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3)
裘氏始祖是谁?何处发源?这个问题困扰了裘氏二千多年。各地的家谱、各种姓氏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裘氏始祖有说卫国太史柳庄,也有说裘国侯、也有说执掌衣着的裘官、也有说食邑菟裘的鲁大夫等等。关于裘氏发源地有说南阳,也有说荥阳、沁阳等。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杜撰的,或者牵强附会。
裘氏始祖裘仲,字叔丰,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之子。
据《左传》、《春秋》的《公羊传》以及史记的《宋微子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3年),宋、鲁乘丘之役,宋国猛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后来南宫万被逐放回国。次年八月,宋闵公与南宫万在蒙泽狩猎。南宫万争先,宋闵公不悦,以被鲁国俘虏之事奚落南宫万。南宫万不好受,一怒之下弑了宋闵公。大夫仇牧得悉,领兵搏杀,却被南宫万杀死在城门口。
在东宫之西,南宫万又杀了太宰华督。随后,南宫万拥立子游为国君。
南宫兄弟掌握宋国军队,恐怖笼罩宋国。宋国各公子们急速亡命萧邑。起步迟缓一点的子御说就被南宫牛围在半路亳城,差点儿丧命。
仇仲没有随宋国众公子去萧邑。仇仲从小在仇牧这样忠良志士家庭熏陶成长,谨守忠孝礼义。他得让惨死的父亲入土为安,留下来安排后事,没有丢下父亲血糊糊的尸体顾自逃命。南宫兄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见仇仲没有叛逃行为,就放过了仇仲。事后,仇仲顺利地离开宋国,隐居卫国西部边境。
华督之子就不同了,他生长的家庭、受的教育与仇仲大相径庭。据《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记载:“华督,宋戴公之孙,奸诈之人。公元前710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孔子的先祖),夺其妻据为己有,还杀死宋殇公,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宰相。”华督之子草率地处理了华督的尸体,率先与众宋公子投奔萧邑。
当年冬,萧邑大夫和宋各公子联合击败南宫万,立子御说为国君(姓子,名御说,即宋桓公)。
宋桓公重用功臣。华督之子积极参与打击南宫兄弟,立子御说为国君的复辟行动,立了功。所以,宋桓公为国君后,重用华督之子,世袭大夫。
仇仲酷似其父,为人忠良。宋桓公也诚邀仇仲出仕,欲将其立为仇牧爵位继承人。 仇仲愤世嫉俗,厌恶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战争连绵,悲叹南宫事件的惨痛结局。只因为一句戏言,两位君王和为宋国不惜贡献生命的一朝臣子,以及不计其数的侍卫,白白断送了生命。因此,仇仲执意弃官隐居。宋桓公只好依允作罢。
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2年),仇仲弃官隐居在卫国西南边境,与郑国接壤处,并改姓裘氏。因此裘氏发祥地就在春秋时期的卫国西部边境。
裘仲隐居后一百多年,后裔繁衍椒聊,形成了裘氏邑。
据《礼记·檀弓》记载,公元前546年,卫国太史柳庄去世,卫献公将裘氏邑和县潘氏封给柳庄作采邑,又把这种封赏写成誓约放进柳庄的棺里。誓约上写道:“世世万子孙毋变也!”春秋时期,裘氏邑归属卫国。
战国时期,柳庄封邑后又一百多年,卫国衰落。郑国在那里筑了几个城。庄子的《南华经》中“列御寇”说:“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列子列御寇(前425—401)和庄子周子休(前369—286)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此时,裘氏邑——“裘氏之地”巳归属郑国。
紧接着是一场宋郑战事。郑国丢失城池,这里成为无人管辖地带。陈国灭了郑国后,裘氏邑成了陈国的地域。
秦末前,裘氏人很少流动迁徙,只是人口在不断增加,地域在不断扩大。裘氏邑的行政设置由裘氏亭升格为裘氏乡。东汉史学家圈称在 《陈留风俗传》 中指出:“陈留县有裘氏乡”,“子羽冢在陈留县裘氏乡”。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沙水迳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又迳澹台子羽冢东”。 澹台子羽(灭明)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现有他的墓三处, 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扰,各国十分重视军事情报建设,常在边境设亭观察敌情。裘氏邑地处郑、卫边境,设有军事观察哨所——裘亭。北宋地理志《九域志》指出“咸平有裘亭”。《金史·地理志》:“通许有裘亭”。咸平是通许的古名。秦朝末年,这里成了“天下之冲”的军事要地,于是筑土围城,有了裘氏城。宋朝乐史《太平环宇记》指出“裘氏城在陈留县南六二里”。
裘氏聚居地的名称和归属不断变化,地理位置没有变化。从公元前682年春秋战国到秦末近五百年来,裘氏邑、裘氏之地、裘氏亭、裘氏乡、裘亭、裘氏城都是一个地方,在河南通许县城关镇的苗岗,可惜现今遗迹无存。从古代方志记载知道,裘氏城(乡)在陈留县南六二里,陈留县南六十里有澹台子羽墓。裘氏亭在沙水河东,子羽冢在下游西岸,相隔二里地。子羽墓位于现今通许县城东1.5公里之金园村东,目前墓前石碑尚存,并有碑楼一座。根据与金园村东子羽墓隔江相望,裘氏邑的大致位置尚能确定。
渤海海郡是裘氏第二个发祥地。
秦末,裘氏发源地陈留一带巳是“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而且积粟数千万石,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裘氏城西有专为囤积粮粟的石仓城。这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陈留经历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起义和章邯镇压,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六年的战争和秦朝的暴政,人民经受了痛苦和伤亡,人口大量减少。幸存的裘氏先辈挥泪离开了生活约半个世纪的故土,举家迁徙,落户在渤海郡。
裘氏在渤海郡期间,先后出了裘寿、裘法仁、、裘逸、裘览、裘恭五位名贤。裘氏在勃海郡虽然人数不多,却是很有声望的家族,所以渤海郡是裘氏的郡望。子孙们迁来迁往,不管到了何处,都说自己“渤海裘氏”,或者在竹木器农具、生活用具上写“渤海裘氏”,宣扬自己的祖先在勃海郡曾经拥有过的光辉。
渤海郡范围这么大,裘氏家族居住在哪里?家谱、史书都没有记载,难确定。尚有两条线索可提供分析。
1.宗谱记载:裘氏十五世裘逸和孙子裘览卒葬冀州(古城)西郊定山。子孙从此世居冀州,遂为渤海郡人。
邻近裘览祖孙冀州(古城)墓地,又同时符合冀州、勃海郡两个概念是枣强县。
2.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在枣强一带招收兵马。就在这个时候,裘览的小儿子裘恭应召投奔冯异。裘恭是枣强人。
这两条说明裘氏居住枣强可能性最大。
郡望渤海裘氏名人辈出,却没有留下裘氏蛛丝马迹。这与枣强县几次受黄河泛滥,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那段时间枣强县和裘氏的历史、地理出现空白有关。黄河几次大泛滥,把枣强等地的人类活动踪迹全部湮没。在怒涛泥沙之下,洗刷了枣强人民在这里生活痕迹,洗刷了裘氏在这里生活痕迹。于是,枣强县的历史地理出现了空白,裘氏的历史地理出现了空白。
裘恭跟随冯异征战十年,大破赤眉,平定关中,立下汗马功劳。建武十年(公元34年),攻打冀县时,冯异病死军中。裘恭继续征讨陇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统一中国,登基为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裘恭召为汉中大夫,西河太守,骠骑大将军,封开国侯,食邑二千五百户。据嵊州市求家坎.《求氏民国二年宗谱》记载:裘恭居山东青州,为车骑将军,食邑渤海。《魏书》载:青州的“渤海郡领县三,重合、修、长乐”。裘恭的食邑渤海,应该在这三县之中。
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裘恭封侯赏邑,到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贬为庶民,失去渤海郡的食邑,在山东青州居住三十六年。卒后墓葬冀州。
晋后期,黄河泛滥成灾,中原又连年遭旱灾、蝗灾和随后而来的瘟疫,于是出现大规模灾民流徙。《晋书。食货志》:“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此时中州之流民群,向西北比较安定的河西流徙(甘肃河西走廊)。裘睿兄弟随同父母流入甘肃西州(中原之西,汉晋时的西州指甘肃凉州)。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后凉国前驱)出任凉州刺史。张轨见裘睿聪慧、年轻力壮,招入军中。裘睿在剿灭盗匪、平定叛乱中屡立军功,很受张轨赏识。
太安三年(公元304年),“八王之乱”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联手篡位。张轨派裘睿率三千精锐,直奔京师保驾。晋惠帝十分信任张轨,见裘睿忠心,留作贴身侍从,官黄门侍郎(三品官)。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九月二十三日,裘睿随晋元帝南渡,隐于浙江金华。
裘忻的五世孙裘能(公元388年—公元428年)迁入剡县。南北朝梁代时,裘忻之后十二世孙形成大家族。与裘广后裔共同居住在崇仁及四明裘村岭等地,也有部分后裔徙居外地。
裘忻的后裔现在主要有奉化派和天台派,以及由此分流的众多支派,形成忻祖派。江西抚乐古溪,青田,外叶,仙居等裘氏都是忻祖派。从全国裘氏聚居情况分析,目前知道的裘氏就只两派,睿祖(义门)派和忻祖派。睿祖派约有十多万人口,忻祖派约有两三万人口。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