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茶馆(第4期)|《反思〈蝴蝶效应〉:做当下无悔的选择》何瑞琼

茶客闲谈

反思《蝴蝶效应》:做当下无悔的选择

埃里克·布雷斯(J. Mackye Gruber)构思七年,投资1300万美元在2004年完成的《蝴蝶效应》,讲述的是伊万在幼时经常遗忘事情,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而在大学读心理学时一个契机通过日记本重返过去改变历史,返回现实后,情况却愈来愈遭的故事。《蝴蝶效应》单单是其技术成就就值得关注:采用了大量特写镜头(人物对话)和中景镜头(描述回忆),实用而极具想象力的声音蒙太奇的处理手法,巧妙的划部分交叉剪辑,以及细致地制造过去与现在两个时间段,所采用的黑色电影和蓝调彩色在内的色彩感觉的表现形式。这是一部软科幻,充斥着时间穿梭黑洞的概念影片,该片还在2005年提名土星奖的最佳科幻片。因为这些成就,《蝴蝶效应》吸引了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年龄段的影迷观看,纷纷思考:生活总是会有缺憾,完美主义者是否应该选择不断的改变过去以达到自己满意的节点。

蝴蝶效应归属于混沌效应,南美洲的蝴蝶震动一次翅膀,就可以引发北美洲的一场暴雨。 影片的基调是悲伤惊奇的,充斥着对过往遗憾的思考。影片开头以伊万幼时遗忘事情和其他奇怪举动做铺垫,前十分钟没有任何移动的镜头,保持一种平静的风格,跟《记忆碎片》这部影片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我们见证了中心人物伊万在通过日记本回到过去,像是在弥补铺垫过的剧情,做出这些选择仿佛是必然的。幼时的玩伴凯蕾,林尼,托米以及身边的人的关系也会因为伊万重回过去做出的举动而受到不同的影响,而影响往往是不好的方面。

在埃里克·布雷斯(J. Mackye Gruber)的《蝴蝶效应》,伊万和凯蕾幼时记忆在伊万脑海中堆积的那一段,这次改变过去带来的是唯一一次积极的影响,导演将强大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构图画面结合起来,采用了画外音,剪辑方式渐进,划分了幼年伊万和凯蕾地承诺和长大的一些中特写片段,例如两人荡秋千和推自行车的过往画面,各个部分的虚拟现实的记忆的片段采用了蓝调和粉调,推动了影片的高潮——这就是伊万想要的回忆中的美好,也让我们理解了伊万为了自己和凯蕾的未来不停地回到过去修改选择的举动。

伊万带有英雄色彩地选择改变过去,拯救别人,最后却带有大无畏地精神牺牲自己,让一切恢复原样。最后在结尾有两个意味,伊万选择回到了母亲地肚子里因缺少呼吸而夭亡,身边的人也因为自己的消失而不再受到影响,凯蕾和林尼举办了一场婚礼。而伊万夭亡的结局,仿佛导演的用意是表达伊万母亲在生下伊万之前夭亡的两个孩子,也是因为尝试了修改过去,无法承担结果,而选择了回到母亲肚子里,选择从未降生在这个世界上。
这部影片构思最巧妙地是提供了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反悔的机会,塑造了一个回到过去改变命运的梦。但我认为,《蝴蝶效应》更像是一种选择,当今事物的发展是常规的,社会的条件不管重复多少次的尝试,即使弥补了过往的缺憾,而当下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你的能力。即便修改了过去,顺应了自己的心意,可未来的选择还是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出现缺憾,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能不停地返回过去去弥补,结果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而我们能做的是不再回头,珍惜眼前人,不要像伊万为了和凯蕾弥补错过的感情而在选择中重蹈覆辙(凯蕾在影片中说道:“如果我真的有这么完美,你又怎么会任由我在这里腐烂”,随后她自杀了),也告诉了我们要做当下无悔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蝴蝶效应》承受的不是软科幻惊悚片的标签,它更多的是利用了插叙和倒叙的手法,像作家不停的埋下伏笔,然后将前面伊万幼时缺失的画面和缘由用惊奇的故事情节解释完整,也许一开始会有些不知缘由,但是当你看过整部影片又会感叹导演耗费七年所构思的故事的巧妙,也难怪影迷会觉得《蝴蝶效应》是一部小成本,大构思的作品。也许与早期的科幻电影相比,例如同属于时间黑洞概念的电影《星际穿越》相比,它缺少了硬科幻的大量理论知识,却很好地体现了软科幻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导演对时间和历史尝试改变的结果的看法。伊万坚定地把希望寄托在改变过去的童话般的想象,却缺失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即不停地通过翻看日记内容回到过去,以及因为改变过去的选择而造成的无法满足的现状,影片也蕴含了对完美主义者的否定。詹森说:“你不可能做到改变一个人又不毁掉那个人”。这部影片也表达了人们对接受现状,改变自我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何瑞琼

就读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曾获县级国土资源局征文比赛一等奖。刚入圈科幻一年,爱好配音和阅读外国名著。

高校科幻有酬征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