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 | 穿T恤听古典音乐究竟要撕谁的伪装
穿T恤听古典音乐
究竟要撕谁的伪装
撰文 / 摩梵堂
“穿T恤听古典音乐”是知名音乐活动家田艺苗老师一本书的书名,这本书集合了她的17篇演讲稿。其中“穿T恤听古典音乐”一说最为生动也最为流行,我理解这个话的意思是,听古典音乐是一种娱乐活动,它并不神奇也没有什么一定的门槛,大家尽可以放轻松,随意一点。
正像田艺苗老师自己在书里写的那样: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装、穿睡袍……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
我相信田艺苗老师的这番话是针对古典音乐尚未完全入门的人说的,目的是消除他们的顾虑,降低入围的门槛,指出音乐欣赏活动“行由心领”的真谛。
这句话被广泛传说是因为语言很浅显,比喻很生动。但传来传去就有点走样,胡乱引申的还真不少,于是“真理跨出半步便成谬误。”
读4月16日湖北《长江日报》的文章《穿T恤听古典音乐,田艺苗撕下的不是正装而是“装”》(署名“记者黄亚婷”),就是个谬误。看标题就有点杀气腾腾,文风不太像说音乐,倒像是派斗。
再看文中说的,“田艺苗真正要撕碎的,并不是表面的华服,她想撕烂的,是所谓的’装‘。”“田艺苗想要的,不是装腔作势,不是表面好看,不是拘泥于某种形式,更不是为了成为大家心中的模样”……这些文字我觉得有些不怀好意,是自设谬误自击之,也是对喜欢古典音乐,并同时讲究个人修养一类人的谩骂和无端攻击,里面有很多逻辑悖论。
试问作者,依你之见,听古典音乐的是不是分成了两类人,一类是穿T恤的,另一类是穿正装的?而穿正装的,就是为了“装”,是为了表面好看,是为了模样,是田艺苗要“撕烂”的对象?
尽管该文作者与田艺苗老师谈了半天,但好像根本没有理解田老师的意思,田艺苗的原话是“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装、穿睡袍……”。她的意思我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是穿什么都可以,包括T恤和西装,没意思要“撕烂”西装啊。到了该文作者的嘴里,并列可选择的对象,怎么就互掐起来了呀,而且一方还要”撕烂“一方呢?
这是一个逻辑混乱的地方,另一个地方是,仪表堂堂穿着正装,就是”装“吗?是”装腔作势“吗?请作者打开每晚七点央视《新闻联播》,对着第一条至第五条新闻说说这话,这还像个党报记者分寸吗?细思极恐。
田艺苗老师一句想解除古典音乐欣赏活动中形式主义疑虑的话,到了这位姐们儿嘴里,成了彻头彻尾的“斗争哲学”了,实在是在误导公众。
古典音乐是一种复杂艺术,这是客观存在,复杂不一定高级,复杂就是复杂。也因为古典音乐发展历史所规定的一些东西,它的仪式性、严谨性和思辩性确实比较强,这也影响了欣赏活动中的一些行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古典音乐的人大多会比较在乎外在的美感,追求仪容美有什么错?怎么就是“装”了呢?按照作者的逻辑,是不是穿拖鞋、马甲去听古典音乐就更不“装”呢?赤脚进音乐厅行不行啊?
田艺苗老师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论,其实是想拉人入伙,用心良苦。如果是对爱乐者说,相信她的说法就会变化。听古典音乐会时观众鼓掌是有一定规矩的,曲间入场也是有严格规矩的,再讲究一点,咳嗽也是有行为规范的,虽然不是法规,却是一种群体规范、群体文化。这和听周杰伦大不一样,这不是“装”,是礼仪,是礼貌,是文明素养,是文化的高度。聆听古典音乐的活动,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在培养这种素养。我也想问问作者,人能够不管不顾不“装”吗?在公众场合、艺术场所,不“装”一点行吗?我是听说过某场音乐会,一个不“装”好样的观众被人拖出场子。
从作者的这些话里,我多少闻出一点气味,这是在讽刺正经喜欢听,并对古典音乐有崇敬心的人,话里话外就是“你们在装”,在“做模样”。装的人固然有,装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其实很少。这样写文章无非说明作者本人不喜欢古典音乐,也根本没有爱乐朋友,她的内心就是要以不喜欢对抗喜欢,以懒散对抗优雅。这样的人,建议田艺苗老师多加甄别,拒绝其采访,免得把你的话搞成谬误。
我相信,一场有水准的古典音乐会,如果大家都穿着T恤去,也会是件很奇怪的事。如果陈燮阳、余隆、杨洋这些指挥家不拘形式,拖着夹脚趾的拖鞋上台指挥马勒,也一定会成为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大笑话。
听音乐会去(不是讽刺辛苦的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