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异同之处盘点

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是两位华尔街封神级别的投资大师,当然,他们都是长线投资大师的代表,但是在具体研究时,又会发现两位有很多投资理念上的相同、不同之处,本篇文章将对两者的异同分别进行盘点,希望读者能对两位投资大师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

共同点:

1.长线投资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就不要持有它10分钟”

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写道“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来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

长线投资意味着至少要以年为单位持有,你的胜算才会够大。

虽然短期股价难以预测,但是长期来看,价格必然以价值为锚,上下波动。

2.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的概念的对面是“股票投资”。

股权投资意味着,投资一家公司,就是买入了它的股权,看好的是这家公司的分红能力、盈利增长能力,所有投资人都可以伴随着公司的成长共同赚到钱,是一种做大蛋糕的正和博弈。

股票投资意味着,市场中的投资人在做零和博弈,钱只是在不同人的兜里转来转去,你赚的,必然是有人亏的,大家只是做差价的买卖。

巴菲特和林奇都认可股权投资的理念,但是在这一点上,巴菲特的理念则更加核心和深刻,在后面不同之处3的部分会更加详细地展开对比。

3.技术恐惧

巴菲特和林奇都很可能会错过高速增长的科技企业,因为两者都偏爱“确定性”。

科技股往往伴随着高估值,巴菲特和林奇都认为,“梦想往往好于现实”,想象中高科技企业的高增长往往不能兑现,最后会导致股价的大幅下跌,因此他们都是“技术恐惧者”。

4.关注日常生活,偏爱消费股

巴菲特和林奇都对消费股尤其青睐,因为消费是人类的“刚需”,可以穿越牛熊,可以抵抗下行的经济周期。

巴菲特的经典投资案例可口可乐、沃尔玛、宝洁、吉利等等都是典型的消费股。

林奇更是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寻找10倍股(tenbagger),他说“在自己工作的场所或者附近的购物中心时能够保持一半的警觉,就可以从中发现表现非常出众的优秀公司,而且你的发现要远远早于华尔街的投资专家。”

这就是彼得·林奇最广为人知的“常识投资”哲学

5.关注企业持久竞争力

巴菲特表示“我喜欢的企业是那种具有持久的生存能力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四周被宽大的护城河包围,河里还有凶猛的鳄鱼。”其中护城河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企业的“经济特许经营权”,还历数了企业经营中的五大护城河,关于“护城河”理论的内涵见以下的思维导图。

企业的护城河内涵

彼得林奇也是反复强调,要选择有竞争力的企业,他们都认为没有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不值得投资,是与巴菲特理念的重要共同之处。

6.不追热点,逆向投资

巴菲特多次表达过他的逆向投资理念,比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等等,都表达着他对热门和热点的警惕。

相反,在很多好公司被“错杀”,在整个市场风声鹤唳之时,往往是巴菲特逆势大举加仓的时候。所以巴菲特往往在市场行情较好时收益不佳,经过了一段市场低迷期却能获得超额收益。

林奇在追逐热门上的观念和巴菲特更是出奇的一致,他在避而不买的六类股票中,列举的第一类就是“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他非常提倡在普通行业中寻找好公司。

当然,二位投资大师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论的共通之处,比如不会听消息做决策、都是自下而上(选好公司,而不是先选行业)的选股逻辑、都不认为可机构投资者更有优势、认为短期市场不可预测等等,在本文不一一列举了,主要把握以上的主要共同点就已经足够了。

彼得·林奇

不同之处

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两位投资大师还有许多投资理念与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这说明投资成功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只要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并遵照执行,有很多路径都可以获得成功。

1.重仓少数 vs 充分分散

巴菲特说,与其把鸡蛋分散在不同篮子里,他更喜欢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且看好这个篮子。从2020年底公布的,伯克希尔的持仓情况第一大重仓股苹果就占了全部持仓的43%,前五大重仓股持仓占比超70%。

巴老还说“一生能找到10个机会,就可以非常成功了。”

2020Q4-伯克希尔前10大重仓股

而彼得·林奇投资更为分散,他认为好的机会、好的公司非常多,以至于我们不会担心错过一个两个好的公司。他的持仓中甚至可能有多于1000只股票,甚至华尔街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玩笑话是“你能说出一家彼得·林奇没有买过的股票吗?”

彼得·林奇认为,“只要有60%的股票表现与预期一样,就足以在华尔街创造一个骄人的投资纪录了”。当然,这些股票需要至少是十倍股。

因此巴菲特非常珍惜每次的出手机会,也建议普通人在决策时要慎重,并且以“20个打孔位”规则对每次出手投资进行限制,让投资者想象一生只投资20次,而这20次将决定自己一生的财富。

而林奇则不以为然地列出了自己长长的投资失败持续被“套牢”的公司清单,但是那些的超级成功的“十倍股们”则足以扭转全局。

2.稳健蓝筹 vs 高速成长

巴菲特在选股上,更加偏好稳健的大盘蓝筹公司,以最大的确定性去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

而林奇在选股上则更加偏好中小市值的高成长型公司林奇把股票分成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困境反转型,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去投资。

巴菲特喜欢的公司是林奇描述的第二类“稳定增长型”,这类公司市值很大,基本上都是行业龙头,盈利增长率在10%-12%。

而林奇只会保留很少量的第二类公司,只是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市场低迷的情况,而他最为偏好第三类“快速增长型,年利润率的平均增长率要达到20%-25%,并且从中获得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当然只有中小市值的公司才能实现连年如此快速的扩张。

3.长期持有 vs 阶段性持有

虽然巴菲特和林奇都是长线投资人,但是在具体的长线投资方式上还是有不同的。

林奇强调在一家公司不被机构喜欢、甚至被厌弃时买入它,当它成为热点时,把它转手卖给那些喜欢追风的投资者们,也就是典型的阶段性持有。就像在校花被抛弃时去“接盘”,在被热捧时转身离去。

巴菲特则更加强调对公司的长期持有,与公司共同成长,甚至希望永远都不要退出,他并不太在意市场上机构的态度。

4.“优雅躺平”vs “勤奋劳模”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每天在办公室的工作就是读读报纸,看看财报,和芒格聊聊天,甚至在办公室里连一个电脑都没有,更加不会每天“盯盘”看股票走势。他的投资依据主要是目标公司5-10年的财报,也不会去参考机构的研报信息,判断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情况,主要靠与公司管理层的交流。简直就是我们心中“优雅躺平”就能赚钱的王者。

而彼得·林奇就是典型的投资界“勤奋劳模”,经常去密集地现场调研、电话调研、消费者调查,还会格外关注机构对公司的分析研报,这些习惯和他作为一个典型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身份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就有了林奇这样的感慨——在成为一名个人投资者之后,他的自由时间可能是作为机构投资者时的30倍。

写在最后

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作为投资界的两位大师,在投资理念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值得每个长线投资者借鉴,并且相互验证补充,强化自己的投资理念。

但是,两位大师又有很多投资理念和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这也让我感受到了,投资其实是一种“艺术”,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更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别。

只要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找到自己感觉舒服的投资方式,并且不断地反思修正,条条大路通罗马,都可以在投资之路上获得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