“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主题。既要阐释抗美援朝精神,又要由历史到现实,可以抗美援朝之后中国面临的几次重大挑战,如汶川地震、抗洪救灾、抗击疫情等作为历史节点,使文章呈现出厚重感。同时结合新时期、新青年,谈谈如何赓续精神,肩负使命。
本次作文,因为主题宏大,若驾驭不当,极易泛泛而谈。因此,建议少一点教科书式的论调和语言,多一点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力求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语)。
《铭记胜利 ,弘扬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财富》
《让英雄丰碑矗立在每个人心中》
《血沃中华肥劲草》
《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英雄精神,唱响时代强音》
《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路》
《以家为家,以国为国》
《聆听永恒的英雄旋律》
《镌刻历史的丰碑》
《铭记历史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铭记历史,铸剑为犁》
《不该忘却的历史》
《家国不减来时路》
《从战斗到奋斗》
《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英雄精神不老,青年梦想长青》
《我们和英雄在一起》
《抗美援朝是一座精神宝库》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时隔近七十载,鸭绿江畔炮声隆隆的景象已成历史。今天的祥和之世,都是那些“最可爱的人”以血肉之躯换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冰冷而火热,残酷而动人。它似乎离我们有些远,而其实又距我们很近。远的是血染山河,是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而近的是关乎命脉的中国精神,是浴血淬火的民族气魄。因此,我们为缅怀壮士,为不忘过往,铭记历史;我们以史为鉴,凝聚勇气,照亮布满挑战的未来之路。铭记历史,记住的不只是家仇国恨,而是民族气节。在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时,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民族大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也有这样一群人,身在后方却心在前沿,他们慷慨解囊,只为战争结束,英雄凯旋。他们中有杨根思、黄继光这样录入教科书的英烈,更多的则是籍籍无名的忠骨,他们长眠异国,而我们回馈他们的,可能只是在丰碑上刻一个冰冷的名字。但正是他们的冲锋陷阵,他们的“小米加步枪”,摧毁了美国的坦克飞机,打赢了这场实力悬殊的生死之战。唯有铭记历史,弘扬民族气节,我们方能脚底踏实,迎接未来的诸多挑战。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水域开阔却暗流涌动,大河奔流却泥沙俱下,或许没有明晃晃的刀光剑影,可严峻挑战更甚:中兴危机、遏制华为、大国制裁、技术垄断……对于中国而言,每一项都不亚于现代战争。如此,我们唯有立好精神,稳住志气,这面愈发鲜艳的旗帜,才会永远不倒。当我们觉得前路漫漫,何去何从时,不妨问问自己:那时的志愿军,为什么要赶赴朝鲜前线?我们可以隐忍委曲,养精蓄锐吗?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异见,而我的答案是:为了襁褓中的共和国,为了争取更大的和平,我们该顶着千难万难,跨过鸭绿江,不管美国人缔造过多少神话。这是战略,也是气节。这气节究竟涵盖了怎样的品质?爱国情怀、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许,这些词汇可能过于崇高,乃至和我们有些疏离。而我们能从中萃取有益的精神特质,记于心,践于行,利于我们在挑战中成长,也就够了。沧海桑田,山河无恙。如今的鸭绿江,爆竹声取代了枪炮声。曾经波澜壮阔的鸭绿江,今日仍是汹涌奔腾,它抖擞精神,从往日到今朝,再向更远的地方流去……
(作者个人公号:一克重的天山 欢迎关注)
湖北远安第一高级中学:徐建华
长河悠远,天地常新。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沉淀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熔铸成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伟大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早已响彻在“保家卫国”的请缨声中,激扬在“雄赳赳,气昂昂”的嘹亮军歌中,淬炼于庚子年国之大典的“庙堂之声”中。
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一串闪光的名字,一幅民族精神的浮雕。他们前仆后继的背后,是炽烈的家国情怀。他们深知,鸭绿江的西边,是新生的祖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
那也是一个万众一心的时代。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工厂即战场,人人都是枕戈待旦的战士。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抗美援朝也创造了“手榴弹战胜原子弹”的历史,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体现。
七十年前浴血以立国,七十年后淬火以强国。抗美援朝书写了一部民族英雄史。而进入和平年代,我们在逐步实现强国复兴梦。
依然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抗疫英雄们,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国有召,他们脱我旧时裳,著我战时袍。钟南山们在红地毯上行走的十秒钟的高光时刻,之前是几年几十年的勇毅。“中国总是被那些勇敢的人保护地很好”,正因为有他们,才有了今日云销雨霁,山河无恙。还有那些平凡人物中涌现出的英雄。他们慷慨赴难的壮举背后,还有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愧疚,还有“想着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牵挂惦念。他们告别年迈的母亲,吻别熟睡的幼子,或许一走竟成永诀。
依然是万众一心的时代。疫情,居家隔离,蜗居于方丈之室。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在“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同时,更加关注国事、天下事。凡夫俗子的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深居宅室,而心系家国。我们键声如雨,转发接力;我们不再娱乐至死,而是开始收看《新闻联播》;我们不再以“吃瓜群众”自嘲,做了云监工;我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揪心于增长的病例数字。
庚子抗疫,就是国人在集结成强大的钢铁长城,就是中国精神的又一次浴火淬炼。为政者,课吏职,抗疫守土;为民者,舍小我,顾全大局。如果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面对史无前例的挑战,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尚未可知。
血沃中原肥劲草,七十年前,英雄儿女们砥砺了不畏生死的民族风骨,激发了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而今天,生于新世纪的青年们,愿我们回首来路,缅怀历史,也展望未来,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