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公曰:学必有师,而且应求明师,而非“名师”也!

学必有师,而且应求明师;即便是明师,也各有其长,各有其短,也就是说人无完人;学拳首先要做到尊师,但也不能迷信明师,尤其是所谓的“名师”,更不可迷信。学拳的同时研究古人遗留下来的拳论、拳谱也是必要的,同样也不能过于迷信,要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有选择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善于结合实践加以分析,符合生活的规律,又符合科学的原理,我们就认为是好的,就可以吸收过来,这样才能有收益,才能进步快。

怎样练拳呢?主要从松、圆、均、静着手。当前人们对陈式拳存在误解,认为陈式拳的特点就是快和有力,其实不然。练陈式拳有三个步骤,初学宜慢,但不可呆滞,要在慢练中严格遵守规矩,体会拳势动作正确与否;习而后快,但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在轻缓的练习中体会老师所讲的拳理、拳法,追求细致正确,找出其中的规律。

虽然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要用功多练(陈家传统的练功方法是每天三十遍,一次十遍,以达到着熟),但是也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应当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调整运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求数量。当然学者的素质也各有差异,领悟快者,不可自恃聪明而松懈意志;领悟慢者,也不必自卑而畏惧困难,总之,只要是有毅力,有决心,肯下功夫,一定会有收获。

怎样教呢?首先要向学者阐明武德,武艺高低以人品为准,人品不好,怎么能学好武术呢?然后再传授基本功的练习,关键还要把陈式拳的基本规律——缠法,讲细讲明,并且严格要求,之后才能开始适当地传授动作,这样循序渐进,自然就能教的明白,学的也明白。

陈师对于推手的传授,主张先把拳架学对,练熟,找细;然后再进行推手的练习。经过实践证明,这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教学方法。因为陈式拳理精发密,技术方面千变万化,包罗万象,而且对于缠丝劲的“刚柔相济”,转关处的“出奇制胜”,并不是仅仅以手慢让手快,有力打无力所能达到的。

演练者:徐诗尧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就是选材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教青年练拳,还要重视培养十岁左右的少年,太极拳要从娃娃抓起,总之,我们应当培养不同层次的人,而且还要以不同的教法和练法来适应不同年龄的学者的学习研究。对少年,就必须要求腰腿的基本功,多练习低架子,把各种古老的腿法都要展现出来,对穿、蹦、跳、跃、扑腿下腰的高难度动作,有计划地培养,如“朝天蹬”、“倒踢紫金冠”、“扫堂腿”、“旋风腿”、“摆脚跌叉”、“扑地鸡”等。对于青中年,则要求多研究拳理拳法,多实践,多追求全身内外的协调统一,掌握太极拳化劲与发劲的技击功夫。老年,则应该以松圆为主,按照规矩慢练,拳架应以架高、步活、圆转为妙。从中体现出太极拳的“轻”、“松”、“圆”、“活”,达到从“动”到“静”,再归宿为“无”的最高境界。

文/洪均生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