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豆卢复参加唐朝“高考”,落榜之后,羞愧写下一张“留言条”

人生有四大喜事,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排在第二位的正是古代士子们热烈的野望,一生的抱负和理想所期许的,不过是“金榜题名”四个大字。因为它意味着埋藏在书中的“金镶玉”、“颜如玉”、“千钟粟”,等等,都得到了实现。

可是人生海海,固然可以扬帆远航,一展身手,但终究能否一帆风顺,建功立业,依旧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大浪淘沙,披荆斩棘,能够留下来的才是能够闪闪发光的金子。可是,张开五指,长短不一,并非每个人都是。

《落第留别主人》

【唐】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这首《落第留别主人》的作者豆卢复,唐朝不知名的诗人,生卒年不详,只在《全唐诗》中遗留了两首诗作。通过这首诗,到是可以知道他的“不幸”,一个唐朝“高考”落榜者。如果后来没有奋起,他的一生与大多数人的一生,应该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平淡而反复,躁动而落寞。

首句“客里愁多不记春”,写客居之愁。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客人,心里无时无刻都充满了排遣不去的怀乡愁绪,整天陷入这种不正常的情结之中,连窗外步入多时的春天都已经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身居异地他乡,心里面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股子浓郁的思念之情。这大概便是所谓“怀乡之愁”的起因,也是诗人在此提到的缘由。在这里,乡愁成为一个很好的掩饰性的盾牌,化解某种尴尬。

至于这种令人愈加难堪的情形,诗人还没有勇气开口说出来,所以只好先寻找另外一个借口。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诗人故意拿阳光明媚的春天衬托内心的哀愁。春光越好,忧愁越重,情感越难把握得住。其中凄苦,只能自知。

次句“闻莺始叹柳条新”,写室外之景。乡愁浓得像化不开的牛乳,当耳边传来黄莺的愉悦叫声,方才抬头往窗外看去,猛然发现天气一片大好,嫩绿的柳条在春风中不停地晃荡着,摇头晃脑的,多像毛手毛脚的小孩子。

对于春天的景象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大约是耳朵首先破开沉寂的,当它听到黄莺的清脆鸣叫声的时候,一切都重新开始了。这个开始是相对自然景象而言,对于诗人自身来说,所谓的开始不过是不顺心的又一次轮回。

古人离别之际,往往喜欢“折柳相送”,大抵取决于两者谐音,“柳”者“留”也。可是,难道柳不可以是“流”吗?或许亦有此间深意。上面诗人没有言尴尬之事,此为一;这里诗人又故道挽留之意,此为二。

末两句“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写真实原因,把诗人的尴尬和不甘心给清楚地叙述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每次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收获的总是满怀失望、失落和失意。在这种惨淡的情景之下,简直是人生大耻辱,大羞辱,让诗人没有办法去面对好友的盛情款待。

诗人是非常尴尬的,也是非常落寞的,这一切都反映在“年年”二字之中。年年说明了诗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不甘,也指出了他终究屈辱的人生际遇,即便再如何挣扎也没法躲避开来。或者认命,或者受辱,没有第三条道路好走。

当诗人揭开前面诗句埋下的“谜底”之时,其实他已经收起了自己的不甘,有些认命,开始接受现实状况。如果说还有什么是让他感到羞愧的,大抵是觉得对不起长安好友对自己的一番招待和期待吧。

人生只能是一条单行道,任何人没有反悔重来的机会。诗人是清楚知晓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起初想要反抗命运的无情安排,换来的却是“年年下第东归去”的耻辱遭际,饱受摧残之后的认命里仍旧隐蔽着几分羞耻心,或许还有一些不屈意。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实的重锤轻易敲碎仅剩的愿望。今日可以想象当时回首望长安之时的诗人,他的沉重表情早已全部都混淆到这首平淡到极致的“留言条”般的诗歌里。平静的语气,恬淡的言辞,也遮挡不住背后流露出的遗憾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