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痔疮莫要慌!中医妙招顶呱呱【一点资讯】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是很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发病率特别高,与生活习惯、劳动强度、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
痔,即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易出现排便时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痔赘(俗称“肉赘儿”)脱垂等症状。痔可分为外痔、内痔和混合痔。
所谓“菊花残,满地伤”,当你“痔”同道合后,莫惊慌,中医妙招顶呱呱!
中医药疗法历史悠久,在治疗痔疮中具有独特优势,具有简、便、廉的特点。
痔的常见症状分析
便血主要为内痔出血表现,可表现为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厕纸染血、滴血及血液喷射而出,个别表现为重度贫血。内痔出血,可因痔血管异常扩张、静脉回流障碍,形成痔粘膜隆起、充血,加上腹内压增高(长期便秘、腹泻、呕吐等),摄入辛辣刺激食物、久坐等多种因素下作用而致,而胎儿对痔静脉压迫加重妊娠期妇女的痔症状。
肛门肿物脱出 内痔及外痔均可见。内痔脱出程度分为可回纳、不可回纳、嵌顿。无症状外痔如皮赘或皮垂(结缔组织性外痔),表面覆盖皮肤,无疼痛,无红肿,可能因原血栓性外痔残留的机化纤维垂,部分妊娠女性,特别是妊娠后3个月,会出现皮赘并在产后长期存在。目前认为痔核脱出与肛垫下移、脱垂、肛管固定作用受到破坏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有症状痔的肛管内高压,肛门内括约肌异常收缩,肛垫承受更大压力,长期加重使痔核突出。
肛门疼痛以外痔并发症为主,如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位于齿线以下突发性红肿包块,疼痛明显,皮下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与血凝块大小成正比,血凝块位于肛门括约肌内则疼痛感明显。炎性外痔为齿线以下发生的红肿包块,起病较急,包块皮肤水肿潮红,压痛明显。
中医治疗的适应症
中医治疗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皆属于保守疗法。并非所有“有痔之士”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疗效果,很多时候,通过中医治疗,就可以消除痔病的困扰。
实践证明:用中医治疗痔疮,是最好的选择!!!
中医内治法
内治法指在中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病机为核心的辩治思路,结合痔疮在人体身上发生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病情,以调整整体平衡、明辨缓急、重视调摄护理为原则,在临床上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痔疮。
內治法适用于I、II期内痔、年老体弱或内痔伴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结合临床实践,目前临床上最常见为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和气滞血瘀型四种。
风伤肠络型(多见于I期内痔)常见症状:大便带血,滴出或喷射而出,色鲜红,无肛门肿物脱出,汤剂拟凉血地黄汤、槐花散加减。
湿热下注型(多见于II、III期内痔)常见症状:便血色鲜红,肛门肿物脱出,可回纳,肛门灼热,汤剂拟消痔汤或脏连丸加减。
脾虚气陷型(多见于贫血痔) 常见症状:肛门松弛,肛门肿物脱出需手回纳,便血色淡红,面色苍白,腹泻等,汤剂拟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滞血瘀型(IV期内痔)常见症状:肛门肿物脱出或嵌顿,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血栓形成,触痛明显,汤剂拟止痛如神汤加减。
中医外治法
常用外治法有中药薰洗、外敷、塞肛法、坐浴法、针刺、枯痔法等。
1、中药熏洗法 有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收敛止痒功效,可用于痔疮出血、肛门瘙痒、肛门疼痛治疗,借中药蒸腾之药气熏蒸患处,再将药汤乘热淋洗患部,熏洗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循环,使血肿和水肿迅速消散,中药的药效更能起到消炎清洁、活血止痛作用。
2、外敷法 是将药物敷于患处达到消肿止痛、收敛止血、去腐生肌等作用。常用于外痔并发症、脱肛,如肛门肿物突出伴肿胀疼痛、出血等。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湿润烧伤膏等。外敷药物可以起到保护皮肤、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3、塞肛法 指药物栓剂纳入肛门内,通过肛门粘膜吸收以期达到治疗痔疮的目的,栓剂在肛肠中的应用很广,可用于混合痔、肛裂、肛窦炎,通常在大便前使用。常用如太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4、坐浴法 是将中药煮出药液后进行坐浴,一般坐浴时间为 15~20 分钟。该法中的药力可借助热力作用,患处皮肤、血管、淋巴接受多靶点的治疗,使局部乃至全身腠理、孔窍、气血调和。该法可用于痔疮出血、脱出、肛门坠胀等不适。
痔疮是很常见的肛门疾病,出现早期症状时可到正规医院就诊,判断病情,明确诊断,根据我们积累的经验,通过饮食、生活习惯调节,中医药保守治疗,大部分可以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