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眼中的精气神

I导读:中医判断人体的健康, 不外乎精气神三个方面,人的健康和疾病,都和精气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精、气、神,中医称为三宝”,“三者有着链锁性的关系”。那么精气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它们之间又上演着怎样的三角“链”呢?快来看看中医老前辈秦伯未先生为我们做的解读吧。

中医人眼中的精气神

作者/秦伯未

精、气、神,中医称为三宝,就是说明,这三者对于人体极为重要。

1

先谈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殖能力的物质基础。中医把精归于肾脏,《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和 “人始生,先成精”,然后脑、髓、骨、筋、 脉、皮肉、毛发等形体组织逐渐生成,精为生命的基础,所以称肾为“先天”。待到出生以后,便靠饮食来给养,这是脾胃的作用,故称脾胃为“后天”,并在临症上认为先天不足,可用后天来调养。
精,对于体力有密切影响,故患有遗精的人,多呈腰酸、背痛、足软、腿弱;严重的神疲力乏、气短、肌肤不润泽、耳鸣、目无精光、不能久立,称做“精极”。由于肾主藏精,一般对上述症状称之为肾亏,以补肾为主。
必须指出,中医书上有很多地方是指广义的精,就是指人体的精气。如《内经》说:“精气夺则虚。”又说:“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在疾病方面,如说“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及“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等等。也有单指一种物质的,如说:“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这些都不能和狭义的精混为一谈。

2

次谈气。气和血并重,更把气作为血的统帅,这是中医生理上的一种认识方法。气的名称相当多,有元气、真气、精气,这些都是指整个人体内气血和其它物质及能力,名虽异而实为一种。另有阳气、阴气之称,这是从元气内分别两大作用,说明一种能保卫体表, 另一种能保持精力不使亏耗,故也叫真阳、真阴。还有宗气、中气,是指元气中有一部分属于上焦肺,另一部分属于中焦脾胃,所以亦叫肺气、胃气。概括的说,均为元气。
气血的气,有些地方代表能力,有些地 方代表物质,因而有气属无形、血为有形的说法。我们的体会.前人把气和血对等提出,血是物质,气也应该是物质,气所发生的作用就是“能力”。血液循行脉内全身受其营养,气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助血液的 正常运行,二者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内经》说:“血主濡之,气主煦之。”这就说明二者是绝对不能分离的。假使气受到心理上、环境上的刺激,无论情志方面的喜、怒、哀、乐,气候方面的冷、热,以及工作方面的劳逸,都会影响到血。因此,前人特别重视气,称做“气为血帅”, 又说“百病皆生于气”。
一般的说,血分病虽当用血分药治疗,但还有理气和血、行气逐瘀、血脱益气等治法,这是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要使血液循行正常,先使气机舒畅;要使瘀血排除,先使气分通利。有出血不止的症候,还能用补气药来帮助收摄;严重的贫血,根据阳生则阴长的道理,同样需要用补气药来加速恢复。这些方法,在临症上都是很有效的。
中医临症时所称的气,多数是指脏腑机能的障碍、或消化不良等产生的气体。常见的如胸膈痞闷,胁胀脘塞,筋脉不舒,腹内攻冲响鸣,用气滞、气壅、气郁、气积、气聚、气闭等名词,作为病理的解释。发生这些症状的病症,也就多用气字为病名,如气厥、气膈、气胀、气臌、气呃、气淋、气秘、气瘿、气疝和肝气、胃气痛等等。举例 来说,临症所见的厥证、膈证、膨胀病等, 它们的成因有多种,其中属于气分酿成的, 只要调畅气机,症状就能消失,因而又有舒气、疏气、调气、理气、行气、散气、顺气、降气、破气等多种治法。所以生理上所说的气和病理所说的气意义不同,应予区别。
血液的作用,《内经》上指岀:“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都靠血液营养,所以又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在生理方面,特别指出:“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凡是心脏衰弱或血亏,循行失调,会出现心悸、惊惕、脉来歇止;当精神过度刺激影响“肝藏血”的职守,容易引起吐衄;在脾脏功能发生病变,也会失其统摄作用,产生大便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多及崩漏等症。治疗上常用的和血、养血和引血归经方法,大多是针对心、肝、脾三脏而用的。对于虚 损症采用治疗心、肝、脾的方法不能收到效果时,又把目标移转到肾,着重“先天”, 如《圣济总录》所说:“嗜欲不节,劳伤肾气,精血耗竭,脏腑虚损,血气不能充养。”
血液得寒则凝滞,得热则妄行,这寒和热包括外界的寒邪和热邪,饮食的寒凉和辛热,以及体质的偏寒、偏热和肝火偏旺等。故血病主要分为瘀血和出血,当然与气也有密切关系。血虚多起于疲劳过度、创伤出血过多和病后及妇人产后,当已经成为血虚证时,就须从心、肝、脾三脏治疗,必要时并应进一步从肾脏治疗。

3

再谈神。前人认为人体的各组织都是有形的,还有一个高级的、无形的一种能力在主持活动,称它为“神”。假使神能充旺,内脏和形体就活泼,神一涣散,一切不起作用了。神在内脏方面的活动,《难经》上曾指出:“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可知中医所说的魂、魄、意、志等是用来区别各脏的活动现象的,名称虽有不同,总的说来只是一个神。
由于心脏统率内脏,故一般以心脏的神来概括其它四脏的神,而且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内经》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一系列的思想意识活动,都是神的作用。
神发生病变,便会产生胸膈烦闷,两胁不舒,精神不能自主,手足无力,狂妄不识人,记忆力衰退,前阴萎缩,腰脊酸痛不能俯仰转侧等一系列的症状。成方中如朱砂安神丸、琥珀定志丸等,均是治疗这种病的。但是,神不是空洞的,需要物质来营养,《内经》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在治疗神病时候,不能单靠安神定志,必须结合养血、补气等方法了。
精、气、神三者有着链锁性的关系。气生于精,精化为气,精气充盛,神自活跃, 反之,神不充旺,定然精气不足。同时神如活动过度,也能影响精气,从而使形体衰弱。所以在养生和治疗方面,又须互相照顾。

本文摘自《中医入门》,作者/秦伯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第11次印刷。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