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偷听我和女友聊天”:没有分寸感的人,有多可怕

朋友圈的点赞,引发了情感危机↓↓↓

“回复有风险,点赞需谨慎”,今天的片子,讲的就是一个点赞毁了一段感情的故事。

在这个网络占据了社交主体的时代,什么能让我们维持一段良好且持久的关系?

要我说,是分寸感。

微博上看到的一件事儿:一位郭女士在同学群里晒女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结果被踢出了群。

据群主班长说,这本就是一次同学聚会上建的群,只是方便大家联系,平日里也不怎么有人说话。

只有郭女士,一个人在群里自说自话,乐此不疲。

她经常发一些自己生活的照片和女儿学习的照片,有时甚至把女儿的笔记都发到群里,大家早就不堪其扰。

这回晒通知书,还要加一句: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谁想看你炫耀呢?

郭女士被踢出群后,没有一个人挽留,反而纷纷点赞:早就该踢了!

为什么?

她在一个社交关系不紧密的群里,没完没了地晒自己,晒女儿,早就丧失了分寸感。

分寸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必要准则。

没有分寸感的人,自然到哪都不受欢迎。

分寸感这玩意儿,说起来玄妙,实际也简单。

一个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大多数人在心理学家坐下后不久,就匆匆离开。

实验证明,即便在只有两个人的空旷空间里,人们也不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种“人际距离”理论。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亲密程度,决定了他们应处的距离。

这样的距离领域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每种类型也都有具体到厘米的划分。76~22cm的“个人距离”,只有关系好的朋友才能进入;0到45cm的“亲密距离”,则是属于最亲密的爱人、家人的。

当关系突破了距离,人的身体是会有本能反应的。

像综艺《勇敢的世界》里,艺人鬼鬼突然向杜江靠近,杜江本能地往后缩了一下。

当杜江输了游戏,按规则要在鬼鬼额头上亲一口时,杜江犹豫良久,迟迟不敢靠近。

这就是关系突破了距离。一个不熟的人突然贴近你,是个人都会感觉不适。

界限,是人与人交往的第一道大门,决定了关系疏远,感情深浅。

用什么来拿捏界限?

分寸感。

朋友间的分寸感尤其重要。丧失了分寸感,关系再好也白搭。

大学的一个舍友,就是这么个没分寸感的人。

他是那种好奇心非常旺盛的人,旺盛到常常无视别人的隐私。

你在用电脑,他冷不防站你身后,探头探脑往屏幕上瞄;你拿个快递,他非得刨根问底查清那是什么;你和女朋友聊电话,他坐旁边边听边笑。

说到底,再熟悉的人,都不能冒犯隐私;缺了分寸感,即便性格再好,也相当惹人厌。

而本就不熟的人没分寸感,更是分分钟有绝交可能。

还记得一次正在开会,微信突然响了起来。

打开看,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的家伙,发来了一句“在吗?”。

我自然不想搭理。没想到他的微信像连环夺命call,一个接一个——在吗?在吗?在吗?

我忍不住回,在,有什么事?

那人竟然说:听说你很会写稿子,我正在做一个新的公众号,缺稿子,能不能帮我免费写一篇?

我当时就无语了。

先不说你在我开会时连环夺命call。得多好的关系,才能帮你免费写稿子啊?

情商高的人交朋友,心里一定有条线。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该说,他们很清楚。

不越界,就是对朋友的最大尊重。

亲密爱人之间,同样需要分寸感。

在《女神来了》有一集,奚梦瑶说自己在感情里喜欢控制,对方无论是工作还是别的任何事情,她都希望对方听她的指令。

刘嘉玲听罢赠了她一句:最好的控制就是不控制。

正是如此。

在爱情中,两个人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妄图一方控制另一方,都必定导致不好的结局。

朋友小五的前女友,就是典型控制狂。她要求:

朋友圈里不能有比她好看的异性;

游戏打得再激烈,也要马上接她的电话;

周末不能约朋友,只能陪她;

手机屏保必须是她的照片;

她的爱好才是爱好,她说的都是对的。

谈了三个月,小五忍受不了,果断分手。

两个人在一起,不是成了连体婴,也不是主人与奴隶。最好的爱情其实是,既有你侬我侬,也拎得清你和我。

正如刘嘉玲在采访中所说:好的爱情应该是拉得开,又扯不断。

说白了,还是分寸感。

有了分寸感的爱情,才谈得上天长地久。

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其实,他说的就是人们普遍缺少的分寸感。因为没有分寸感,隐私被随意侵犯,陌生人公开侵入你的领地,恋人间相互控制……

所以分寸感,就是一种稀缺的教养。

不是因为有分寸感的人稀缺,才显得重要,而是因为我们都必须让自己舒服、让别人舒服。

要让每一段关系保持舒适,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更进一步。

你或我,都需要分寸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