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泉、梁德新‖八次更变校名的“城内小学”

八次更变校名的“城内小学”
黄水泉、梁德新/收集整理
梅州市老城区的”城内小学”坐落在凌西后巷5号,井头街口,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学校。
清朝末年的1905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潮流下令废除沿续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全国实行办新式学校。城内小学是在这年创办的。当时距井头先街最近的侯姓贤达,提出办族学,选定在井头街口的“文章公“庙宇的一部分为校址。呈报县衙立案,校名是”城内小学“。校舍是庙宇下堂,约四间房子及正堂后面的一个大厅。学校的设备极其简陋,桌凳要学生自带。学生有几十人,教师也只有三、四位,师生都是族人。
此后的百年间城内小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名也变更了8次。下面简叙城内小学的办学历史。
清朝末年的老梅城南门沿江码头(资料图)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梅江桥(资料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梅县县政府(资料图)
1827年秋,城皇庙前杨姓的贤达热心教育的人士杨向梓先生,接任城内小学校长。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他亲自跑到南洋各地去募捐经费,建起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层洋式楼房。20世纪三十年代初,校舍建好后,杨向梓先生把校名改为“城内公学“,打破了姓界区域,大家都可以到这间学校读书,同时把绍德小学和毅新小学合并在一起,成为城内公学的分教处,合并后共有五百多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杨校长任职期间,对教师的素质很讲究,聘任了不少很有才干的教师任课。他从严治校,从严治教,要求学生一进校门,就要到礼堂照镜整容;一进教室,就要刻苦认真读书。童子军也搞得很出色,学习成绩居当时梅县各小学之冠。来城内公学读书的人也特别多,1937年以后,已拥有一千多名学生,学校名气也大了起来。1939年杨向梓先生任梅城镇长后由李荐良任城内公学校长,李校长治校也很有办法,一千多人的学校,参加1942年和1943年全县举行的毕业会考,成绩获全县第一。
1947年,由于形势的变化,学校改名为“中正小学“,政府派丘公侠(《汕头日报》社的编辑)任校长,大部分教师由政府派任。这时和绍德学校分开,中正小学五百多人,十二个班级,十多位教师,政府比较重视,扩大了校舍,把庙宇左侧的三厅一房归学校使用。
解放后,由于城内公学是很有名望的学校,政府特别重视,派陈艾任校长,改名为“县立小学”。1951年春,形势不断发展,校名改为“梅县人民小学”,由陈增华任校长,学校设备开始添置。1951年上期,由县政府发文把肖家祠和沈家祠拨给学校使用,学校面积扩大了约五百平方米。1952年校名改为“工人子弟学校”,先后由刘汉群(1952—1953年)、吴南江(1953—1954年)、钟双华(1955—1956年)、黄新畅(1956—1957年)担任校长,1958年把原充群小学合并过来,改名为“梅城镇人民小学”,由罗伟昌任校长。在此期间,由于各方支持,学校成了梅县和梅城镇的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成绩居梅县和梅城镇的前列。
1959年秋,为纪念曾在城内小学读过书的梅县著名革命烈士杨广存同志,校名改为“广存小学”。先后由黄新畅(1959—1967年)、廖大泉(1968—1977年)、李天生(1978—1989年)任校长,1989年起由汤运招任校长。在此期间,学校足球队曾多次获梅县冠军,校舍不断建设。1966年秋政府拨款,拆除一级危房肖家祠,建起一幢四个教室和两个住房的两层教学楼。1972年秋政府拨款修建礼堂侧面的教室和住房,由平房升为楼房共有六个教室和六个房间。1978年秋也政府拨款,拆掉了沈家祠下室,兴建了一幢四个教室和两个房间的两屋教学楼。1986年秋,再拆掉了沈家祠下堂,建起一幛六个教室的三层教学楼。1988年秋拆掉礼堂,原地兴建一座底层是空腹体育室,二、三、四层是住房的楼房。1989年8月,梅江区委、区政府和办事处等领导来校了解到原杨向梓先生募捐兴建的三层教学楼,已成为一级危房,便决定拆建教学大楼,在各方的关心下,危房得到全面的改造,先后筹资35万元,其中旅港同胞杨光华先生捐资3万元,海外华侨、台湾校友捐11万元,新建一座具有九十年代标准的坚固漂亮的五层教学大楼,面积为960平方米。
1990年1月,应海内外校友的要求,由梅江区教育局批复“金山办事处广存小学经请示区政府同意恢复原城内小学校名”。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五百多人。在金山办事处和区教育局的领导关心下,学校形成了“团结进取,勤奋好学”的校风,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1994年学校被评为梅江区的“文明学校”,参加区升中会考,1992年和1993年三科总分成绩名列梅江区第二名,1995年三科总分成绩获梅江区第一名。学校还筹集了8﹒3万元奖教奖学金,其中,香港校友张铠卿先生捐2万元。由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增添和充实了学校的设备设施,完善了“五室一场”,更新了桌凳,各教学班都安装了吊扇、日光灯和“二机一幕”,实现了电化教学,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也被评为市区的先进单位,组队参加区运动会也连续六年获区运动会的第一名。
城内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名人、专家、学者,如梅江区人在主任杨漾光、中山医学院教授张友元、北京农垦学院院长钟双华教授、省足球名将,一级教练李淼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黎尚豪,香港的电脑大王张铠卿、澳门的实业家张启红、泰国的华人作家、诗人黎任等。正是“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内容来源:本文摘自2011年出版黄水泉、梁德新编著《老梅城轶事》。该文曾发表在2011年11月4日《梅州电视周报》)
(0)

相关推荐

  • 这所小学坚持悬挂学生书法校牌,值得点赞!

    111 编者按: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2035年要实现建成文化强国.先前,人民日报曾点名表扬由学生题写校名的学校,对此,实验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张基广表示,湖北省 ...

  • 梁德新║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

    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 梁德新 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是社会的人才 1985年前后,不用说考上大学,就是考上个中专,十里八村也是凤毛麟角的新鲜事.那时因为大学.中专招生人数少,有些高中毕业生要 ...

  • 青岛二中轶事

    这就是我们几代人都忘不了的青岛二中,岂不知青岛二中的发展也屡经周折. 1925年,青岛二中始建于一所小学(后称江苏路小学.现为青岛市实验小学),是由该小学内设的女子中学班发展而来的.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共 ...

  • 从“凌氏家祠”到百年名校,镇江敏成小学近百年的传奇(珍贵老照片)

    在镇江,曾有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叫"凌氏家祠",让了让镇江能培养出更多的当地人才,这座家祠的主人将它建造成一座学校.即将走过百年,感恩这座学校的创办人凌敏成先生,和那些为镇江教育作出 ...

  • 襄阳中小学取名爱傍历史名人:米芾中学诸葛亮中学

    原标题:米芾中学.诸葛亮中学.荆州街小学都是新校名 襄阳中小学掀起更名潮 11月7日,市第二十八中学正式更名为"襄阳米芾中学".继诸葛亮中学之后,襄阳再添一所以历史文化名人为名的中 ...

  • 黄水泉 梁德新‖旧时的客家衣着服饰

    旧时的衣着服饰 黄水泉.梁德新整理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素有勤劳俭朴之美德,平日虽讲究服饰穿戴,但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梅州客家人与其他客地人们服饰穿戴几乎一致. 在过去,梅县客家人的祖先由 ...

  • 黄水泉 梁德新‖老梅城的城墙

    老梅城的城墙 黄水泉.梁德新整理 梅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梅城纵横交错的街道里巷,处处都有道不完的历史故事与动人传说. 梅州何时建城墙,据地方史志记载:在没有筑城墙之前,隋代 ...

  • 梁德新 余焱昌║侨乡学校官坪小学

    千年古镇松口是世界客都梅州市的著名侨乡,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客家人历史上农耕重教.学风兴盛.虽处偏僻山区.经济落后却人才辈出.海外华侨一贯秉承祖上遗风,尤为重视支持乡梓教育,举家中财力捐建学 ...

  • 梁德新、黄水泉║漫话老梅城

    老梅城城市范围很小,有5座城门,东至水巷,东门塘在城外,西门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南门有两个,上南门和下南门西临程江河,北门在元城路北端杨屋附近.在老梅城内,有三山.七海.一坵田,这是老梅城的持色之一 ...

  • 梁德新、黄水泉║义盗夏阿陋的故事

    义盗夏阿陋的故事 梁德新.黄水泉 收集 夏阿陋是嘉应程江乡人夏姓人,父亲早逝,母亲是个流民.他的屋面向梅江,门前是一片沙坝.他的母亲武功不凡,夏阿陋十岁时,就教他习武,每天早上则要他到沙坝跑步,跑了一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