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应该“立个长志”了!虽然坚持想点事、写点东西有几年的功夫了,但是觉得散,太散了,没有一以贯之的主题,内容有点太过随意,没有系统性、连贯性。所以,今天散步的时候,又想起了天天读点经典,结合所读内容去想、大胆地写。原先也曾想过,但是有些经典太过难懂,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自知自己基础太差,一方面读不懂、不深、不透,另一方面,有些内容可意会更是没法言传,我想到的肯定有错漏的地方,有可能有与其它人见解不同的地方,也怕误导了朋友们。这次我想大着胆子试一试!因为我觉得,就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读、不思考的话,书读百遍可能也枉然,对自己影响不大;如果经过深思熟虑而不记录下来的话,有些感想过段时间可能就会忘了,看不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所以,我决定大着胆子、厚着脸皮,再逼自己一把,天天读经典,结合所学,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背过,当时的理解这三句话好像都是独立的,没有内在的联系;“习”在当时是作“温习、复习”讲还是“实习、练习”有点记不太清了,但是后来通过作“温习、复习”讲。现在通过学习,觉得就是应该当“实习、练习”讲。有的人给出的解释是:学习是很枯燥乏味的,很苦很累,还要经常温习、复习,那就更苦了,哪能快乐呢?关于学习是苦、是累、还是快乐,我想是由学习的目的决定的,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那么就要在同学之间比较、进行排名,就要分出个高下、先后,就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并且欢乐的可能是少数,多数学生和家长就会感到苦、累、不快乐;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学识,那么学生、家长就可以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要自己跟自己比有长进、有提高,就值得庆幸和欢喜,这样的话学生和家长就不会感到苦、累,才会感受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实习、练习,就是学以致用。有人说,现在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到生活中、工作岗位上之后都用不到,怎么学以致用?我开始的时候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以为,如果生搬硬套的话,我们以前学的东西在以后生活、工作中确实极少会用上,因为条件、环境会不断变化,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后面学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前面所学的为基础的,我们吃三个馒头才能吃饱,并不是我们只吃第三个馒头就能吃饱的,不吃前两个,也永远无法吃到第三个。后面学的时候,能够跟前面学的内容建立联系,也是一种用。“有朋”也有一说通“友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自远方来的,可以是昔日的同窗,当然也可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这解释倒也算合理。人不知而不愠,上学的时候好像是“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我不还是个君子吗?”一说“别人来向我讨教,我告诉他,但是他还是不明白我的理论、见解我也不生气,我不还是个君子吗?”我的理解是:“别人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但是心生欢喜,也不随便发怒,这样的人(指别人)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
或者原文是“人(通“仁”),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种理解或许更合理,因为这三句并不是在说“我”,而是说“我们”,说别人,大多数人。有仁爱之心,虽然没有智慧、没有文化,但是不随意发火、迁怒别人,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