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律阐释五行与六气的关系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代音律中五音配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12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12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12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12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8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12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仲吕(F),7)蕤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图2-5-1)。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因此,所谓五音十二律实际上就是以十二律定调,以五音或者七音来谱曲,美妙的音乐就是这样完成的(表2-5-1)。
表2-5-1 古代十二律与音高对应图表
现在我们找一根弦,长度为8.71寸。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3的地方弹一下,就得到了林钟音,再取林钟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吕,南吕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这就是所谓的:“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
仔细解释一下“三分益损法”如下:
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长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是2/3的两倍)。由此,我们便可以从九九八十一的长度出发,来算算前面所述的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黄钟:81;
林钟(由黄钟三分损而来):81×2/3=54;
太簇(由林钟三分益而来):54×4/3=72;
南吕(由太簇三分损而来):72×2/3=48;
姑洗(由南吕三分益而来):48×4/3=64;
应钟(由姑洗三分损而来):64×2/3=42.6667;
蕤宾(由应钟三分益而来):42.6667×4/3=56.8889;
大吕(由蕤宾三分益而来):56.8889×4/3=75.8519;
夷则(由大吕三分损而来):75.8519×2/3=50.5679;
夹钟(由夷则三分益而来):50.5679×4/3=67.4239;
无射(由夹钟三分损而来):67.4239×2/3=44.9492;
仲吕(由无射三分益而来):44.9492×4/3=59.9323;
清黄钟(黄钟的高八度音,由仲吕三分损而来):59.9323×2/3=39.9549。
我们注意到最后一个“清黄钟”的长度39.9549,与直接取“黄钟”长度的一半40.5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这就是“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因为在连乘十二次2/3或4/3后,最后的值不可能达到原始的1/2。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份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是古人将12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关于“葭莩之灰”在《汉语词典》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是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这样通过音律与四季的对应,使我们对气候的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上了,还可以量化,每个律管的长度就是四季之月气候的量化。
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中国比西方更早发明了“十二律”和“平均十二律”,但是两者的乐理方法是大相径庭的。例如,中国的旋宫的主导是音阶顺序,明显地强调音阶之音程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具有但并不强调和声调性的对应关系。而西方的旋宫则非常明显地强调和声调性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和西方的古代音乐理论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存在母子关系。
中国和西方的古典音乐风格不同的另一个道理,就是中国旋宫是按照乐音次序排列的,这决定了中国古代乐曲的单旋律丰富发达、却缺少多变的和声对位的特点,譬如,它能发展出“胡笳十八拍”那样的单旋律大型作品,却终于没有赋格曲和奏鸣曲作品问世;它能培育出独唱、对唱和齐唱都十分发达的几百种古代戏曲,却难有成套的不同声部对位的昆曲越剧。而西方旋宫是按照和声调性的关系而排列的,这使得西方古典音乐有丰富声部对位,而且备了多变的和声和复调的原理基础,终于能发展出赋格曲、奏鸣曲和交响乐,以及不同声部对位的交响合唱。
总之,中国和西方的古代音乐及乐理方法之间,既没有母子关系,也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发展道路的问题。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