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绝笔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现在中学教科书里对他的评价不高,民间戏称他是“善后专家”,他也自嘲为“裱糊匠”。因为我们记住的是诸多悲情的历史事件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何用正确的史观去看待这一历史人物?近日看凤凰卫视,又搜罗网络,对他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

也许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评价更中肯:“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林乾教授讲李鸿章

李鸿章本身呢,就是中国的一部近代史。所以这个梁启超给李鸿章写传的时候,写的第一句话是,古往今来大人物庸庸碌碌者甚多。要想做大事情的人,一定是毁誉参半。说你好话的也有,说你坏话的也有。后来第二句话讲,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就是梁启超讲的。为什么李鸿章这个大才华如果放在康乾盛世是了不得的,但是他没有办法。李鸿章的境遇,他升起来,恰恰清朝整个的江山向下走的,所以他只能做卖国贼。那后来曾国藩找到了李鸿章,一见面的时候,曾国藩让李鸿章写诗,中国讲诗言志,李鸿章立马一挥而就写了13章,曾国藩读到第四首的时候,心中有数。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怎么写?“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中华文明5000年,谁来写历史啊,言外之意,我李鸿章写。我写的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历史,我要用我自己来改写中国的历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啊,大丈夫生当有爵位,死当有谥号。所以李鸿章这个人他确实是不一样。我们后来对他评价,当然就是褒贬不一。现在比较客观评价。李鸿章是写到世界史教科书当中的,近代中国没有几个人写李鸿章写了一章。因为李鸿章第一个在中国提出了3000年未有之变局。什么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华夏文明、东方文明真正遇到挑战的3000年,是在李鸿章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晚清重臣只有李鸿章啊,整个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特别是甲午失败之后,李鸿章游历整个的欧美啊,是中国所有的大臣当中考察西方欧美时间最长的长达一年零七个月。回来的时候支持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肃清康两党,就是康有为、梁启超啊。七君子血洒菜市场,就是谭嗣同,湖南人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吶。所以湖南人就是这个样子。广东人很圆通,康有为、梁启超把这个变法弄好了之后,最后一看不行,坐船赶紧跑,但不能拿着自己的性命丢。谭嗣同也拿到了船票,但是谭嗣同说变法应该从流血开始,中国的变法没有流过血,从我谭嗣同开始。所以这时候李鸿章考察的时候呢,那一看他有戊戌变法的强学会,捐助款的最多的李鸿章。慈禧太后要收拾李鸿章,当然李鸿章这时候也做大了,门生故吏遍天下,你想动他也很难。所以李鸿章非常硬气,说支持变法,我就是康梁之党这个罪我认了。什么意思啊?言外之意,中国只能有搞改革、搞变法的这条路。他也看到了清朝摇摇欲坠啊。这时候老夫子(曾国藩)已经去世了。1889年戊戌变法,老夫子是1872年去世的,已经二三十年了。李鸿章去世于辛亥革命的前十年。1901年秋末的时候,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慈禧太后惶惶西逃,逃到了西安。在华清池这个地方,指示李鸿章签订条约,李鸿章签了清朝的最后一个条约。大家知道“辛丑条约”。跟11个国家进行轮翻的谈判。最后李鸿章把自己的血吐完了,闭不上眼睛,就是他知道死不瞑目。他也是希望清朝能好。这时候直隶总督叫周馥,身边的人就告诉说赶紧找小诸葛把周馥请来。为什么大帅闭不了眼睛?这时候大帅是指李鸿章。周馥就赶紧到来,摸鸿章的耳朵,法令纹已经全部开了,这个有真实的历史的回忆,周馥写的书当中写的,他就喊老夫子啊(李鸿章),你还有什么事情还牵挂啊,我们这些人为你都做了,你赶快的走吧。说完之后,李鸿章的两个眼颊流下了两个眼泪,闭上了眼。所以你看清朝啊征,曾胡左李,死的最晚的是李鸿章,距离清朝灭亡整整十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