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深:敦煌文獻的避諱字與俗字
清代以降,考究典籍避諱,業為一專門學問。前人討論,多以傳世典籍為據,如周廣業《經史避名彙考》「考以經史為綱領,以諸子百氏為條目」,[1] 陳垣《史諱舉例》「以史為主」。[2] 二十世紀初發現敦煌藏經洞以來,研治敦煌文物及文獻已成為國際性的顯學。敦煌所存文獻甚眾,為避諱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2013年起,甘肅教育出版社陸續出版《敦煌講座》書系著作,其中竇懷永所撰《敦煌文獻避諱研究》,即為第一部全面梳理敦煌文獻避諱現象的專論。
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
敦煌文獻避諱之法,有與傳世文獻相類者,如缺筆、改形、改字,此外亦與俗字之使用有關。漢語俗字並非專指某個時期的某種字體,它相對於正字而言,是為正體以外的通俗字體,主要於民間使用。六朝及晚唐五代,俗字於大量滋乳,而相當數量的敦煌文獻正正生成或傳抄於這段時期,其俗字之使用極為普遍。敦煌文獻俗字特多,常與避諱用字相互交叉,關係複雜。就文獻斷代而言,若不辨明這兩種概念,誤俗字為諱字,則很易影響判斷。
敦煌文獻中,避諱字與俗字並存,二者應該分別開來考察,以明辨其書寫情況和使用原因之不同(縱然敦煌寫卷數量繁多,卷子的斷代多有爭議,此一工作甚為不易)。敦煌避諱字與俗字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者,諱字或來源於前代俗字。竇懷永嘗論及此種情況,並以「愍」字為例說明。唐太宗諱世民,以「世」、「民」二字缺筆為「
」、「
」最為常見。其中「民」字,《敦煌俗字典》收俗字九例,避諱字四例︰
、
、
、
。「愍」以「民」為構件,唐代寫卷有避諱之例,如P.2462《老子道德經序訣.玄言新記明老部》既諱「世」、「民」二字,亦諱「愍」字,「愍」寫作「
」。竇氏注意到,「愍」字於唐以前已有俗字寫法,如《碑別字新編》錄北魏元䆜墓志有作「
」一體。此墓志於1929年在河南省洛陽城北安駕溝村出土,為北魏建義元年(528)之物,其所用字固無避唐諱之理。此外,竇氏又舉出S.3959《大集經》、S.4954及S.4967《大智論》數卷、《隋鄧州舍利塔下銘》等,此等材料年代早於太宗時期,「愍」字亦書作俗體。[3] 其實,除上述例證,「愍」字於唐以前尚有頗多俗寫之例,如北魏永平五年(512)封昕墓誌作「
」、北魏正光二年(521)王遺女墓誌作「
」,北齊武平元年(570)吳遷墓誌作「
」、武平二年梁子彥墓誌作「
」。據諸例可見,「愍」左上的「民」字,或缺末筆,或以一點代替末二筆,此體於唐以往頗為常見。及唐太宗即位,「民」字既要避諱,則「愍」之俗體正可充當諱字使用。
另以「景」字為例。周廣業論唐睿宗名諱云︰「唐經典碑帖於旦及但、坦、景、影、暨、亶、擅、宣等字,皆『日』字缺中一畫(小注︰顏真卿、裴耀卿帖並然)。」[4] 唐睿宗(662-716)諱旦,周氏以為,文獻中「旦」字缺日字中間一畫者,乃為了避唐睿宗之名諱。張涌泉嘗論及此,亦同意周氏說法。敦煌寫卷中,「旦」字或缺日中一橫作「
」。S.5478《文心雕龍》行書殘卷「
」、「
」,即其例。「景」字上半作「
」,實為「旦」之俗體,S.238《金真玉光八景飛經》「
」為其例,《敦煌俗字典》即收此體。「景」字有寫作「
」者,蓋亦為避睿宗名諱之故。考南宋婁機《漢隸字源》所引〈張平子碑〉,「景」字上端的曰字即寫作中空。張平子即張衡(78-139)。據《水經》所載,張平子碑立於西鄂縣張衡墓墓東,其辭為崔瑗(78-143)所撰。此碑今已不能得見,若婁機所論不誤,則「
」字之例,早於唐代已經出現。
周廣業《經史避名彙考》
敦煌諱字與俗字亦存在另一種關係︰某一諱字若經長期使用,即有可能成為後世俗字。如「牒」,因為右上構件「世」字為太宗名諱,故須規避。「牒」之諱字有多種寫法,其中一形為「
」, S.388《正名要錄》、北大D192《諸文要集》即有此體。唐朝覆亡以後,太宗名諱固無規避之必要,但此體之「牒」字卻沿襲下來,其使用更是日漸普遍,明末張自烈《正字通》即以「
」為「牒」之俗字。又如「葉」,唐時為避太宗諱,一體寫作「
」。明代章黼《重訂直音篇》於「葉」字條下兼收此體。[5] 此體亦可作「
」,清代吴任臣據明代梅膺祚所編《字彙》增補成《字彙補》,該書即以「
」為「葉」之俗體。
敦煌文獻中的諱字與俗字關係千絲萬縷,容易混淆。考察寫卷年代時,應盡量搜羅字例,分析字形之流變,方可較準確判斷某字是俗體抑或諱字。如俄藏敦煌Ф242《文選注》,「顯」字左下四點有寫成三點之例,狩野直喜以為是缺筆避諱,[6] 范志新認同此說,明言此卷避唐中宗李顯(656-710)名諱。[7] 徐明英、熊紅菊以為「顯」字省作三點是個人書寫習慣所致,與避中宗諱無關。[8] 今考《漢隸字源》引有〈巴郡太守張納功德敘〉,此碑敘述漢代張納之功德,刻成於東漢時期。碑中所見「顯」字,左下即寫作三點,可知此體並不獨見於有唐一代。事實上,四點省作三點之字法常見,如「蘇」字,S.388《正名要錄》正作「
」,[9] 或可作旁證,說明「顯」省去一點,並不一定跟李顯名諱有關。
又如「世」字。上論「世」字因避太宗諱,多寫作「
」。今考敦煌寫卷,「世」又常書作「
」,乍看此種寫法,很容易以為是缺筆避諱之形,然則此體實為中古「世」字之俗寫。[10] 考諸唐代以前材料,如《碑別字新編》引隋代〈張儉墓志〉,已見此形。據此可見,研究敦煌文獻,需要辨明俗字、諱字之別,若以俗字作諱字發論,考證年代,則容易造成誤判。
作者簡介︰黃啟深,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今於美國修讀博士。
注释:
[1] 周廣業︰《經史避名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自敘〉,頁2。
[2]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序〉,頁1。
[3] 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頁183-185。
[4] 《經史避名匯考》,卷十六,頁431。
[5] 楊寶忠指,《直音篇》收字乃以金代韓孝彥、韓道昭父子《四聲篇海》為基礎,復加刪汰。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692。
[6] 狩野直喜︰〈唐鈔本文選殘篇跋(附錄一種)〉,載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第14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頁146。
[7] 范志新︰〈俄藏敦煌寫本西Ф.242《文選注》與李善五臣陸善經諸家注的關係——兼論寫本的成書年代〉,《敦煌研究》第4期(2003年),頁68。
[8] 參徐明英、熊紅菊︰〈俄藏Ф.242敦煌寫本《文選注》的避諱與年代〉,《敦煌學輯刊》第4期(2010年),頁109-110。
[9] 參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386。
[10] 《敦煌文獻避諱研究》,頁119。