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鱼佩饰浅谈

鱼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又因鱼谐音同“余”,故古人爱用鱼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裕,年年有余,吉祥有余。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鱼形玉器出现,但大量出现还是在商、西周、春秋、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尤以宋之后为盛,一般以圆雕、佩饰的形式出现。

宋以前的玉鱼可见的很少,多数藏家仅能从历史文献中可知其各时期的特征:新石器时代的玉鱼一般都比较小,雕琢简单,朴拙简练;夏商周三代在雕琢上较前期更婉转流利,具有更强的动感;而汉代的玉鱼则比例更合适,纹饰更细腻,雕琢更精巧;汉代之后,玉鱼雕刻进入低潮时期,直至宋代,随着玉雕艺术进入发达时期,更为满足各阶层人们的需求,玉鱼雕刻又开始复苏,并且在创意上有了新的突破,一直延续至清代。

我们身边能见到的宋代传世玉鱼也不多,这个时期的雕琢技艺对后期的影响颇深。宋代玉鱼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鳞玉鱼,头小,长身,鱼身素面,多呈跳跃状,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鱼尾分叉不大,眼多数为凹形小坑,腮部以短而粗的阴线勾出,鱼尾阴刻线挺拔整齐;另一种是鱼身有鳞纹的玉鱼,饰网格纹,鱼嘴张口厚唇且前伸,嘴与头之间有阴线相隔,腮的边缘也有阴线将腮与鱼身相隔,眼睛多为阴刻圆眼和凸圆眼,背鳍呈锯齿状,鳍、尾细部均用阴刻线条表现,鱼尾呈摆动状,富有动感。此时期的玉鱼常以水草、荷莲作为陪衬物,但一般为单线刻划,如鱼衔莲荷的器形,荷叶边缘向内翻卷,在宋代极为流行,是一种寓意吉祥之物,此风一直延续至元、明、清时期。

图1 宋代玉莲鱼佩,因身边没有实物,只能从宋鱼图片中看出,其玉质白腻油润,鱼头小,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上有细阴线勾饰,鱼身伴一荷莲,长梗弯曲盘成环状,与鱼身缠绕,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辽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此时期的玉鱼采用圆雕、片雕、镂雕相结合,雕琢工艺非常精湛,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鱼身素面或网格纹,其中金代鱼鳞刻痕较粗重,辽代鱼眼用细阴刻线勾饰,而金代则多用刻痕较粗深的阴刻圆圈表现,造型多以左右对称的双鱼或单鱼且伴有水草荷叶作陪衬的形式出现,用阴线勾饰出细细的荷叶脉络。

图2 金代墨玉鱼含荷佩饰,也无实物,只能从金代玉鱼图片看到,黑褐色的鱼形似鳜鱼,圆圈眼刻痕较粗,网格纹,鱼尾分叉,边缘有锯齿状,鱼口微张衔一莲梗且紧连鱼身一侧,莲梗的一端连有小荷叶,鱼巧妙地藏匿于一支大荷叶之下,阴线勾饰叶脉,叶脉如伞骨,造型自然,惟妙惟肖。

元代玉器不仅吸收了宋、金高超的镂雕技艺,同时浮雕技法也被用得出神入化,创造出气势大、雕琢精、装饰巧的一代玉器新风。所以,元代玉鱼失去了宋代玉鱼的纤细秀丽的精致之美,尽情地以质朴粗放的形式表达生命的跃动,纹饰多采用重刀,雕工粗犷,气魄豪放,造型比较固定,趋于写实:鱼身扁宽饰网格纹鳞,常雕成鳜鱼形,厚唇,唇和眼为半浮雕,隐隐凸起,鱼眼旁有月牙形,鱼尾呈扇形,上有锯齿形阴刻线,背鳍雕出脊骨纹。

图3 元代和田白玉鱼,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资料室,长8.1厘米,宽3.9厘米,玉质白润细滑,有黄沁,鱼身宽扁素面,厚唇微张且向上翘,鱼眼凸起且伴有月牙形,脊骨纹的背鳍上琢一小穿孔,扇形的鱼尾饰以阴线,双面雕,刀工简洁大气,体态饱满,富有动感。

由于皇室的重视及民间赏玉之风盛行,明代玉器生产发展很快,琢玉工艺也日趋完善,其种类、造型丰富多彩,雕琢精益求精,表现手法复杂多样,将中国古玉推向新的高峰。明代玉鱼存世量大,种类很多,造型各异,不强调生态写实,而逐步趋向图案吉祥化:鱼眼为管钻制或刻痕粗深的大圆眼,部分为双眼皮即半月形眼眶;鱼身出现“米”字纹,也有“水”字纹,鱼鳞种类较多,有素面、网格鳞、叶形鳞、双钩鳞等;鱼身由鳃至尾部有一阴刻线横贯,腹鳍较长,超出体外,背鳍为阴刻双线;鱼尾有扇形,锯齿形和分叉甩水形。

图4 件明代和田青玉镂雕鱼莲镶件,器形较大且比较厚实,长16厘米,宽7.8厘米,玉质较青,有黄色沁。鱼头小,管钻圆眼,半圆形鳃,鳍短,鱼身细长,头尾上翘,呈圆弧状,双叉尾,全身饰网格纹鳞,四周雕出枝叶缠绕的一池莲花,多层透雕,荷叶莲花叠压掩映,极富层次感。荷叶有“和顺”之意,而鱼自古就被视为吉祥与富贵,显而易见,其寓意为年年有余。纵观整器,构图布局严密且赋有动态之美感,特别是阴线勾饰的荷叶卷边非常有力度,应该是典型的明代玉雕作品。

图5 寓意极好的明代和田白玉莲鱼挂件,长7.4厘米,宽4.6厘米,玉质白润纯净,正面浮雕一鳜鱼形,鱼嘴厚唇,微张,上翘并琢一穿孔,管制双圈眼,鱼身饰有“米”字纹,鱼鳃至鱼尾有一横线贯穿,背鳍饰有阴刻双线,尾鳍弯曲呈甩水状并与腹鳍相连,背面浮雕荷叶,荷花相互缠绕于鱼身,阴线勾饰荷花的茎叶,寓意为年年有余,构思巧妙,造型自然。

清代玉器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由于社会安定,经济腾飞,城市繁荣,加上这一时期玉器作坊星罗棋布,名匠层出不穷,工艺先进,最终导致清代玉器成为中国古玉的鼎盛时期,其中玉鱼的发展也到了巅峰时期,其雕刻技法极其精湛,纹饰繁褥,造型生动,几乎能看到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鱼形的影子,线条流畅集历代之大成:玉鱼多琢为鳜鱼、鲤鱼、鲶鱼,鱼鳃开始用锯齿状来表现,米字纹刻痕粗深,鱼尾美化夸张,玉鱼立体感极强,颇为写实。到了后期玉鱼制作不仅玉料次,缺磨工,而且工艺粗糙,见棱见角。

图6 清代和田白玉双鱼磬,长12.9厘米,宽3.3厘米,玉质光洁白润,呈长扁平体,正反两面图案一致,采用镂雕和双面雕相结合的技法,巧妙地雕出一对双鱼深情对吻,口微张,双圈眼,锯齿形鳃,鱼鳃至鱼尾有一横线贯穿,鱼尾展开。双鱼头顶部勾饰卷草纹,两边琢有莲荷,鱼嘴下部饰怒放的荷花,两边饰荷茎、莲蓬勾连至鱼尾,阴线勾饰鱼纹、荷纹及尾纹,其寓意为吉祥如意,刀工细腻,形象生动,生趣盎然。

图7 清代后期和田青玉鱼,长6.8厘米,宽2.7厘米,玉质青泛灰,有糖色,厚唇微张上翘,管钻圆眼,网格纹鳞,鱼尾呈分叉甩水形,阴线勾饰鳍纹、尾纹,刀工粗,造型简单单板,没有生机。这类玉鱼在清晚期至民国特别多见。

古玉之美,在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及内在蕴含之美,难怪直至今天,古玉在人们心中人仍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古玉所代表的一种玉文化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0)

相关推荐

  • 中古时期好多鱼

    鱼在中国古时的寓意很多,常用来比喻信用.求福.幸运.吉庆和美好前途等等.如年年有余(富余).如鱼得水(夫妻恩爱).鱼跃龙门(考试顺利).金玉满堂(美好幸福)--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 ...

  • 捞鱼 -(496)浅谈”打油诗接龙”

    浅谈"打油诗接龙" "打油诗接龙"是一种集文学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老少皆宜的文学游戏.比较适用于象我们这样的网络平台.它既是一种娱乐手段,又能对玩者增强文化修养. ...

  • 古代玉鱼之美

    中国玉器的出现至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精",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很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 ...

  • 古代玉鱼发展史

    商 周 鱼 纹 的 秀 骨 清 风 商代玉鱼型体较短,鱼身短一般不到两寸,薄片状居多,玉质有青玉.糖玉.不纯净的白玉,以青玉居多.玉鱼制作粗陋多作为陪葬用的明器,尾部,尽头处有刃,尾部大多有分叉,鱼鳍 ...

  • 顾玉杰:浅谈京二胡揉弦技巧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传统京剧伴奏的乐器一般称为" 六场 ",即文场三种,武场三种.文场包括京胡.三弦.月琴,武场包括板鼓.锣.铙钹.从前在"六场"中是没有京二 ...

  • 古玉鉴定心得浅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西周玉鹿 古玉鉴定是一项专业技能,有着严谨科学的评判标准.由于鉴定者个人习惯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每个人的观察视角和鉴定方法也并非一成不变. 比如专业人士的鉴定一般首先根据器形.纹饰 ...

  • 子玉说001|浅谈帝王庙号

    文 | 天马行空 子玉聊史 美文欣赏: 司马迁:人生本苦,且行且珍惜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 ...

  • 子玉说002|浅谈帝王庙号(二)

    文 | 天马行空 子玉聊史 上期回顾: 子玉说001|浅谈帝王庙号 今天和大家继续聊聊帝王的庙号,探究庙号中潜在的一些规则和规律,算是上一篇<浅谈帝王庙号>的补充和完善吧. 庙号早期只有成 ...

  • 琢玉为美 ——浅谈玉雕作品的情趣文化打造

    玉雕作品<似水流年>.司延松 我国有八千年的玉文化历史, 创造了光辉的中国玉文化.中国玉文化历经春秋岁月, 留下了文明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光芒.文化是民族生存繁衍的精神纽带,是 ...

  • 高古玉的鉴定浅谈

    神韵不可仿的(形而上),已然登堂入室.尽得古玉之壶奥,非一般玩家所能企及;普通玩赏者从形不可仿(形而下)入手,慢慢体会,修养探索,亦为乐在其中矣. 民间私人藏玉,是一只庞大的团体,所藏古玉不乏精品.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