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人体经络
打开链接听故事《 互联网与人体经络 》主讲:资深文化学者、御生堂博物馆研究员刘世勋先生
萱草染料画(清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古书中常有在公堂上“重打50大板”的刑法,重打犯人都是打臀部,而不打胸背和手脚,这还与人体经络理论有关系。
彩色针灸图(明代)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时期,有个随行医生叫甄权,此人是隋末唐初的著名医生,尤善针灸并对人体经络有很深的研究,行军打仗和为军士看病之余,他就在军帐中研究人体经络,并根据人体经络理论绘制出了著名的针灸《明堂人形图》,当时甄权将绘制好的针灸图拿给李世民观看,但没有引起重视。
《铜人腧穴图》仰人之图
唐贞观初年,当时征战结束天下太平,但百姓生病如何治疗的问题无法解决,李世民便想起了甄权,于是唤其商议如何为百姓治病。甄权拜见太宗李世民时,拿出新绘制的针灸图呈献给太宗御览,并为他讲解如何运用经络理论治病,李世民很感兴趣,命其修订针灸经络图,并在公元630年以官方名义出版,这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官方修订的《明堂针灸经络图》。
《铜人腧穴图》伏人之图
唐太宗有仁慈爱民皇帝之称,当时他看了甄权绘制的针灸图后,发现图中人体的胸背部经脉穴道十分集中,而臀部穴道较少,由此想到,鞭打犯人时经常打致伤残或死亡可能与此有关,为了避免打死罪犯,唐太宗下令今后各衙门惩罚罪犯只准打臀部,不打胸背部和四肢,此后,这条规矩被各朝代沿用。
《铜人腧穴图》侧人之图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源于远古时的黄帝,《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络是就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铜人腧穴图》背部之图
经络学是针灸学的基础。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就发现,人体中有纵贯全身的线路,并将这些线路称之为经脉,在经脉大干线上,还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又将这些分枝称为络脉,并在医疗实践中证实了这些线路和分枝的存在。古人将这些线路和分枝统称为“脉洛”,今天我们所说的“脉”,就是这种结构的总概括。
《铜人腧穴图》头肩之图
古人发现,人体脉络上还有“腧穴”。腧穴就是人体脏腑间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就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腧穴与人体内藏较近,大部分在人体后背。
“穴”就是孔隙,大部分位于人体前胸。腧穴的本义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肌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铜人腧穴图》阴手之图
到了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经络基础上创建了经络学说,他认为人所生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并将这一治疗方法写入了他的《伤寒论》。
《铜人腧穴图》阴足之图
后来,也是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在甄权绘制的《明堂针灸图》基础上,结合人体经络理论绘制出了彩色的经络穴位图。
此后,宋代王唯一根据经络理论和明堂针灸图发明了用于教学考试的针灸铜人。
《铜人腧穴图》五指之图
中医讲的“经络”是指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各个脏腑和体表之间的联系,形象的说就是人体全身各部位间的通道,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各路信息,如同人身体功能间的调控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道阻滞了人就生病,打通了就是治愈了,所以中医中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
《铜人腧穴图》足心之图
经络就是人体内部的一条通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也是我们中医先贤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记载并证实了我们祖先对经络的临床观察和探索研究。
《御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清代) 御生堂博物馆珍藏
今天,随着互联网、手机的发展,我们对网络有了认知,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发现了人体中网络的存在,并在数千年的中医学长河中,应用经络学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络和腧穴就是人体的互联网。
针灸铜人
御生堂博物馆中医师在现场演示经络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