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探奇】观巴黎油画记-薛福成
观巴黎油画记
继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之后,1883年又爆发了中法战争。翌年,法军进攻镇海,身为浙东主要长官“宁绍台道”的薛福成,与中国军队一起,击退了法国舰队的进攻,配合越南战场和台湾战场,给法国侵略者以严惩。但由于清廷的腐败,于188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1889年,薛福成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比、意四国的大臣,驻节巴黎。第二年春,在巴黎参观大型油画《普法交战图》。本文是他的观后记,旨在激励国人在强敌侵略的危急关头,发愤图强,挽救民族的危亡。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记述参观巴黎腊人馆的情景。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重点描绘了蜡人制作的精美,具体从三个方面着墨:一是形象的惟妙惟肖,在形体、态度、头发、肤色、长短、肥瘦等各个侧面,说明每个蜡像都是“悉仿生人”,和真人一模一样;二是人物的众多,所制蜡人都是“有名者”,即各个阶层的知名人物,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工艺杂流”,只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均为“留像于馆”;三是突出蜡人的姿态生动,栩栩如生,作者一连用了八个“或”字,刻画了各个蜡人的不同姿态,有立的,有卧的,有坐的,有俯的,有笑的,有哭的,有在饮酒,有在下棋……蜡人的艺术形象有声有色,充满动态。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到此为止,还要深情加上一句感慨:“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这个“亟”字,是“屡次”的意思,也就是说作者在参观时,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赞叹着艺术大师们制作蜡像的高超技艺,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第二段是一、三两段之间的过渡。
古人兵法有云:“欲擒故纵。”作者着力描绘制作蜡人的精美,只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目的是为了衬托油画的更加精美。但是,作者已经把制作蜡人的艺术水准叹为观止,文章怎样才能作180°的大转弯呢? 忽然,文中出现了一名“译者”,说油画才是西洋艺术的“绝技”,鼓励作者前往参观,看一看大型油画《普法交战图》。这一突如其来的插曲,不仅指出这幅油画艺术的卓越绝伦,同时点明这幅油画在当时法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使全文的转折顺理成章,真乃神来之笔。
第三段为全文之主体,着重记述观看油画的感受,包括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记述油画馆的建筑特点:“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全方位、立体形的布置,给人以身入其境的感觉,为后文张本。
第二小节描写两军交战的画面。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写战场的地形,包括城堡、冈峦、溪涧、树林等等,作者用“森然布列”四字加以总括,渲染了环境的森严感和紧张感。接着,写两军的战斗人员,作者以动态的笔触,连用八个“者”字,具体描绘在战斗中的两军士兵:前进的、潜伏的、狂奔的、紧追的、开枪的、燃炮的、搴大旗的、挽炮车的,“人马杂遝”,战斗频繁,场面紧张。再接着,是写“巨弹堕地”时的残酷景象,“火光迸裂”的结果,被轰击的建筑,是“断壁危楼”,庐垣被烧成赭红和灰黑;被轰击的军士,是“折臂断足”,血流满地,尸体遍野。法军惨败的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用“令人目不忍睹”六个字作了概括。最后,描写战场的环境,无论“仰视天”也好,“俯视地”也好,斜月映川原,显示出一片凄清,从而进一步烘托了战场氛围的无比悲凉。
第三小节写作者观画时的感觉,几乎到了把自己置身于战场的地步,直至用手去抚摸时,方才发现正在参观油画,方才发现是“壁也,画也,皆幻也”。这一如梦似幻的不寻常描绘,固然是为了高度赞叹《普法交战图》逼真的艺术效果,是作者对这幅油画高超技艺的文学性的总结。与此同时,也是与前文“一大圜室”展览厅的布置相呼应,突出了法国人绘制和展出这一油画的用心之深。
第四段,点明法国人制作这幅油画的目的。
法军是薛福成在中法战争中的老对手。法国人“好胜”的心理,作者是一清二楚的,因而提出了一个疑问:“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文中通过译者的口吻,说明这是用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的。三个短短的排比句,把法国人作画的目的彻底地揭示出来。作者不由得用“其意深长”的高度感慨,作为对这一“目的”的评价。
事实正是如此。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法国被迫割地赔款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国民思图报复。当时,法国议会在巴黎新建了一个舞台,集中演出描绘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惨败的戏剧。艺术家们纷纷以这一题材创作剧本、小说和油画。《最后的一课》、《二渔夫》、《普法交战图》等作品,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其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第五段,抒发作者观画的感想。
普法战争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但作者在观看描绘这一事实的油画后,却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此画果真邪,幻邪? 幻者而同于真邪? 真者而同于幻邪?”其用心可谓良苦。因为,油画的运幻如真,作者已在前面讲过了;把历史的“真”用艺术的“幻”表现出来,目的是为了激励国人发愤图强、誓雪国耻,这一明确的意图前文也已经讲过了,为什么还要重复提问呢? 十分明显,作者是有感于中国的命运而抒发的感慨。自1840年以来,列强步步入侵,清军节节败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着一个,老大的中华帝国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如果中国人再不“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更待何时?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迫切而又激越,于此跃然纸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抒发观看法国油画之情,实为抒发作者的爱国之心。这,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文章在写作上颇有特色。一是描绘人物的运动感和描绘环境的立体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历其境之感。二是用词的简洁与繁重相结合,读来有目不暇接之感。简洁的,如以“黔”、“赭”两个色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把猛然焚毁大片房屋的惨象醒目地突现出来;繁重的,如连用8个“或”描写蜡像的多姿多态,连用8个“者”写活了两军的战斗场面等等。三是句式对偶和排比的反复运用,读来整齐匀称,颇多凝重感,加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四是在许多段落提出启发性的疑问和在段落的结尾处写上意味深长的结语。如听到译者说明法国人绘画的目的之后,作者用“则其意深长矣”作结;在全文结束时,用“斯二者盖皆有之”作结等等,不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意蕴;而且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强化了文章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目的。
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字叔耘,号庸盫,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记》及续刻已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
品读经典 品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